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午安!這周的口吃專題非常有趣,我整理三篇關於口吃的世界大事,迫不及待想和你分享。
分別是關於口吃成因的兩種不同見解,一種是遺傳、一種是神經性,以及美國職棒大聯盟選手是如何激勵同樣有口吃的小粉絲。
.
「我們一家三代都口吃」
口吃和遺傳有沒有關係?對於一個一家三代口吃的口吃者來說,絕對有關。
英國退休電視台編輯Tony Millett的新書《Parts of Speech》描述自己和父親以及孫子都有口吃的故事。
為了撰寫這本書,他訪問了已故父親的老友、也從父親和母親的通信中得以知道父親對於口吃的看法。他的孫子雖然無法完全治癒口吃,但知道如何處理和應對。
「口吃沒有關係,這是人生的一部分」,Tony強調。他希望能夠讓社會大眾更加理解口吃,破除「口吃是因為性格缺陷造成」這樣的迷思。
完整報導:https://www.bbc.com/news/uk-england-wiltshire-63887828
語言病理學家破除大眾對於口吃誤解
作者雷曉凡(Xiaofan Lei,暫譯)是一位口吃者,也是言語、語言和聽力科學的博士候選人。
他認為口吃的成因是一種複雜的神經發展障礙,而大腦發育可以透過經驗來塑造。因此,口吃的成年人大腦連接的異常可能是由於口吃經歷造成的,而不是導致口吃的原因。
許多大眾對口吃有誤解,認為口吃的人就是容易緊張、焦慮,這就牽涉到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究竟是「因為焦慮而產生口吃」,或是「因為口吃而產生焦慮」?,口吃、焦慮哪個先發生的呢?研究人員對此仍沒有定論。
最後,雷曉帆也提出一個實用觀點:重新定義「康復」,口吃治療是否成功的標準已經不僅被定義為減少口吃,還加上能更好地控制口吃方式、說出想說的話,以及更好地接受口吃,減少迴避和對口吃的負面情緒。
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George Springer激勵口吃小粉絲
之前就介紹過George Springer,多年來他不斷倡議,為口吃發聲,
有一位口吃小球迷受到他的鼓舞,一直跟隨著Springer比賽。「有些人有藍眼睛,有些人有金髮,有些人結結巴巴。我從來沒有讓它阻礙過我。」,他想告訴這些年輕人:「你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做你想在生活中做的事情,只是你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說出你想說的話,而這沒有任何問題」
「擁抱你的口吃。你就是你,你是特別的。」
完整報導:https://www.sportskeeda.com/baseball/when-george-springer-inspired-young-fan-overcome-struggles-stutt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