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形式太多了,寫作顯得很「古早味」,跟不上時代,抓不住讀者目光。
我們不想只是「佛系經營」,專心寫作,不管推廣。即使文章再好,也被淹沒在創作海中。
把文章寫好,事情只做了一半。
讓人看見,也是創作者的責任。
Nicolas Cole是一位作家,他的文章累積超過一億次瀏覽。也為超過 300 位企業家、運動員和音樂家代筆,建立個人品牌。
這是我讀完他寫的《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後,學到關於被看見的 5 件事。
快速連結
怎麼說自己好棒棒,又不被討厭?
每當宣傳自己時,都應該以讀者需求為目的。
換句話說,就是:「所以咧?」
這件事對讀者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是在滿足自己脆弱的自尊,還是為讀者創造價值?
我認識一個人,逢人便說自己聯考分數可以讀醫學系、在美國拿過博士論文獎。
連搭個飛機,都怕地勤不知道自己是台大教授。
但他已經 70 歲了,說的都是 40 年前的事。
「所以咧?」
幫他報到的地勤不知道、幫他剪頭髮的理髮師不知道,沒有人知道。
讀者只關心自己。在故事中,我們不是主角。讀者才是。
我可以說自己:
- 在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工作
- 從全球排名前 10 的商學院畢業
- 做高薪的技術職位
- 入選「亮點女生」
- 多次擔任大型會議講者
「所以咧?」
我同時也是「口吃者」和「內向者」。
很多人常認為自己不行,看到那些達成夢想的人,只能羨慕。
讓他們看見兩者可以同時存在,我的自我宣傳才有意義。
譬如我:
- 在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工作,鼓勵擁有神經多樣性的人加入一個懂得欣賞你的公司。
- 從全球排名前 10 的商學院畢業,鼓勵內向者追求夢想。
- 做高薪的技術職位,鼓勵非本科系的人不為自己設限。
- 入選亮點女生,鼓勵女性進入科技業。
- 擔任國際口吃日講者,鼓勵口吃者勇於表達自己。
這些身分像戰士身上的勳章,代表即使路途艱難,仍為自己出征。
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
Donald Miller 在《跟誰行銷都成交》說:「人們尋找的是引導者,而不是另外一個英雄。」
自誇前,先問「這為讀者創造什麼價值?」
為什麼不用擔心「重複內容」
我們希望創作被更多人看到,所以投稿到知名的媒體平台,希望能獲得更多流量、提高知名度,還有反向連結(Backlink)。
在 SEO 領域,這麼做可能會被 Google 判定是 「重複內容」(Duplicate Content),意思是在不同網站上,有相同的內容,而傷害網站的 SEO。
很多創作者因此建議,不要輕易將自己的文章授權出去。我在《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上讀到 Nicolas Cole 有不同看法。
他建議我們盡可能將內容發佈到所有地方。
原因是,「創作者」跟「爭取網站流量的人」在玩一場完全不同的遊戲。
創作者需要的是被看見,再把潛在客戶變成付費客戶。
而需要網站流量的人,在為具體的關鍵字競爭。
創作者的重點是被認識,至於是從哪個平台認識的?無所謂。
讓內容出現在盡可能多的地方,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哪篇會爆紅。
這個觀點啟發我將作品在不同的平台曝光,還真的得到意外效果。
同樣一篇文章在 A 平台沒人看,在 B 平台卻能吸引上千次互動。
這是一個例子:
「什麼樣的履歷能夠被 Google, Meta 等公司不斷相中?」這篇文章,在Facebook表現中規中矩,44 個讚。
隔天轉發到Threads,得到 1000 多個讚,分享、轉發超過 500 次。
這些互動讓更多人認識《中途筆記》,也吸引不少電子報訂閱。
文章內容都一樣,但不同的平台、受眾、時機,都會讓結果大不同。
有時候文章表現不好,不是因為寫得不好。
換個平台,再給它一次機會。
寫出大家忍不住閱讀的標題
標題,就是一篇文章的濃縮版。
任何好標題都要回答讀者這 3 個問題:
- 要講什麼?
