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盒筆記》相當優良,本文雞蛋裡挑骨頭,充滿作者個人的偏見。 若有錯誤,請留言告知,將盡速修正。
這兩年《卡片盒筆記》討論度很高,國內外不少人都表示從此顛覆了自己的筆記習慣,也開啟了創作能量。我興奮的買了書,也反覆參考其他人的使用心得。
經過幾周的實驗,先說結論:卡片盒筆記降低了寫作樂趣。
原因下面會分享。
《卡片盒筆記》發明者魯曼是多產的社會學家,生涯出版了超過400篇論文。魯曼有感於要養成寫作習慣,不應該只是透過意志力,那樣太不可靠了,而應該要讓維持習慣這件事情變的毫不費力。因此擁有一套好的寫作系統就是關鍵,而這也是卡片盒筆記法的由來。
經過歸納,卡片盒筆記法有三個特色:
- 內部連結
- 由下往上
- 批次處裡
寫作不應該是先計畫再動筆:從一則筆記開始
無論是從小上作文課或是長大後寫論文時,學校都會教一套方法論。一開始要先有計劃,接著根據固定結構產出。當沒有靈感時,很容易就對著一張稿紙或是一個空白word檔案發呆。
魯曼顛覆了這個想法,《卡片盒筆記》不採取「由上往下」,改為「由下往上」。讓寫筆記不再像是一次就要完成一件大事情,像寫論文一樣,從標題開始,接著依據大標、中標、小標等結構填入各種需要資料,而是由一則小卡片開始,逐漸堆疊。
寫作不應是從零到一的線性流程:批次處理
在7個提升效率的工作方法 – 口吃、閱讀筆記、雲端運算、資料分析:中途筆記 (wanchunghuang.com)中曾提過「批次處理」的概念,寫作是一連串的動作組成,而我們其實不需要一次從頭走到尾。
我認識一位在巴黎知名甜點店工作的甜點師,聽他描述自己的一天。每天早上4點就要去開門了,接著製作麵糰、準備材料,一直到7、8點左右才準備完畢,將甜點放入烤箱烘培,出爐後,同時為所有甜點裝飾,接著以最新鮮誘人的樣貌端到前台,供客人挑選。一路忙到下午,將各類食材先做好預處理才下班。以上流程確保能將新鮮甜點及時送到客人面前,供應量滿足一天所需。
一間甜點店每天要大量生產甜點,不會讓一位師傅專做「一顆」蛋糕,從打三顆蛋、處理一份麵團開始,一路做到最後的裝飾。而會一次只做一項任務,一次打一堆蛋、一次篩很多麵粉,同時生產出「多顆」蛋糕。
寫作也可以拆解成至少「主題發想」、「素材蒐集」、「架構論點」、「編輯修改」、「資料補充」等步驟,而我們可以排出時段,一次一事,大幅降低寫作門檻。
魯曼就將寫作步驟,拆解成寫「靈感筆記」、「文獻筆記」、思考反芻後成為「文獻筆記」,建立連結,回到卡片庫找素材、組合成文章等步驟。
讓筆記發揮最大價值: 善用連結
過往的寫作習慣,一篇文章寫好就寫好了,是一部作品,獨立存在。魯曼認為應該想辦法讓筆記能夠不斷被重複利用,除了擁有更多寫作素材,更重要的是檢視自己的想法隨著時間如何發展。
而每天產出數則筆記,要如何才能不讓筆記消失在筆記海中?那就是建立連結。當完成一則筆記後,都要想辦法與其他筆記做連結,或是另開主題,紀錄在總目錄頁,方便日後尋找。
以下詳細說明具體作法。
《卡片盒筆記法》步驟
把想法變成「靈感筆記」
- 不一定要用文字,語音紀錄也可以,這個階段求的是方便捕捉想法
把書或者其他文章內容變成「文獻筆記」
- 盡量以「轉譯」方式記錄,用自己的話寫
檢視「靈感筆記」和「文獻筆記」,產出「永久筆記」
- 永久筆記要是自己的想法,並且可以公開,別人看了都能懂
- 靈感筆記比較零碎、片段,而永久筆記是完整的思考,已經是一小段作文了
- 把靈感筆記刪掉
拿出永久筆記,堆疊、組合,組成新文章
- 之後需要創作時,就不用特別再花心思想題目,而是把永久筆記拿出來,看看自己在哪些主題已經有足夠卡片了,利用這些永久筆記堆疊、組合,然後充實前後文,組成新文章
- 一張永久筆記只有一個概念
建立連結
- 建立連結:每產生一則筆記要和其他筆記進行連結
- 加入總目錄頁:讓相連的筆記放進總目錄的位置可以查找
說了這麼多關於卡片盒筆記的方法,以下分享我為什麼認為卡片盒筆記降低寫作樂趣,並不適用於所有寫作情境。
為什麼卡片盒筆記法降低寫作樂趣
《卡片盒筆記》的重點之一「建立連結」讓我覺得很耗時,而且不一定有用。因為有的觀點很抽象,而這也是軟體暫時還沒取代人腦的關鍵。
此外,我也不喜歡《卡片盒筆記法》裡一定要把靈感筆記刪掉這個想法,靈感筆記有時候就是很天外飛來一筆、很真實,如果非要那麼嚴謹,整理成永久筆記,那比較像在做研究,而不是單純寫作。
