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位資深口吃者,二十年來接觸過大大小小、各種不同的正統、非正統療法和訊息。
對於口吃者身邊的重要他人來說,一定能在這裡找到那些你不敢、不好意思、不知道該不該問的問題。
在閱讀超過10本口吃專書後,我將常見問題整理、歸納在這篇文章供參考。
有什麼想知道的也歡迎留言,我會不定期更新。
- 口吃是什麼意思?
- 口吃的英文是什麼?
- 說話結巴、言語不流暢有辦法治療,甚至痊癒嗎?
- 口吃有藥醫嗎?
- 口吃是基因造成的嗎?
- 社會大眾對口吃者的看法?
- 什麼時候會口吃?
- 口吃者怎麼參加面試?
- 我有口吃嗎?
- 關於口吃有哪些常見的誤解?
- 人們如何支援口吃的朋友、家人和同事?
- 如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和特質,並重新定義說話流暢?
- 如何面對口吃困擾,尋找勇氣,並追求自己的渴望?
- 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在面試或工作中克服說話困難?
- 口吃老師何西哲的背景和成就是什麼?
- 說話卡住和焦慮情況是否僅限於語言障礙者和口吃者?
- 如何培養對口吃者的同理心?
- 如何提供有效的遠距語言治療?
- 口吃的定義、發生原因、診斷評估方法、治療方法以及針對家長、教師、語言治療師的建議?
口吃是什麼意思?
說話不流暢。不流暢包含停頓、跳針、重複、拉長聲音、不完整的片語等。國內外學者們對於口吃的定義各有不同,但全都包含上述的說話不流暢。其中,部分學者會將口吃者因為說話不流暢而造成的情緒、反應、伴隨的身體反應、和逃避行為等也列入口吃的一部分。
口吃的英文是什麼?
美國、澳洲比較常見Stutter,英國比較常見Stammer。
說話結巴、言語不流暢有辦法治療,甚至痊癒嗎?
整體上來說,年齡越小的自發性復原率越高。
Seider、Gladstein和Kidd、Yang的研究中發現,年齡小兒童的復原率比年齡大的兒童高。
Andrews發現,在小於16歲的兒童中,4歲前發生口吃兒童的復原率是10歲前發生口吃兒童的四倍。
Yang的研究指出,台灣學齡前兒童發生口吃後的六個月,超過一半都復原了。
口吃有藥醫嗎?
可以參考《口吃理論與實務》 第二版,這本書除了回答以下問題:
- 口吃是否遺傳?
- 口吃的人是否容易緊張和焦慮?
- 口吃者的大腦和言語流暢者有何不同?
- 是否有藥物可以治療口吃?
- 近年來的顯學「認知行為療法」如何應用在口吃治療?
- 有哪些最新的口吃療法?
也談到口吃發生學、大腦神經科學、基因理論、藥物治療、認知行為療法、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壓力免疫訓練、口吃者的氣質以及Camperdown 成人口吃治療方案等。
整體而言,這本書相比於《口吃理論與實務》第一版提供了對口吃治療領域的深入洞察和探討,以及各種不同療法和觀點的介紹。
口吃是基因造成的嗎?
Yairi表示,目前要下結論說哪一對染色體造成口吃還太早,但這些研究所得到的結論認為似乎有某一個基因引發口吃的發生,但環境因素仍然很重要。
除此之外,針對口吃發生的原因,許多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切入,大致可分為四種
- 生理缺陷觀點:包括生化理論、大腦主導性理論、大腦故障、以及基因理論。
- 心理調適或習得觀點:認為口吃由於壓抑、期待、掙扎、逃避、緊張、以及學習而來
- 認知歷程觀點:認為口吃者可能因為環境等因素帶來的要求超過大腦能夠同時處理的容量,無法應付,而造成口吃。
- 多因素觀點:強調口吃不是某一時刻的異常行為,而是一種複雜的現象,包括環境和個體本身的行為表現。這種觀點是目前大多數學者所接受的看法。
針對生理缺陷觀點中的幾項理論補充說明:
- 生化理論:認為口吃者的新陳代謝和生物化學物質先天上不平衡,造成主導說話的神經生理機轉的弱點而產生口吃
- 大腦主導性理論或左右利理論:在腦部造影的研究中發現,口吃者的右腦在言語活動時是過度活化的。原因可能是強迫左撇子使用右手,造成大腦兩半球功能彼此間的衝突,進而口吃。
- 大腦故障:認為口吃的言語缺陷,和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中主管言語動作和聽覺處理區域的異常情形有關。
社會大眾對口吃者的看法?
