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長照路上照顧自己與家人?《自成一派》

上次更新:12 8 月, 2024
許多人揹著「孝順」的十字架,認為照顧家人是義務,時間一久,讓自己也生病了

當家人病倒,我們為什麼成為照顧者?
是為了「孝」還是「愛」?
許多人揹著「孝順」的十字架,認為照顧家人是義務,時間一久,讓自己也生病了。
「我所做的一切,並不是孝,而是愛」,曼娟老師分享。
身為菜鳥照顧者,想從前輩身上學習經驗。
《自成一派》摘錄曼娟老師在長照路上的 28 篇散文,讀完後,讓我學會如何在照顧家人的同時,也照顧自己。
跟你分享我的看見。

照顧者

談到長照,大家關注的通常是「被照顧者」,卻很少人關心「照顧者」,彷彿照顧是理所當然。
《自成一派》以照顧者的視角,分享內心世界與生活。
不只談「當下」,更談如何和「過去」和解,以及為「未來」也會成為「被照顧者」的自己做準備。

當下:這樣就很好了

從前已經過去,也不用期待將來」 ,當照顧者多年的曼娟老師,用短短幾個字,將長照的歷程說的清楚明白。
成為照顧者後,除了解不完的關卡,伴隨的是焦慮情緒。但要擔心的事情實在太多,就跟電視台的長壽劇一樣,等不到完結篇。
照顧小孩,儘管再苦再累,也能懷抱希望,因為孩子有天會長大。
照顧長輩,必須有「未來會更壞」的覺悟。
無論長輩從前多麼耳聰目明、活蹦亂跳,那都已經過去了。
未來呢?也許再也認不得人、無法行走。
所以,不管是怎樣的現在,都是好的。

關於焦慮

只要抽離 1 秒鐘,從第三人稱視角「俯瞰」整件事,就能明白這一切是徒勞的。
這裡說的「俯瞰」,就是「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讓我們注意自己「當下」的想法,而不是開啟「自動駕駛」模式,任由思緒帶著我們亂竄,誤入焦慮叢林。
就像《鬆綁你的焦慮習慣》說的:「焦慮不會帶走明天的麻煩,卻會奪走今日的平靜。」(Worrying does not take away tomorrow’s troubles. It takes away today’s peace.)

過去:珍愛自己

從千瘡百孔的原生家庭中走出來的人,能夠掙扎著長大,已經很棒了。
我們應該珍愛自己,因為「自己就是自己的家」。
這讓我想到自我親職(Self-parenting),意思是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
我的骨頭知曉一切》的作者 Foo 從小受到父母虐待,長大後透過治療、書寫、訪談,最終學會照顧自己。
心理師蘇予昕也在《活出你的原廠設定》中鼓勵我們當自己的內在父母,因為不管父母有多棒,一定有不足的部分。
如果只停留在小孩,不斷向外索求愛和關注,最後會發現自己變成了黑洞,別人付出再多也不夠。
自己的需求,自己給。

未來:把自己放下

阿德勒說:「我們唯有藉由愛他人,才能擺脫以自我為中心。」
家人倒下以來,除了處理各種事務,我還得應付顧著發脾氣的親戚。
「我早就說過了」、「講都講不聽」、「本來可以不用這樣的」,無論他如何咆嘯,病人無法為自己發聲,只能奄奄一息的躺在那裡。
我提醒自己,將來不要變成那樣。

「其實你很愛他」

事情發生後,我才發現自己深愛家人。只是這份愛藏得太深,深到自己都沒發現。
一直以來,我以為只要讓家人衣食無虞,就問心無愧了。
直到他倒下,身旁的人看著我忙著暈頭轉向,說:「其實你很愛他」,我才發現自己時常忽略心裡的聲音。
因為愛,我不只在意家人是否有得住、有錢花,也在意他的心情、有沒有不舒服、睡得好不好。
如果我沒有正視自己的感受,可能就會在忙碌的生活中,糊裡糊塗地錯過,留下遺憾。

讀完《自成一派》後,我感到被理解了,也為不可預期的將來做了心理建設。
如果你也是照顧者,無論新手還是老鳥,都能在裡面找到力量。

幫助內向的你找到熱愛工作,走出逆境、享受生活

電子報每周五寄送 | 提供實用指南,用你的方式,去想去的地方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訂閱電子報,我會持續與你分享。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