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寫作是蓋房子,我的部落格大概像夜市攤販:主題過多、舊文堆成山。
最近讀完《內容電力公司》這本書,我決定砍掉一半的主題。
書裡講了 3 件事,都是我創作 3 年來不想面對的:
- 內容重製:不同形式,說同一件事
- 專注:一次一事
- 轉換內容:把內容換句話說
接下來,我會把「專注」這點的思考和實作過程分享給你。
因為這是我目前為止實作得最完整的一塊。
作者 Joe Pulizzi,是內容行銷的先驅,也是The Tilt的創辦人。
我自己有訂閱他家的電子報,它的客戶旅程蠻厲害的,除了訪談,也有創作者研究報告,電子報訂閱後,就給你如何閱讀更多的指引,順便介紹自己的書,整個流程做得乾淨漂亮。
主題太多,等於沒有主題
《中途筆記》部落格目前有超過 500 篇文章,寫過的主題包含:
- 創作者(寫作技巧、個人品牌、創作故事)
- 閱讀筆記(像你現在看到的這篇)
- 長照(從母親失能開始,照護過程的記錄與反思)
- 職場(面試、海外工作)
- 內向者
- 雲端架構師(雲端運算、AI、No code、數據分析)
- 口吃(我的創作起點)
以上,沒有任何一項是亂寫的。
每一個主題都是我的生命經歷,但當攤開來看,我發現:
每個主題看起來都煞有其事,但打開部落格,大家不知道我想幹嘛。
讀者可能會喜歡我的某一篇,但不會留下,因為他搞不清楚我下篇文章會寫什麼。
而我自己,也開始寫得有點「飄」,因為主題太多,不容易聚焦。就像有次路上認識新朋友,問我都在寫什麼,我答不出來。
回頭整理自己
讀完《內容電力公司》後,我重新思考自己真正想說的是什麼。
除了讀者反應,我也回頭去問自己:哪個主題,是我願意寫 10 年都不會膩的?
最後留下來的是這 2 個:
1. 個人成長
這不是「給你 5 個技巧成為生活駭客」之類的東西。我想寫的是真實人生。
像是照顧母親失能後的失控日常、口吃在職場的焦慮、內向者在海外的孤獨。
這些經驗當下在當下都很讓人掙扎,但也讓人不斷進化,更能應付各種挑戰。
這一類我會放在主題「弱點是你的超能力」底下,不只講自己的故事,也講別人的,讓同樣經歷的人知道自己不是唯一。
2. 創作者
這裡會放寫作、個人品牌、內容經營,記錄我從「為什麼開始」寫,到「怎麼」一直寫,再到怎麼寫得「更像自己」。
還有那些我追蹤的創作者,他們怎麼經營品牌、怎麼寫、怎麼辦活動……我邊學邊記,邊做邊寫。
這一塊除了有創作者觀察,也包含閱讀筆記。
「佛系經營」其他主題
我沒有從此丟掉其他主題,而是把它們移到頁尾,變成延伸閱讀。
因為我知道口吃、雲端架構師、海外工作這些主題很重要,對某些人有幫助。
我不再刻意經營這些主題,但也不打算刪掉它們。
如果有天情況改變,也許我會回來更新,但不會再讓它們主導內容。
這樣的調整,對外人來說可能感覺不到太大變化,但我自己寫得比較輕鬆。
像是以前打開冰箱,塞滿食材卻不知道煮什麼,現在終於有 2 道主菜可以專心煮。
選擇放棄
管理學大師Michael Porter曾說:「好的策略,就是選擇該放棄什麼。」
這裡說的放棄,不是要你再也不能寫了,我喜歡作家 Sean McCabe 的說法:「選擇主題就像體驗一個季節」,現在選定的主題,會幫助我們去追求後來出現的主題。
如果你也是像我一樣,內容做一做做成了夜市攤販,每個主題都不想丟, 那我想鼓勵你一起思考:
- 如果只留 2 個主題,你會選哪 2 個?
- 10 年後,你還想寫這個嗎?
- 現在的內容,有沒有讓人看得出你是誰?
這些問題不一定有標準答案,但是一個起點。
對我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就是讓我更誠實地面對這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