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這周過得好嗎?感謝大家熱情回應,時間、地點、形式和小幫手一次搞定,真是太優秀了!(我決定以後要多問大家問題)。
台北小聚細節終於出爐啦!手刀報名👉連結
本周要跟你分享一位「腦殘」大腦教練的故事、一篇國外工作的經驗分享,以及 AI 在藝術的應用。
INSIGHT
他是身價百萬美金的大腦教練,小時候「腦殘」《腦力全開》
如何快速學習任何事情,發揮你的最大潛力?
我們有學不完的事情,但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學習」。
缺乏學習方法,就像近視不戴眼鏡,看什麼都很用力,卻依然模糊。
「那個機會不屬於我」,我們常覺得無法改變現狀。
《哈利波特》的作者 JK 羅琳說「我們不需要魔法改變世界,我們擁有需要的全部力量」。
我想跟你分享大腦教練 Jim Kwik 如何從「腦殘」到「無限」。
他發展出一套提升記憶和學習效率的策略,幫助我們的大腦變得更好、更聰明。]
📌繼續閱讀
如何在 5 年內轉調 4 個國家工作?
Amy 是強者我同事,不到 30 歲,已經在 4 個國家工作過,都是透過內部轉調。
這些養分幫助她累積國際經驗、快速成長,培養跨文化溝通力。
許多人認為找工作靠人脈,最好還是位高權重的「有力人士」。
Amy 不這麼認為。她善用看似平凡的實習生和同事網路,一次又一次成功轉職。
📌繼續閱讀
AI 如何讓視障者「看見」梵谷
用語音講故事,讓藝術屬於每一個人
在荷蘭國家博物館,一場革命正在發生。這次的主角不是《蒙娜麗莎的微笑》,也不是梵谷的《星空》,是 AI。
你走進博物館,藝術品都能「說話」,不是用嘴巴,而是透過 AI 的語音,描述自己的故事和細節。
本來只能用眼睛欣賞的畫作,現在視障者也能感受。
📌繼續閱讀
CREATOR
藝術家 vs 作曲家
日本動畫配樂大師久石讓:「每個人都是藝術家,一生都可以創作出一兩部優秀的作品。但專業作曲家能夠不斷創造」。每一部動畫配樂,未必他最喜歡,但最適合那部動畫。
他進一步說明:
藝術家:依個人價值觀追求自己滿意的作品,不考量成本及產量 。
專業作曲家:能夠意識到社會需求與供給,並以商業考量從事創作工作。
他把自己定義為專業作曲家,而不是藝術家。讓我想起作家 Mark Levy 在《Accidental Genius》(自由書寫術)提到,「培養寫作習慣」是他永遠有寫不完題材的秘訣。
無論創作的是音樂還是文章,專家對於培養習慣的重視,驚人的相似。
QUOTE
_《腦力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