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奧運的讀者,應該都對澳洲不陌生,雖然和台灣一樣只有兩千多萬人口,至今卻累積了562面奧運獎牌,全球排名第八。相比排名第九的日本(人口1.2億,555面獎牌)和第十的俄羅斯(人口1.4億,542面獎牌)都是人口破億的大國,得牌率超高。
除了成長環境、氣候以及人種這類先天優勢,我認為體育文化盛行也是原因。
當我回過神來的時候,信用卡已經刷下去,顯示報名成功了。等等,從沒海泳過、跑步跟走路差不多快的我,竟然要參加水陸鐵人兩項?
鐵人水陸兩項比賽(Aquathon)被視為鐵人三項大類的一種,參賽者先是游泳,緊接著跑步。標準比賽的距離與鐵人三項相同,只是沒有自行車。根據維基百科,源自於1950年在澳洲舉辦的救生競賽。比賽方式是出海繞著浮標游泳,游回海灘後再沿著海灘奔跑。
這次參加的Aquathon在每年的澳洲國慶日舉辦,自從2019後因為疫情就停辦,今年終於重啟。
快速連結
時間
每年的澳洲國慶日(並將在1月26日),並根據組別起跑,最早8點開始。
地點
在卧龍崗(Wollongong)舉行。
交通
距離雪梨開車一個半小時。
費用
根據報名項目、報名時間早晚和個人或是接力賽而有不同,價格區間在A$15-105,我報名的個人Mini Aquathon是A$50。
事前準備
因為長大後就很少游泳,還從不曾海泳過,因此一直很猶豫是否要參加。後來翻遍了歷年照片,發現Mini Aquathon的海泳路線是沿著海岸繞一個ㄇ字型,而不是直線往海裡衝,降低了一點危機感。加上好奇心驅使,終於決定報名。(事後證明,這真是個天真的想法)
報名時距離比賽已經剩下三周了,我和夥伴平日各自練習,周末相約到Rockpool適應海泳。Rockpool真是個好發明,可以讓人類在安全的範圍內適應海水的溫度、鹹度以及最重要的浪況。
但儘管如此,我還是低估了「真」開放水域的挑戰。
比賽路線
比賽當天
先說結論:狼狽的完賽
最大的教訓:能在無風無浪踩的到底的游泳池游泳,和開放水域游泳,真的是兩回事
當天氣溫31度,水溫23度,理論上是很舒服的天氣。一早到了場地,同伴認真的下海先試游了一下。我還一派輕鬆,想說等等正式比賽再游就好了。
比賽開始後,我和其他參賽者一頭衝進海裡,開始感受到低能見度以及失去方向感所帶來的恐懼感。
首先是多人下水所造成的浪花讓我看不見海裡的情況,因而不時想要抬頭巡航而無法順利前進;平常在岸上看來好清楚的航道,一進到水裡卻讓人迷惘;少了泳池的邊界和磁磚做界線,彷彿進到一個全新的領域;更不說看不清楚海底有多深了。種種未知感讓我開始不安,於是游的更慢了。
本來打算立泳,先休息一陣。但雙腳卻開始不聽使喚。我於是游向一旁坐在浪板上戒護的救生員,他問我還好嗎,需不需要送我回去?我說應該休息一下就好了。慢慢調整好氣息後,才緩緩游過去,到了岸邊,同伴早就不知道跑到多遠的地方了。
游完泳後,路邊找個小角落套上運動鞋,馬上出發。
上岸後的跑步也是挑戰,炙熱的太陽和緊張的氣氛讓我毫不害羞的穿著兩截式泳衣就在大街上奔跑。練習時沒那麼遠的兩公里也瞬間感覺有十公里。尤其是折返點前的最後兩百公尺,彎來繞去,彷彿永無止盡。
回程感覺好多了,因為知道大概還有多遠,心也安定許多。我終於跑回終點,開心的領取完賽獎章和同伴合照。
下次,我要多練習海泳,更順利的完賽。
我們完賽後,也見到後面的賽程中,有選手被救生艇送回來。開放水域游泳又沒有攜帶魚雷浮標,有一定的危險性,要多注意自身安全,不要逞強。
備賽好用工具
以前沒在海游不知道,開始備賽後才知道水溫、浪況都能大大影響運動表現。
如果水溫低,還可以穿防寒衣(Wetsuit)禦寒,但浪況要是太高,則完全無法游泳,即使游了也是暈頭轉向。
- 推薦玩水人都知道的Windy,網頁、手機版都有,能夠查到全球的水溫、浪況。
- 查雪梨Rockpool:Rockpools | Northern Beaches Council (nsw.gov.au)
如果想看更多實際走訪Rockpool的紀錄,請見雪梨散步:來去海灘無邊際泳池曬太陽、戲水 市區近郊4個岩石泳池推薦
後記
最大的收穫是體驗澳洲的運動文化。澳洲人從小就往外跑,運動啟蒙早。我曾在海灘看過不過4歲的小男孩岸邊,有模有樣的側身站著,模仿前方的大人衝浪;樓下的運動場到了傍晚,也總是擠滿玩各種球類運動的小朋友。
良好的運動習慣搭配社會福利、氣候,讓澳洲人的平均壽命有83歲,是全球排名第七的長壽國家。
澳洲人也是奧運比賽的常勝軍,屬於體育強國。以人口來說,澳洲並不特別多人,兩千多萬人和其他體育大國差距很大。但得牌率卻很高。
儘管如此,澳洲人對運動的態度卻不嚴肅,反而是抱著享受的心態在參賽,甚至是全家同樂。賽場中隨處可見小孩和長輩。這項賽事只要超過六歲就可以參加,也沒有最高年齡限制。
比賽過程中我也見到媽媽帶著兩個小女孩,開心的對攝影機揮手。三個人身上還穿著泳衣以及跑鞋,一起奮力邁向終點。相信將來都是她們美好的回憶。
體能超強,卻不滿腦子競爭,而是樂於助人、懂得享受其中,是我對澳洲運動精神的觀察。
想要體驗澳洲文化,不妨多加入當地的體育活動,也歡迎跟我分享你的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