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靠寫作吃飯的人,都得有戲劇化人生

上次更新:28 3 月, 2025
只要持續記錄,也能走出自己的路。從Bronnie Ware思考「平凡創作者」如何穩穩地寫

「又不是每天都在演電影,哪有那麼多爆紅故事好寫?」
一位讀者跟我說過這句話,我喜歡他的直率。
這篇文章想聊聊那些「人生沒什麼高潮戲,但還是靠內容活下來」的創作者。
我們大多數時候的生活都不像電影情節,到底要寫什麼才有人看呢?
不是每個靠寫作活下來的人,都得有戲劇化人生。」
我們不是每篇創作都要驚天動地,學會欣賞那些「沒放棄」的創作者,也會重新思考,自己的故事該怎麼寫下去。

最近讀完 Bronnie Ware 的《你遇見,的都是貴人》,老實說,有一點失望。

她的名字是我從《人生勝利聖經》裡看到的,當時其中一位受訪者提到:「她曾是安寧看護。」這幾個字馬上吸引了我。
身為一個最近跟長照議題有深刻關聯的人,我好奇:「哇,那她一定看過很多人生故事吧?她會怎麼寫?」

書裡寫的是她在年輕時,流浪了一陣子,意外成為臨終關懷照護者的故事。
她照顧的每一位臨終病人背後都有故事,她將這些病人視為老師,教會她許多不同課題。但節奏有點慢,情節也不特別起伏。加上翻譯版本,讀起來有點不順。

這讓我想到另一位作家 Amy Morin,她們的經歷有點像:寫了一篇文章在網路上爆紅,後來把文章主題擴寫成書,也會演講、受訪、分享心路歷程。
不同的是,Bronnie 看起來沒有很積極經營商業模式。她的變現方式幾乎只有賣書、賣一些勵志小卡,但她從 2007 年開始寫部落格、週更沒停過,到現在也是靠寫作穩穩地生活。我不知道收入高不高,但足夠她一直寫到現在。

她不是那種「人生特別戲劇化」、「一開口就震驚四座」的創作者。
她講話不特別幽默,影片拍得也很樸素,內容有時候還有點東一塊西一塊,一下講生活、一下講理念。
但她還是寫了、持續寫了,而且有人買單。

這其實讓我蠻有感的。因為我過去寫的案例,大多是那種「人生走過低谷,靠寫作轉職翻身」的戲劇型角色。
譬如「越獄兩次的音樂家」、「在大火中死裡逃生」、「失去摯愛變身成千萬講者」、「看不見的百萬 Youtuber」。
而 Bronnie 這種看似平凡的創作者,反而提醒我一件事:
不是每個靠寫作活下來的人,都得有戲劇化人生。

我們大部分人,其實比較像 Bronnie。
沒有那麼多高潮迭起的故事,也不是每次都能精準命中受眾的心。
但如果願意持續寫,願意把自己在乎的事記錄下來,久了,也能有自己的觀眾。

如果換作是我,可能會更聚焦一點。畢竟她曾是臨終看護,應該累積了不少動人的故事。如果能把那段經歷持續挖掘下去,或許會讓更多讀者留下來。但也許她已經寫夠了,現在只想分享生活,也沒什麼不對。

這本書讓我思考了不同創作的樣貌。也想邀請你思考:
如果你偶然一件事爆紅,但後來再也不做了,你會怎麼繼續經營個人品牌?
你會接著寫下去嗎?換個主題?還是乾脆轉身離開?
我好奇你的看法。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訂閱電子報,我會持續與你分享。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