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目標設定,卻很少聽過「恐懼設定」。
譬如想出國工作,就投 100 份履歷、參加 10 個面試。
卻忘了,追求目標前,我們最需要調整的是心態,也就是「面對恐懼」。
許多人還沒追求目標,先敗給了「恐懼」,害怕失敗、錯過、沒有回頭路。
作家 Seneca 說:「我們在想像中受的苦,比在現實還多。」
「恐懼設定」教我們怎麼避免自我設限,做出最好的決定。
恐懼設定
Tim 是創業家,一天工作 14 個小時,每週 7 天從不休假。
持續 4 年後,他達到了臨界點,身心俱疲。
更糟的是,本來以為會結婚的女友也要跟他分手。
他感到超載,知道自己需要一個月的假期來整理思緒,卻有 100 件事情讓他走不開。
譬如害怕收不到國稅局的信、倫敦的雨天,都讓他懷疑這趟假期只是帶來更多麻煩。
他用「恐懼設定」(Fear-Setting)。意外開啟了作家人生,並轉型為一週工作 4 小時的生活模式。
他是美國作家 Timothy Ferriss,他的理念幫助了無數追求效率和生活平衡的人。
Tim 的「恐懼設定」只有 3 頁:
- 1. 我在怕什麼: 在第一張紙上寫下你「害怕發生的事情」,並思考「如何避免」,以及如果成真,可以怎樣「補救」。
- 2. 如果成功會怎樣:第二張紙上,列出完成目標後,會發生哪些好事。
- 3. 維持現狀的代價:
在第三張紙上,寫下如果什麼都不做,3 個月、6 個月、一年後,又會怎樣。
完成這些分析後,他發現,去旅行的風險比想像中小,但可能的回報卻很高。
這趟旅行從原本的一個月,延伸到一年半,也讓他寫下成名作《一週工作四小時》,讓他站上 TED 舞台,與大家分享這段經歷。
我的實踐
做完「恐懼設定」後,我發現心情輕鬆許多。
因為家人生病,我一直不敢旅行。
害怕錯過重要電話、不能第一時間幫助家人。
做完恐懼設定後,我發現擔心是多餘的。
因為旅居國外,無論去不去旅行,我都在遠端。
即使不去旅行,我也無法時刻陪在家人身邊。
無法接聽電話的時間,也就飛機上幾個小時,這段時間可以拜託其他人待命。
更何況,經過每天相處和磨合,看護已經越來越能應變,處理許多事情。
將恐懼逐一寫下後,我發現找不到不去旅行的理由。
旅行幫助我轉移注意力、放鬆心情,甚至思考。
有適當的休息,才能成為更好的照顧者。
「我不想變成那樣」。
我在第 3 頁寫下了「不作為」的後果。
想起那些因為長期照顧家人而失去生活,甚至自己也病倒的長輩,我一點都不想變成那樣。
而第一步就是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
想通了這些後,規劃旅行輕鬆多了。
我鼓勵你思考一下,面對目標,你要什麼?你在害怕什麼?
拿出紙筆,寫下你的「恐懼設定」。別擔心,除了你,沒有人會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