譬如在我的Evernote裡搜尋「講話 結巴」,會搜到諸如「地洞在哪裡?讓我鑽進去」、「喝醉會不會還比較好」,這些文字都是記錄當下的心情,無法有論述的成為一篇永久筆記,但對於之後組成相關文章時卻是很棒的素材,讀者甚至會覺得會心一笑,產生共鳴。
概念並不見得擁有同一組關鍵字
卡片盒筆記的使用者形容做出來的筆記會很像你的大腦,一個點一個點,把大腦連接起來,讓你自然而然地思考,很容易可以將事情互相連結在一起,產生更多靈感。
這種感受的確很棒,但有些概念只能在人的大腦裡連結,無法在軟體上。因為當人想要傳達一個概念的時候,這些概念並不見得擁有同一組關鍵字,所以卡片盒筆記中酷炫的網路狀結構,以及一直被強調的關聯功能,在這種時候就無法派上用場。
譬如以我剛讀完的《自學力是我的超能力》為例,讀到一半,我就聯想到《社會性動物》與《終結平庸》兩本書。雖然三本書各自在講學習、教育與如何擁有幸福人生,看似毫無關聯,但對於成長的想法都有相似處。
三本書都對體制與主流價值觀提出挑戰,《自學力是我的超能力》 認為「通才」比起「專精」更能活出個人特色,《社會性動物》認為智商高低和人生幸福並無顯著正相關,《擺脫平庸》認為人在不同情境下的特質都不同,不應該用同一套標準衡量。
在發現了這個關聯後,我回頭去翻找以前發表過的筆記,互相對照,產出了新的筆記,也就是《自學力是我的超能力》閱讀筆記。
仔細閱讀這些筆記,我沒有找到什麼共同的關鍵字,如果真的要下分類、tag,大概也只能很攏統的給出「學習成長」,但同樣分類下的書應該有幾十本,說實在沒什麼幫助。
那為什麼我能產生這樣的聯想?因為這三本書作者的立場和態度,也就是「不認同主流價值,提出挑戰」,已經形成一個印象,記在我的腦海裡了,所以當類似的東西出現時就會跳出來呼應,而這樣的東西顯然很難紀錄,也不會出現關鍵字可以關聯。
如果有關鍵字,那搜尋也能辦到
有的時候我們帶著目的寫文章,因此都是同一類主題,要找關鍵字也很容易。譬如前幾個月我很專心的讀了十本關於「口吃」的書,關鍵字很自然離不開「口吃」、「語言治療」,因此只要透過搜尋,就能從筆記中找到素材。
這些筆記是不同時間和情況下紀錄的,經由搜尋,找出彼此的關聯,其實就是網路狀的知識體系。那沿用本來搜尋習慣其實就能滿足我的需求了。
我實在太懶惰了,要每則筆記都使用內部連結、互相索引,很花力氣,影響寫作樂趣。而華麗的網路狀圖形在筆記數量太龐大後聽說也不太實用(沒有親身實驗過,歡迎網友分享),因為我所需要的,只是把這一堆關於口吃的筆記攤開來,然後檢視所需要的,再形成一篇新的筆記。
結論
《卡片盒筆記》帶給我的最大收穫,是一種心態。告別以往作筆記像是在默寫一樣,一字一句的把別人的東西複製一次,轉變為在下筆紀錄時就已經經過了閱讀及消化,能幫助我們更快組成一篇說出自己想法的文章。就好像要做甜點時不需要從麵粉篩起,而已經有準備好的麵糰,隨時可以使用。
如果沒有這個知識內化的過程,那即使閱讀的再多,也不會變成自己的。
書中提到的「由下到上」、「批次處理」、「持續輸出」、「降低門檻」等概念對創作者也很有幫助。
養成寫作習慣、持續輸出,正是為什麼我能夠找出三本書相似之處的關鍵。當時腦中只是有個模糊的概念,但大量的閱讀筆記能讓我把思緒具體化,轉成文字,變的更清晰。
所以我認為,與其不斷的製作內部連結,不如持續閱讀,並在過程中主動思考:這概念之前是不是在哪裡見過?他們的立場是一致還是相反,有何不同之處?
運用大腦可以思考抽象概念的長處,找出要找的東西,然後再回到軟體中進行搜尋,組成一篇文章。
魯曼建立卡片盒筆記的初衷,是希望讓寫作習慣變的毫不費力,在反覆思考嘗試後,這是我覺得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希望你也能從中有所收穫,建立自己的寫作習慣。
「『不認同主流價值,提出挑戰』,已經形成一個印象,記在我的腦海裡了,所以當類似的東西出現時就會跳出來呼應,而這樣的東西顯然很難紀錄,也不會出現關鍵字可以關聯。」這裡你對這三本書的印象為什麼不能形成關鍵字?
Hi 路過的卡片盒筆記法支持者,
謝謝你的留言喔!
一方面這比較像一個抽象概念,不夠聚焦。二方面這個概念也不是書本的主軸,如果要一一記錄,會有一整串關鍵字。
放掉“觀念要依附在書上”,你已經是記錄你的心得,何必管他從哪本書來。另外卡片盒法比較適合用用論文之類有結構的文章,其他還文類不見得合用
謝謝過客12345的閱讀和分享,
同意你的看法,這個方法不是所有文章類型都合用😊
(其實發明者魯曼本身也是拿來寫論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