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導入 No code/Low code 程式開發平台嗎?

上次更新:10 4 月, 2024
評估No code/Low code開發平台是否可以幫助公司提升價值,以及有哪些應該注意的地方
people watching baseball

💡感謝科技報橘轉載:別跟風!這類企業才該導入 No code / Low code 程式開發平台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buzzorange.com)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分享在幾次協助企業客戶導入 No code/Low code 程式開發平台後的心得。希望能夠藉由這篇文章幫助各位評估 No code/Low code 開發平台是否可以幫助公司提升價值,以及有哪些應該注意的地方,是可以避免專案停留在概念驗證,而無法實際運行。

接下來會由幾個面向作討論:

PPhoto by RUT MIIT on Unsplash

企業面臨的挑戰

各種來自使用者或者業務單位的需求

身為 IT 團隊,每天要面對各種類型的任務,除了日常維運之外,也包含各種線上系統的變更、新專案等,更要對緊急情況隨時待命。因此針對來自使用者或者業務單位的需求,不見得能夠優先處理,而現今的市場情況瞬息萬變,常需要公司在短時間內做出回應。IT 部門應該如何對各種需求設定優先級,是一大挑戰。

非 IT 背景的使用者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許多使用者其實是最清楚企業中流程缺陷、最有點子提出改善方案的人,無奈 IT 工具的使用不是這群使用者的專長,因此無法自己實作、將問題解決。

既有系統的最後一哩-行動裝置整合

IT 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許多運行多年的系統並不見得能夠符合時下的趨勢和需求。舉例而言,行動辦公室和遠距工作的概念一直到近年來才漸漸流行。受到這次新冠病毒的影響,許多企業才正視這樣的需求。痛點在於,既有系統當初的設計概念並不包含行動裝置整合,而開發方式也多以瀑布式開發為主,無法及時對需求做出回應。

smiling man showing sticky note with code illustration
Photo by Hitesh Choudhary on Unsplash

No code/Low code 程式開發平台是什麼

是一種新的創作軟體、app 的方式。有別於以往寫程式,no code/low code 以圖形化介面和設定創造程式,讓非專業開發者或軟體工程師也可以打造出軟體來解決自己日常工作的挑戰。近幾年由於業務需求變化快速和雲端運算普及化,no code/low code 的概念變得更加廣為人知。

傳統開發和 No code/Low code 開發方法流程比較

傳統上,如果想開發一支 app,例如圖書館館藏檢索,可能從提案、寫需求書、成案、開發、驗收就需要耗上不少時間。另外也有可能開發人員所開發的 app 和使用者想像不符的情況。即使是近幾年流行的敏捷式開發,擁有快速疊代的天性,也不免要經過多次來回後才能達成一個最小可行產品。

no code/low code 程式開發平台的特性就是所見及所得,由於使用者介面可以在開發階段就讓使用者用拖拉的方式完成,因此使用者得以迅速讓第一版 app 開始運行,並不斷地加上新功能、在下個版本中更新釋出。

如此一來,使用者可以詳細的設計想要在館藏檢索 app 的介面上有哪些欄位、按鈕、功能以及整體流程,就可以確保最初的構想和成品一致性提高。

精彩案例

在協助客戶導入的過程中看到許多精彩的提案,絕大部分是由使用者提出來的點子,以下列舉幾類案例是多數公司可能都用得上的: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案例使用傳統開發方式也一樣可以達成,只是這些案例的發想和執行從傳統的開發者漸漸轉移到使用者。除此之外,開發的時程也因為許多 No code/Low code 開發平台內建的連接器而大幅縮短。

主要功能:取代紙本或者散落在不同系統的記錄
效益:讓更多資料得以被分析、取得洞察、改善現行流程
適用場景:以客戶意見回饋表單取代現行聊天軟體,譬如 LINE。並加上 QR Code 和照相機等功能、整合後端的資料庫和分析平台能做追蹤報表以有效改善問題。以巡檢表單取代現行紙本和相機記錄記錄。並搭配錄音和錄影等功能、整合後端的資料庫和分析平台得到優化建議。
主要功能:利用 app 建立完整流程,引導使用者遵循流程
效益:減少遺失、損耗
適用場景:工單派送、零件管理、儀器管理、資產盤點
主要功能:利用 app 建立專案合作平台、布達進度、提醒注意事項
效益:增進跨部門合作、溝通、提高效率
適用場景:業務專案、訂單追蹤
Hello World text
Photo by KOBU Agency on Unsplash

我的想法

選題、選情境是最關鍵的一步,要找到對的題目,不要找沒有商業價值的題目。即使 PoC 驗證通過,也因為商業價值不夠而難以實現。譬如之前碰到一位客戶一聽完這個平台,馬上躍躍欲試,第一個想到的應用情境是訂便當 app,打算用這個工具來減少每日中午統計便當數量、算帳的繁瑣紙本作業和時間。

