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糾結於算命,世界頂尖撲克牌選手教你決策秘訣,走向渴望的人生結局《高勝算決策 2》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運氣與決策的品質決定你的人生

💡這本《高勝算決策 2》(How to Decide)是作者繼《高勝算決策》(Thinking in Nets)的最新著作,閱讀筆記請見:要不是手氣背,我誰都能贏!《高勝算決策》

我們都是賭徒,每天都要下賭注。

別誤會,我不是說上賭場、買運動彩券那種,而是指做選擇。

身為一位頂尖撲克牌選手,作者 Annie Duke 每天在牌桌上要面對無數個決策。從她眼裡看來,我們每天的生活也是,小至午餐要吃什麼,大至要和誰成為伴侶、換不換工作,都是決策,就跟她決定要出哪張牌一樣。

我們從《高勝算決策》裡,透過一位撲克牌選手的視角看待決策,理解人生中的賭注其實無法避免,因此既然無法避免下注,就要練習做決策。

也看到人類的「偏誤」,那就是常喜歡以結果來判定決策的好壞,但這就像「闖紅燈沒有被抓到」,並不表示闖紅燈是個好決策的道理一樣,不應以成敗論英雄。

很高興收到邀請試讀 Annie Duke 的新書《高勝算決策 2》,如果說《高勝算決策》是關於決策的基礎認識、態度以及策略,《高勝算決策 2》則是戰術,將《高勝算決策》提到的觀念變的更具體,讓讀者容易實作。

以下分享幾個我觀察到《高勝算決策》和《高勝算決策 2》的對照。

  • 決策跟結果是獨立事件→劃出四格圖,分析運氣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修正
  • 不要單打獨鬥→找外部意見觀點決定你的決策好不好
  • 全局觀快樂測試

《中途筆記》重製

運氣+決策的品質=人生結局走向

《高勝算決策》不斷強調,要將決策跟結果獨立看待,避免由結果論英雄。

「結果論」:以結果來衡量決策品質的方法

以搭飛機為例,如果一個人搭機發生了意外,我們不應該因此下結論:搭飛機這個決策很爛。因為生活中,無論是工作、求學或是玩樂都需要搭飛機,而且飛機失事的機率其實很小。搭飛機這個「決策」本身並沒有不好,造成失事結果的是「運氣」(機率)。

《高勝算決策 2》進一步說明,「決策」加上「運氣」,決定了人生的走向。偏偏我們對於「運氣」可說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因此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作好「決策」。而也因為有運氣(機率)這個變因在裡面,因此沒有決策能夠保證成功。

再舉一個例子,一位朋友熱衷股票投資,尤其喜歡追蹤「飆股」,殺進殺出,有次心血來潮,聽說最近指數型基金(ETF)很流行,而且「幾乎穩賺不賠」,決定投入。

很不巧的,那一陣子美股大跌,連帶牽連台灣股市,朋友的 ETF 跟著縮水。他氣急敗壞地找給他建議的人算帳:你不是說穩賺不賠嗎?

那人把歷史數據攤開給朋友看,回答:從長期績效來看,確實是這樣的阿!原來他的持股策略是「定期定額、長期持有」,因此平時根本不看盤,穩定的投資 ETF。

我們不討論究竟是「飆股」還是「指數型基金」比較容易賺錢,因為兩者性質不同,自然投資方法和預期也不同。

專注投資指數型基金的朋友相信長期來看,ETF 獲利的「機率」夠高,因此作了定期定額、長期持有的「決策」,接下來就是不斷重複、耐心等待,不去計算中間的起伏。

他當然不能確定今天投入了 ETF,明天保證能賺錢,但他相信這個決策以長期來看,獲利的機率會高於其他投資決策。

好的決策只是得到好結果的機率比較大而已。人生要能夠維持各種彈性,因為我們每天都在做決策,要能接受各種結果。

woman in blue tank top smiling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無論好結局或壞結局,都有分析的必要,與可以學到的經驗

可以利用上面的的《決策與結果矩陣》,比較好結局與壞結局,寫下最近所作的決策各自屬於哪個類別,思考以下問題:

  • 看看「運氣差」那欄裡面的事情, 你的決策好在哪裡?
  • 列出至少三個理由,說明為什麼決策好,結果卻不好?有什麼事是超出你的控制?
  • 根據你的決策,至少還有其他哪三種可能結果?
  • 看看「狗屎運」那欄裡面的事情, 你的決策不好在哪裡?
  • 列出至少三個理由,說明為什麼決策不好,結果卻好?有什麼事是超出你的控制?
  • 根據你的決策,至少還有其他哪三種可能結果?
  • 你比較容易舉出「運氣差」還是「狗屎運」的例子?

