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書看多了,我們以為自己無所不能,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不只如此,還想改變別人的命運。
總以為只要再努力一點,就能讓一切變好。
其實我們無法停止輪迴,就像河水不受控制。
《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 是Hermann Hesse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因此獲得 1946 年諾貝爾文學獎。
看完這篇文章,你會學到如何得到所有你想要的,而當不可得後,又該如何放下執念,不再對抗。
💡這本書我是用聽的。我將更多聽有聲書的心得和經驗分享於我如何聽書、聽了什麼書:用 Libby 和 Spotify 聽 23 本有聲書的經驗分享 2025
這本書在說什麼?
Siddhartha 本來是城裡的高富帥,大家都喜歡他,卻過得不快樂。
他厭倦了安穩的生活,想要離家出走,追隨佛陀,「尋找真理」。
向來乖巧的 Siddhartha 為了得到爸爸同意,就情緒勒索他,跪在家門口,直到爸爸點頭。
他轉職苦行僧,流浪了 3 年,好不容易見到佛陀,卻無法被說服,於是丟下兄弟,獨自流浪。
他見到這輩子見過最正的妹子 Kamala,決定還俗,洗香香去找妹子。
有了妹子,誰還要當苦行僧?
妹子覺得他很帥,可是沒錢又不送禮物,這樣要怎麼展現出誠意呢?
Siddhartha 轉職商人,努力賺錢、買禮物,每天下班就去妹子家,終於成為馬子狗。
多年後,Siddhartha 變成一個油膩的中年人,雙下巴都跑出來了。
他既不缺錢、也不缺時間,跟妹子感情穩定,卻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日子越來越空虛。
他又一次丟下一切,繼續流浪,卻不知道自己有了兒子。
他碰上年輕時曾照顧他的老擺渡人,決定留在河邊,轉職成擺渡人,向河流學習。
多年後,他又見到了妹子,且一眼認出了身邊的男孩是他兒子。
他父愛爆發,拚命想要留住兒子。
可是兒子是 city boy,從沒住過鄉下,又跟生父不熟,整天鬧脾氣。
他忍受兒子的各種挑釁,希望能夠用愛融化他的心。
「我才不會像阿公一樣被你情勒!」,兒子氣噗噗的說,轉身就離家出走。
那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
後來,Siddhartha 學會放手、懂得慈悲,也找到了真理。
跟你分享我讀完後寫的 4 則筆記。
如何得到所有你想要的?
Siddhartha 遇見 Kamala 時,想追求她,她問:「你有什麼?」
Siddhartha:「我能思考、我能等待、我能斷食。」
Kamala 不明白那有什麼用。
Tim Ferriss在《人生勝利聖經》裡是這麼解讀的:
- 思考:能問對問題,制定計畫
- 等待:能穩紮穩打,接近目標
- 斷食:能吃苦
這讓我想到曾分享過的許多創作者,也都有這些特質,例如:
- Brandon Stanton無論多冷都出門拍照
- Pieter Levels超過 70 次創業
- 陳雪能用用最低的現實,成全最多的夢想
生命的意義來自「體驗」
作者 Hermann Hesse 相信真理不在僧團裡,而在生活的實踐。
所以 Siddhartha 的兄弟雖然早早就追隨了佛陀,卻比他晚找到真理。
生命的意義,要靠體驗才能得到。
這讓我想到作家飲茶,曾在《史上最強哲學入門》談他對東方哲學的觀察:「東方哲學講究唯有實際體驗,才算真正理解」。光是得到知識本身,不能說是真的理解了。
Siddhartha 之所以離開佛陀,是因為相信知識可以傳授,智慧只能體會。
多年後,他失去兒子,失魂落魄的望著水中的倒影,彷彿看見此生再也沒見過的父親。
終於明白,他父親的苦就是他的苦,而他的苦就是眾人的苦。從此面對眾人再也沒有輕蔑,只有慈悲。
如何學會同理心?
Siddhartha 一直以為自己懂人生,但從沒真正愛過,直到有了兒子。
年輕時,他以為愛情不過是一門技藝,向 Kamala 學的,也只是「愛的藝術」。
他沒辦法把兒子趕走,反而任由兒子輕視他、使喚他,還幻想能改變兒子的命運。
回頭想想,他年輕時,老爸也管不住他。現在輪到他當爸了,才發現自己也一樣。
兒子的出現,讓他從一個雲淡風輕的智者,變成一個為孩子煩惱的普通老百姓。
但他也從未如此快樂。
他寧可為愛受苦,也不要沒有這孩子的快樂與平靜。
可是,兒子有自己的路要走,Siddhartha 看著他,既心疼又無奈。
當初那個被 Kamala 吐槽「不會愛人」的 Siddhartha,如今終於懂了愛。
只是,這種愛讓他變得像所有人一樣,焦慮、執著、受苦。
他於是理解,這份盲目的愛,是人的本能,是輪迴,也是煩惱的根源。
因為自己嚐過苦,懂了別人的苦,所以慈悲。
這讓我想到誠品董事長吳旻潔說的「傷口的必須」:
「我越來越明白,生命中,若要超越自尊、自負、自卑、自憐、自厭、自棄這些圍繞自我的習氣,悲傷的重要,傷口的必須。」
每個人有自己的輪迴
「她有自己的路要走」,我想起媽媽病倒後,朋友曾提醒我的話。
我努力幫她復健、維持認知功能,對病情患得患失,不就像 Siddhartha 想留住兒子?
其實,那只是我的執念作祟。
Siddhartha 在看著河中的倒影時,才明白,現在的他,像極了當年的父親。
父親沒能見到他,兒子又選擇不告而別,都是輪迴。
我們無法停止輪迴,也改變不了別人的命運。
Siddhartha 學會放手,不再執著於改變他人,而是接受一切像河水流轉。
生命從來無需抗爭,也無需挽留。
附註:印度的種姓(Caste)
Siddhartha 來自婆羅門,也是印度種姓制度裡最高的層級。
- 婆羅門 (Brahmins) – 祭司和教師
- 剎帝利 (Kshatriyas) – 戰士和統治者
- 吠舍 (Vaishyas) – 農民、商人和工匠
- 首陀羅 (Shudras) – 僕人和勞工
此外,還有被排除在種姓系統之外的「賤民」,稱為達利特 (Dal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