我反問客戶:如果這個 app 順利在很短的時間內上線、使用者很喜歡、也真的不假 IT 之手,由使用者自行開發完成了,你覺得公司會批准這筆預算的可能有多少?我想恐怕很低,公司的預算分配畢竟要考量到價值,包含有形的或者無形的,像訂便當這類的場景其實非常好,很適合用來鼓勵使用者發揮創意和實作能力,但如果拿這樣的題目打算說服投資者,難度很高。

除此之外,這個題目必須解決夠關鍵的問題,換句話來說,痛點要夠痛,如此一來在短時間內解決的效益才能最大化。

曾經有個客戶利用 No code/Low code 開發平台連接企業內的 ERP 系統,並搭配行動裝置達到資料寫入的目的。在導入這個平台之前,每次資產盤點總是要勞煩負責人抱著筆電和相機,整棟辦公室一一將資產拍照、整理、存檔。

在發現 No code/Low code 開發平台有許多內建的連接器,也包含 SAP ERP 的連接器後,客戶得以快速的將系統至行動裝置的路徑打通,讓整個體驗變得更順暢、同時也減少人為操作的疏失。

這類型的題目由於夠重要(關係到公司資產)、夠複雜(傳統系統廠商不會花太多時間開發 ERP 的手機端,因為這並不是 ERP 的核心任務)、價值也顯而易見,較容易受到青睞。

注意事項

資訊安全

企業客戶最在意的資料安全問題,仰賴開發平台有完整的配套。舉例而言,這個平台是否有一個管理中心可以監視各種被調用的資料、甚至管理那些資料被允許調用、而哪些調用前須要經過申請。又或者是有個 Center of Exellence 的最佳應用建議,幫助企業在讓員工發揮最大創造力的前提下,也能夠達成資安要求。

成本管理

這裡要談的成本不只是金錢成本,也包含時間成本和沉沒成本。不可否認,許多市場,譬如台灣,擁有充沛的工程人才,因此要自行培養工程師並且開發軟體完全不是困難的任務。

許多資訊長覺得,與其要使用訂閱制來維運一套系統,不如讓工程師寫,不僅可以省下訂閱費用,更可永遠將資產留在公司。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這個需求可以不假工程師之手,不用麻煩資訊部門,而由使用單位自行開發將問題解決呢?

這樣一來,專長寫程式的工程師可以專注在開發更複雜的系統、解決更複雜的問題。此外,有的公司因為數年來已經投入大量人力在一套自行開發的系統上,隨著時代推進,整合性和安全性都無法跟上新趨勢,要談砍掉重練又覺得茲事體大,導致進退兩難。

我就曾經協助一位客戶將其自行開發、供全公司上萬人使用的電子信箱系統遷移至 SaaS 服務,原因無他,不外乎各種功能,譬如行動裝置,或者使用者體驗和資安規定的需求,譬如 BYOD,已經無法滿足企業所需,因此下定決心要搬遷,其中所要耗費的時間和成本非常可觀。

當然,這個例子也許有點誇張,因為通常企業最初導入 No code/Low code 開發平台並不會套用像電子信箱系統這樣龐大的系統,只是當企業在衡量成本的時候,也應該將金錢以外的成本納入考量。

定位

No code/Low code 開發平台最初定位的使用者其實是有業務需求的使用者,而不是專職開發者。對於開發者而言,已經習慣了開發介面,譬如各種 IDE、command-line interface 等等,使用上反而很不順手,甚至會覺得圖形化的介面讓工作效率降低了。

相反的,對於以前完全不以寫程式為工作內容的使用者來說,卻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工具,激發他們使用工具來解決自己業務困難的全新方法。因此對於公司而言,在導入初期就應該對平台有清楚定位,這樣一來就可以免去日後凡事都得丟給 IT,讓 IT 覺得又多了一套系統要維運的困擾。

red black and white round decor
Photo by Immo Wegmannn on Unsplash

總結

在結合了圖性化界面並減少程式碼的成分後,low code/no code 平台無形中降低了許多使用者的心理障礙,開始願意想像自己能夠如何動手來解決問題。

我認為這樣的新技術有助於業務部門和 IT、開發部門展開溝通,在了解了彼此的需求和痛點後,勢必會更知道如何協同合作,打破以往因為不理解以及缺乏溝通造成的衝突。整體而言,我認為 low code/no code 的趨勢才剛開始,在充分理解它的優勢和限制後,能對企業帶來正面影響。

10 個真實的跨領域轉職進入雲端領域的案例

想要跟你分享我從相對傳統的製造業跨領域到雲端運算領域,非本科出身,如何將工作之間的「可轉換技能」找出來並說服雇主的故事,也很幸運地完成了出國工作的夢想。

我相信沒有人生下來就是行業專家,我們就像個背包客,不斷地在職涯道路上尋找可以放進背包、帶得走的東西,即使踏入不同領域,也能夠發揮價值,佔有一席之地。成功轉職後,我觀察身邊的同事,發現非本科系出身的不在少數。

所以我紀錄並分析後整理成一份檔案。在這個檔案中,我會分享給你十位真實案例,都是我身邊的 同事,他們之中不乏從文組、金融業等成功轉職的故事。

有需要的朋友歡迎訂閱電子報,就可以下載這份跨領域轉職案例的分析,以及各種資源。

by 中途筆記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