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媽媽當成女朋友吧!一起看電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的女朋友。
人生裡有些事無法等待。
「如果可以重來,我會少一點傲慢、少一點吝嗇,用我的語言跟你分享我深處的事。」是我讀《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面對著已經認不得她的母親,龍應台心想,如果早 20 年,回到美君身邊,可以少掉很多遺憾。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收錄龍應台寫給母親應美君的 19 封信,以下是我讀完後寫的 3 則筆記。
藉愛勒索
讀《藉愛勒索》,龍應台提到張愛玲、卡夫卡和導演柏格曼,童年時都曾被虐待,例如因為尿褲子而被關在衣櫃裡、被監禁、被迫在寒冬中罰站等,導致他們長大後仍活在父母陰影下。
也想起小時候,總隔著眷村的磚牆,聽到隔壁劉先生被父親毒打,幾十年過去了,卻看見劉先生和暮年的父親手牽手,思考著這是和解?還是屈服?
我觀察到這些在暴力之下的親子關係,有很多種發展: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認同自己活該受暴,習慣這種關係。
- 打死不原諒:一輩子斷絕關係,連葬禮都不參加。
- 社會期待的屈服:不想被說不孝,維持表面和平,但心裡始終未放下。
- 因為愛而理解,並和解:理解並接受父母的過錯。
我們想成為哪種呢?
生命就像河流,沒有開始,也沒有終點
在《有時》裡,她想起隨著年歲漸長,自己一路被從美眉、小姐、大媽,叫到姐姐,看見時間的流逝。
「看見一瓢水,要能看見一條河,看見河床與沼澤,都是你。」
這讓我想到《流浪者之歌》裡,Siddhartha 在擺渡時終於明白,「河流無處不在,同時存在於源頭與出口、瀑布與渡口、激流與大海、群山與平原。」
時間只是幻覺,生命就像河流,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終點。
我們能做的,只有把握當下。
唸書唸到看不起媽
讀《讓我喋喋不休》,談到美君雖然學歷不高,卻堅持讓女兒受教育,對丈夫堅定地說:「我的女兒一樣要上大學」。
龍應台卻因為教育變得傲慢,母親問她問題時,她心想:「你反正聽不懂,說起來好麻煩。」
直到自己為人母,才體會到做牛做馬讓兒女受高等教育,最後換來的,是他們從高處俯視你。
美君失智後逐漸沈默,不再提問。
龍應台寫道:「如果在你有念頭、有思維的時光裡,我就這樣跟你喋喋不休,而你用明亮的眼睛看著我,那該多好。」
可惜,美君未讀,不回。
這讓我想到《四樓的天堂》,張琪提到母親給了她「文化資本」,她卻拿來輕視母親。
不只龍應台、張琪,我們許多人,都在母親病重後才體認到這點。
也許每個女人,都有「母女議題」。
💡延伸閱讀:
當所有人都成了陌生人 —奧斯卡《父親》看失智者沒告訴我們的 3 件事
如果有天親愛的再也記不得你—從《手札情緣》我學到如何面對遺忘的 3 件事
你願意陪伴一個不記得你的人嗎?《明日的記憶》給照顧者的 4 個提醒
把長輩送機構=不孝?—看《被遺忘的時光》重新定義孝順
要是沒有媽媽,我要怎麼過日子?
家人最後的時光,原來可以更美好—從失智到臥床我學到的 5 件事
怎麼陪伴老去的失智父母,又不用拿自己的人生來換?
如何在長照路上照顧自己與家人?《自成一派》
不做臨終懇談,當心抱憾終生《凝視死亡》
不想將來只能拿著老人食品結帳,他帶領實驗室創意思考,迎接高齡化社會《銀光經濟》
別一個人扛,5 位知名作家陪你面對父母老去
如果能重來,我會帶媽媽去約會
花了一輩子對抗媽媽,為什麼最後卻成了她?
為什麼童年不快樂的孩子,願意為父母付出一切?
在老後宇宙中漂流:郭強生書寫「老」與「家庭」
你想成為哪種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