《口吃: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指出,過去沒有和口吃者實際接觸的受訪者容易對口吃者抱有負面看法,譬如容易害羞、緊張等。
相反的,曾經觀看、聆聽過口吃者的受訪者則對於口吃者給予正面評價。因為認為口吃者雖然言語不流暢、溝通能力差,但仍努力表現,因此容易使人同情,覺得口吃者較友善和值得信任。
而我自己的經驗是,有少部分的人(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會模仿、用開玩笑的方式回應我的口吃,但大部分的人,尤其是較親近的人,會覺得這就是你,或者這就是你說話的方式,甚至是帶有正面鼓勵的回應,並不影響我們的關係。
什麼時候會口吃?
這個問題很因人而異,有的口吃者無時無刻都會口吃、有的只有在特定環境下,譬如面對多人、重要會議、簡報、具有權威感的人、面對鏡頭(或麥克風)、或者對要講述議題沒有很高的熟悉度時才會發生。
口吃者怎麼參加面試?
這個問題放得更大一點來看,也就是口吃者怎麼選擇自己的職涯?作者見過幾位口吃者,因為說話容易不自在而選擇一些比較不需要跟人接觸的工作,譬如工程師或者作業員。但也有的口吃者依然選擇依靠溝通維生的職業,譬如業務、講師、顧問。他們在簡報或者發言時雖然會發生口吃,但似乎不影響工作。作者接觸的這些口吃者多已步入中年,有的也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具有權威、能力亦受到肯定。
回到問題,口吃者參加面試的時候比較可能會做更充分的準備,譬如藉由模擬面試或者反覆練習來降機臨場所帶來的緊張,也對降低不流暢有幫助。
我有口吃嗎?
其實一般人也會有言語不流暢的情形,也就是說話偶爾會結巴。在《口吃理論與實務工作》中提及,Culatta & Goldberg曾整理出一份指標,用來區分口吃和其他類別的不流暢。其中幾項指標包含
- 不流暢的開始時間?如果在學齡前,則較可能與口吃有關。
- 是否有家族史?
- 什麼情況下會觸發不流暢?如果是口吃者,則會在多種情況下發生;而對於言語不流暢者來說,則是在特殊事件後發生。
- 在重要情境下說話是否影響流暢性?口吃者容易在重要情境下變得不流暢,而言語不流暢者則沒有影響。
- 在唱歌的情境下是否影響流暢性?
我認為這份指標可以做一個大略的分類,但仍無法輕易的二分口吃者與言語不流暢者。因為觀察身邊的言語不流暢者,包含我自己在內,對以上指標的答案並不是一面倒,也就是部分與口吃有關,部分與其他類別不流暢有關。因此,診斷還是應該交由專家判定。
關於口吃有哪些常見的誤解?
一些誤解包括:
說多種語言會導致口吃
沒有證據表明雙語或多語使用者更容易口吃。
緊張或壓力會導致口吃
緊張或壓力可能會使口吃的人(甚至不口吃的人)不那麼流利,但不會導致口吃。
口吃的人不太聰明
口吃和智力之間沒有關係。
聽到或模仿口吃的人講話會導致口吃
人們絕對無法「捕捉」口吃。然而,有一個家族或遺傳因素——那些有口吃史的家庭更容易口吃。
說話前深呼吸會有幫助
深呼吸並不能説明一個人減少口吃。讓一個口吃的人在說話前深呼吸可能會讓他們對自己的口吃更加自覺。
人們如何支援口吃的朋友、家人和同事?
