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中國古人談「自我成長」,打造百萬粉絲?

上次更新:30 3 月, 2025
意公子用古人的故事聊現代人的煩惱,成功在「自我成長」領域脫穎而出!
Source: https://i.ytimg.com/vi/OgclIFJQCtw/maxresdefault.jpg

如何「講古」,在競爭最激烈的「自我成長」主題中脫穎而出?
很多創作者(包括我)會硬塞知識,自我感覺良好,結果大家都懶得看,直接滑掉。
比起知識本身,如何找到「獨特觀點」才是學問。
演算法讓我認識了意公子,一位專講中華文化、歷史人物的知識型創作者。
她從藝術起家,卻靠 「中國古人+自我成長」 在社群媒體上累積超過 1000 萬粉絲,點擊超過 50 億次。
讀完這篇文章,你將學到她 如何打造有辨識度的個人品牌

以「故事」吸引人

很多人不愛聽古人、講詩詞,聽著聽著就「登出」了,為什麼她能讓人一直看下去?
關鍵在於,她不只是講古人,而是把古人的經歷變成「現代人的問題解方」。

她不會直接講哲學,而是從具體的故事開始,比如:

  • 談人生低潮:蘇東坡被貶黃州,卻寫出《赤壁賦》
  • 談內耗 :莊子如何用「無為」減少內耗
  • 談勇氣 :李白為何不會「放過」

這些故事有血有肉,讓人產生情感共鳴。

以「問題」打動人

她的影片標題,常是我們生活中的困境,例如:

標題設計讓人忍不住點進去,因為直接對應到我們內心的疑問。

一個巧思,成為記憶點

你能一眼認出她的影片,因為她總是穿綠色。主題始終圍繞「中國古人+自我成長」。
搭配流利口條和精緻影片,讓觀眾在眾多說書人中對她印象深刻。

聽市場的

意公子並不是一開始就鎖定這條路線,她最早是做藝術解讀,後來才轉向哲學與自我成長。
但她的成功,來自不斷嘗試:

  • 累積超過 10 年的內容創作,越來越會講故事
  • 嘗試不同主題,找到受歡迎的內容
  • 找到市場空缺—用「中國古人」講自我成長

靈活適應的能力,讓她能夠不斷擴大受眾。

連賣雞蛋都滿是詩意

譬如要業配雞蛋,就會講很多雞蛋的故事,講以前貧窮,一家人吃飯桌上只有一顆雞蛋,要給最小的孩子吃。
或者父母每天都逼小孩吃雞蛋,還講到爸爸每次在她離家前,都要在行李箱塞土產。
接著談到「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總算跟詩詞扯上邊,可以交差。
你說真的學到什麼?有收穫嗎?倒也不一定。但讓人看了「很有感」,想起遠方的家人,情緒價值十足

我們能學到什麼?

  1. 獨特切入點:不是單純講歷史,而是用中國古人談自我成長
  2. 內容要有「問題意識」:標題與內容都要讓觀眾覺得「這個跟我有關」
  3. 辨識度高的個人品牌:從視覺、風格、內容主題,都保持一致性

如果你也想打造自己的影響力,那麼,或許可以問問自己: 「你的獨特切入點是什麼?」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訂閱電子報,我會持續與你分享。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