說到創作,大家常聊怎麼找到靈感、提高效率,但很少人會提到「恐懼」。
Elizabeth Gilbert 是《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的作者,那本書全球狂賣後,大家都覺得她這輩子「就這樣了」。
怎麼可能再寫出一本這麼賣的書呢?
老實說,她自己也很怕。
甚至還寫了一本書《Big Magic Creative Living Beyond Fear》來討論這件事。
她的觀點很有趣:靈感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它像個外星人一樣,會挑人合作。
這樣一想,壓力小了很多,因為創作變成一個和靈感「一起來玩」的過程,而不是你一個人在撐整片天。
靈感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
Gilbert 認為,不要覺得自己是天才,也不要壓力太大非得寫出曠世巨作。
她的理論很簡單:「如果你寫得超好,可能是靈感剛好來找你;如果寫得不好,也沒關係,只是靈感這次沒空」。
有這種心態後,創作者的焦慮少了一半。
因為我們的責任很單純,就是每天出現在桌前、開始寫東西。其他的,交給靈感決定就好。
和恐懼共存
Gilbert 認為:恐懼不會消失,而是創作路上一定會跟著的旅伴。
與其想辦法擺脫它,不如學著共處。
這讓我想到陳雪的《陳雪給創作者的 12 道心法》。她在書裡也講到,創作這條路上,不可能沒有現實壓力,也不可能沒有恐懼,重要的是怎麼在這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步調,繼續寫下去。
不管靈感來不來,你得先在
靈感就像謬思女神,有時候她會來找你,有時候她不來。
但不管她今天心情怎麼樣,我們能做的,就是每天先出現,把桌子和筆準備好。
所以,當你覺得卡住的時候,試試放輕鬆,告訴自己:創作不是孤軍奮戰,是和靈感一起玩遊戲。最重要的,就是每天出現,準備好,剩下的交給靈感決定。
就像作家佐伊在《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說過「如果能做到為你的人生、夢想和選擇現身,你就完成了最困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