我們其實大多比較注意「運氣差」,卻容易忽略「狗屎運」,因為運氣差的時候,即使事情不順利,也能讓我們自我感覺比較良好

想要成為更好的決策者,可以透過決策矩陣分析的更深入,訓練自己能夠區分「結果」和「決策」品質的能力,讓我們知道哪些決策是好的,值得重複。

從不要單打獨鬥到尋找外部觀點

高勝算決策》作者提到作決策時應該廣納各方意見,避免自己作決定,陷入思考偏誤。在《高勝算決策 2》則更具體說明應該如何尋求外部觀點。

首先是提醒我們人類的天性:人們會無意間避免分歧。

可以做一個實驗,先問第一組人對某件事情的想法,譬如「認為《高勝算決策》好不好看?」接著在他們回答前先說出自己的意見,並記錄他們的回答。

接著找第二組人,問同個問題,但這次不表示任何意見,一樣記錄他們的回答。

應該有很大的機率,第一組人和你意見一致的程度會比第二組人高,原因不在於問題本身,而是人的天性。我們覺得共識的感覺很好,意見不同的感覺不好。

尤其對於內向者,可能更不願意明白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同,因而選擇沉默。

可以利用以下幾個方法,幫助自己收到不受干擾的外部觀點:

  • 徵詢他人意見時,保密結果
  • 提問時,注意不透漏自己的見解
  • 在團體中,個別徵詢意見
  • 採用匿名
two woman in black sits on chair near table
Photo by Christina Morillo on Pexels.com

觀點決定你的決策好不好

同樣提倡不要單打獨鬥還有一個論點,就是避免「當局者迷」。

我有一位親戚,非常容易與人起衝突,親至小孩和伴侶,遠至客服人員,總是能和人大吵,也因此沒什麼親近的人在身邊。有次她再度抱怨起自己如何命苦、他人如何不是,鼓起勇氣問她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如此?得到的回覆很理所當然:「因為都是他們的錯」。

我們常說「個性決定命運」,一個人的人生會怎麼走,很大的程度跟他的個性有關。 這裡說個性,我認為太籠統了,具體的來說,是「內部觀點」(Inside View),指的是我們都用自己的觀點、經驗和見解在看世界。

「內部觀點」(Inside View):我們都用自己的觀點、經驗和見解在看世界

這其實很普遍,我們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偏誤,在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真確》中,就描述了許多專家,即使是身為醫生和公衛專家的作者本人,都曾因為內部觀點而落入偏誤的圈套。

重點是,我們要如何更貼近客觀真實?

如果有在關注房屋買賣的朋友,一定很常看到一種情況,就是賣家與買家、房仲對於一間房子的價值想法有落差。

買家與房仲通常依照實價登錄、市場行情以及屋況作判斷,而賣家則可能加上各種個人情感而出更高的價格,認為「我家不一樣」,並細數自己當年為這間房子投入的心血、裝潢費用,甚至在這間屋子裡培育出的優秀下一代都能夠當成隱性價值,再加幾萬塊上去。

「外部觀點」(Outside View):世界的真實情況,是他人對你所處情況的想法。

「基準率」(Base rate):在與你相似的情境下,某件事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以上賣家的想法,屬於「內部觀點」,而買家與房仲則偏向「外部觀點」,至于實價登錄,就是「基準率」。

養成觀點追蹤的習慣

碰到決策時,拿張紙,寫下自己的「內部觀點」和「外部觀點」,外部觀點可藉由和親友聊天得到,也可以去找找基準率。

賽後檢討

當事情結束後,回頭覆盤,就能知道自己當初有哪些盲點,減少不重蹈覆轍,讓不確定因素下降。養成習慣記錄,能讓我們得到更好的意見回饋,之後出手也能更準。

brown green and white chess pieces
Photo by Recal Media on Pexels.com

從全局觀到快樂測試

高勝算決策》中作者認為人在作決策是應該有「全局觀」,也就是 zoom out,以 10,10,10 作比喻,意思就是做這個決策對 10 分鐘/10 個月/10 年後有什麼影響,值得不值得。

《高勝算決策 2》延伸出「快樂測試」,意思是如果碰到一件無法馬上決定的事,想想看一周或者一個月以後再回想起來,影不影響快樂程度。

舉例來說,如果你在 Disney+看到一部爛片,一個月後我問你過的快不快樂,接著問你「上個月看到的那部爛片,和你現在快不快樂有影響嗎?」,我想大部分人應該會回答:沒有影響。這就是通過快樂測試。

如果一個決策能通過快樂測試,就表示他對於人生的影響不大,盡快挑一個,往下走就是了

快樂測試彷彿讓我們「穿越」到未來,會提醒我們,即使現在覺得碰到天大的糟糕事,等到時間過去,就不再那麼令人在意了。

後記

面對未來,我們都沒有水晶球,能夠真的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但可以透過觀察、紀錄、分析,讓自己越來越能下好的決策。

你最近作過的好決策和壞決策是什麼?歡迎留言和我分享。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