- 寫給誰看?
- 讀完的好處?
「真正的創意是清晰的藝術」(True creativity is actually the art of clarity),Nicolas 寫道。
我們的目標是找到新的、獨特的方式來回答這 3 個問題。
讓人想點的標題要能「勾起情緒」,怎麼做?2 個步驟:
1.思考結果
- 你的讀者想要收到的結果,或
- 你的讀者想要避免的結果
2.「具體化」結果
具體能讓讀者馬上做選擇。
選擇留下來的,就是你的讀者。
譬如:
- 「在上班第一天不被解雇」比「不失業」具體
- 「結婚並一起生活 20 年」比「結婚」更容易想像
另一個例子:這一個段落的標題「寫出大家忍不住閱讀的標題」,就比「寫出好標題」更具體寫出讀者想要的結果。
標題越和讀者有關,越能吸引注意力。
具體化的結果能勾起情緒,讓人覺得「跟我有關,看一下好了」。
如果我們不能在標題中把要說什麼講清楚,那麼在文章中也不能。
副標題是捷徑
創作者常忽略副標題,太可惜了。
因為副標題就像捷徑,我們都喜歡捷徑。
我以前沒有在鳥副標題,總是寫完標題就直奔內容。
讀完《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後,我現在有一半的文章會寫副標題。
我沒有數據顯示有副標題的文章比較受歡迎,因為變因太多了,主題、類型、發布時間等都會影響。
但自從開始寫副標題後,幫助我將「這篇文章在說什麼」想得更徹底。
「有標題就好了,為什麼還要副標題呢?」,你可能會問。
因為要製造「好奇心斷層」(The Curiosity Gap),指的是下一個「讓人好奇,但不揭露答案」的標題,吸引觀眾繼續閱讀。
好的主標題+副標題,能告訴讀者這篇文章是「要講什麼」、「寫給誰看」、「讀完後的好處」,但又「不把答案講出來」。
要達到這個目的,可以用「自創名詞」主標題+「具體」副標題。
以下是 2 個例子:
- 主標題:《原子習慣》,副標題:「一種簡單且被證明的方式,讓你建立好習慣、改掉壞習慣」
- 主標題《一週工作 4 小時》,副標題:「逃離朝 9 晚 5,數位游牧,加入新富階層」
如果標題只是「一種簡單且被證明的方式,讓你建立好習慣、改掉壞習慣」,看起來跟其他自我成長類書籍比起來,沒什麼不同。
但加上《原子習慣》這個自創名詞,整個就炫泡了起來,激起讀者好奇心,忍不住點開閱讀。
寫出讓人想接著讀下一篇的結尾
我常常苦惱怎麼幫文章下結論。
覺得該說的都說了,不想重複文章內容,也懶得寫「加油!我們一起努力」這種老梗。
然後就開始發呆,好像系統更新到 99%,進度條一直卡在那。(到底要不要開重開機?)
讀完《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後,我學到 2 招,從此再也不煩惱結尾。
方法一:懸崖
如果你正在看一個美食節目,廚師好不容易把菜炒好了,卻沒有客人吃得津津有味的模樣,就結束了,你會怎樣?
是我就會繼續找其他影片來看,尤其是 Youtuber 很會形容一道菜有多好吃那種,充分滿足「我吃飽了」的幻想。(怎麼聽起來很可憐)
如果讀完一篇文章後覺得不夠,那就再讀一篇。
當該說的說完了,不用硬下一個結論,享受「懸崖」產生的那種不和諧。
以下是 2 個例子:
方法二:列點
我們都喜歡清單、行動步驟、快速回顧,因為好像小抄一樣,帶了就走。
用一個句子總結文章中的一個知識點,幫讀者記住你想說什麼。
以下是 2 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