口吃會讓人感到孤立。你的耐心和同理心可以幫助口吃者許多。
以下是支援口吃的人的一些注意事項:
要
- 有耐心,等待他們說完。
- 讓他們知道你在他們身邊,如果他們願意,可以和你談談他們的口吃
- 成為盟友。為口吃的人挺身而出。挑戰他們對於口吃的負面信念。
- 瞭解更多關於口吃的資訊。
- 問口吃的人你該如何支持他們,因為每一位口吃者都對口吃有不同的經歷
不要
- 當他們說話或結結巴巴時,不要打斷他們。我們常常想要幫助對方完成句子。然而,對口吃的人來說,這好像是在催促他們,給人的印象是不耐煩的。如果讓口吃者感到匆忙、時間緊迫,會使他們的口吃變得更糟。
- 不要嘲笑,取笑或模仿他們的口吃。這表示不尊重。
- 不要試圖給出如何更流利的建議。告訴一個口吃的人深呼吸或思考他們想說的話是沒有用的。口吃的人知道自己想說什麼,但需要花上比不口吃的人更大的力氣才能把話從嘴裡吐出來。
如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和特質,並重新定義說話流暢?
你知道不流暢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嗎?譬如河流。
💡延伸閱讀:不是不想說話,而是說不出話《我說話像河流》
如何面對口吃困擾,尋找勇氣,並追求自己的渴望?
你可以參考日本文學大獎《直木賞》得主重松清的故事,看他是如何藉由多方嘗試,找到自己的禮物,終於也能勇敢追求夢想。
💡延伸閱讀:若不能好好說話,這一生就完蛋了?《清子》
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在面試或工作中克服說話困難?
先說結論:找到一件只有你可以做的事情,並為之努力。譬如動物學家Alan Rabinowitz的故事。
口吃老師何西哲的背景和成就是什麼?
在口吃圈內有一位經常被提及的前輩,何西哲老師。他曾經成立「口吃矯正班」與出版數本口吃相關書籍,可說是台灣口吃界的先驅。我將他的故事以及著作整理如下:
💡延伸閱讀:
說話卡住和焦慮情況是否僅限於語言障礙者和口吃者?
其實不僅語言障礙者,許多人都有容易緊張的問題。尤其當遇上不熟悉的語言、場合和對象,例如站在台上,和一群陌生人說英文,都會發生緊張和焦慮的感覺,也會覺得碰到巨大挑戰,困難重重。
如何培養對口吃者的同理心?
口吃者身邊的重要他人大多是言語流暢者,譬如家人、朋友、語言治療師和老師,要如何培養同理心?不妨加入口吃支持小組或讀、聽口吃者的作品。
如何提供有效的遠距語言治療?
關於口吃的治療方法有很多,卻多是要面對面才能進行。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過著「數位游牧」的生活,不再需要進辦公室才能夠工作、賺取收入。疫情發生兩年後,更是催生了這個現象。當「遠距工作」已不再陌生,「遠距醫療」、「遠距治療」也成為可能,譬如「Kassel口吃療法」(Kassel Stuttering Therapy, KST)與「修正發聲間距」(Modifying Phonation Intervals, MPI)治療法。
口吃的定義、發生原因、診斷評估方法、治療方法以及針對家長、教師、語言治療師的建議?
推薦直接閱讀這篇文章,對以上問題都有語言病理學家一一回答。
給對於口吃想要探索更多的你,我整理了一份《2023精選十本口吃書單》,是幾年下來曾經閱讀過的相關書單,讓你不用花時間找就可以直接開始閱讀喔!
只要拉到本頁最下方加入電子報就可以下載,歡迎免費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