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治療有新招?專家教你 5 個新方法《口吃理論與實務》 第二版

上次更新:10 4 月, 2024
認知行為療法與藥物治療的新發現


《口吃理論與實務》 是《口吃:理論與實務工作》的第二版,比起前一版,新增了不少口吃者關心的話題。為了必免重覆,這篇筆記主要談新增的部分。還沒有讀過上一本的讀者,歡迎用上面連結前情提要。

如果你對「口吃是遺傳嗎?」、「口吃的人就是想太多!容易緊張、焦慮」、「口吃者的大腦是不是和言語流暢者不同」、「口吃有藥醫嗎?」、近年的顯學「認知行為療法」如何應用在口吃治療、以及「最新口吃療法」有興趣,不能錯過這篇筆記。

口吃發生學

《口吃:理論與實務》第二版,對於口吃發生學中的「生理缺陷」觀點,多了大腦神經科學的介紹、以及更新基因理論的新研究結果。

大腦神經科學

書中考察不同的研究結果後發現,口吃者說話時的大腦和言語流暢者不同,有諸如過度活躍、灰質較少等現象。


這些研究證明了口吃者的言語缺陷,和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中,主管「言語動作」和「聽覺處理區域」的結構和功能異常情形有關。

基因理論

在 2015 年,也就是《口吃:理論與實務》第二版發行前,Yairi 和 Seery 發現口吃的發生受到數個基因連結所影響,顯示特定基因和口吃有明顯的連結關係。


儘管如此,仍然不能肯定的說某特定基因造成口吃,因為有數條基因和口吃有關,我們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基因之間的交互作用,有待更多研究討論。

藥物治療

全球預計有七百多萬口吃人口,卻沒有足夠的語言治療師。即使在研究相對進步的美國,每百萬位口吃者也只有三百五十位語言治療師,顯示不夠應付龐大的口吃治療需求。

此外,語言治療師的費用也不是人人皆可負擔,因此,如果有有效且價格可接受的藥物能夠治療口吃,將是口吃者一大福音。


在 1990 年代開始有氟哌啶醇,是一種用來治療思覺失調症的藥物,具有鎮靜催眠效果,的確可減少口吃,但會帶來許多副作用,例如嗜睡、性功能降低、多餘的四肢動作、懷孕風險、運動障礙等。

後來出現 olanzapine、pagoclone,以抑制多巴胺為主要功能,但學者認為效果都比不上傳統治療法,藥廠也認為效果不如預期,不再繼續研究。


雖然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藥物,是能夠有足夠的研究與樣本,在療效和副作用方面都有傑出表現,但隨著口吃發生學的研究越來越進步,將原因指向「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異常」,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大腦神經科學,在明白問題在哪裡後,日後研發出藥物是值得期待的。

white and blue health pill and tablet letter cutout on yellow surface
Photo by Miguel Á. Padriñán on Pexels.com

認知行為療法

許多研究證實,雖然口吃者沒有社交恐懼症,但整體而言,在溝通上的焦慮比言語流暢者更高。以下介紹的三種方法,對於同時有焦慮、憂鬱情緒的口吃者都有療效。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藉由發問,挑戰口吃者的想法,減低口吃者對於口吃的偏見,進而緩解焦慮情緒。
譬如一位口吃女孩,從小就不被母親接納,因而產生「我有口吃,很羞恥!」的想法。

作者利用「理性情緒行為療法」,類比其他需要協助或者身心障礙的情境,反問女孩「戴眼鏡羞恥嗎?」、「腦性麻痺很羞恥嗎?」,當女孩搖頭表示這些情況並不羞恥,也破除了自己的「非理性想法」。


減少羞恥感後,願意面對口吃,並且展開練習,最終求職成功。對於這類認為口吃就是愚笨、弱勢、無能的口吃者,推薦使用「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

經過許多訪談後,發現口吃者有許多「無助益想法」,諸如:「口吃者不可能有成功的人生」「因為我有口吃,所以人們懷疑我的能力」「都是我的錯,因為我不能控制我的口吃」「我有口吃,我是弱勢」。


學者將這些想法搭配等級製成一個量表,可以參考這個連結

unhappy childish black man in studio
Photo by SHVETS production on Pexels.com

「認知行為療法」能夠幫助口吃者對這些無助益想法有更理性的認知,經由以下方法:

暴露

在第一版的《口吃:理論與實務工作》中談到「系統減敏法」,該方法是想像自己面對焦慮的情境,慢慢習慣後,進到更挑戰的階段,接著能夠走到治療室外練習的過程,屬於「行為療法」。


在「認知行為療法」中,進一步將讓口吃者親身體驗,打破「預期性」的想法。

當口吃者覺得「每個人都在笑我口吃」,便可以嘗試讓口吃者藉由「打電話」、「跟親友聊天」、「和權威者或尊敬的人說話」、「上台報告」等情境,由簡單到困難,一步步嘗試,蒐集證據,證明那種「天要塌下來」的災難性想法,都不是真實的,即使有,也並不多見。

行為實驗

當口吃者覺得「每個人都在笑我口吃」,就讓口吃者去實際體驗,藉由行為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
試驗前,治療師可以要求口吃者記錄下預期聽他說話的人的反應,譬如「店員會笑我」、「同事會不耐煩」等,並寫下發生的可能性有多高。

認知重組

治療師會讓口吃者思考,這些不理性的想法是否會降低生產力、讓心情低落和降低行動力。即使退一萬步,真的發生了那些「災難」,譬如在台上,發現喉嚨卡住而說不出話來的時候,真的就是世界末日嗎?藉由這些練習,辨認和修正不理性想法

注意力訓練

利用正念方法(Mindfulness),幫助口吃者將注意力從口吃、過往不好的社交經驗,轉往替代性認知目標,譬如自己的身體、呼吸、周遭的風吹草動。

💡延伸閱讀:
如何突破人生困境?專家教你清除心靈垃圾、打破慣性思維,變得更幸福《正念減壓自學全書》
一位僧侶,創造年收 2 億美金的 App《Headspace 冥想正念手冊》

woman meditating with candles and incense
Photo by Elina Fairytale on Pexels.com

壓力免疫訓練

人幾乎是一出生就有壓力,從學生時期要面對課業壓力、出社會後要面對金錢、親情或社會期待等各種壓力,壓力似乎無所不在。《壓力免疫訓練》的目的是幫助口吃者「壓力管理」。

  • 教育階段:從認識口吃是什麼開始,幫助口吃者學習關於說話的原理、口吃的身心狀態等知識。
  • 練習階段:藉由放鬆訓練、「系統減敏法」、自我激勵,增強信心。
  • 應用、持續改變階段:嘗試將在治療室的成功經驗,複製到日常生活中,並一步步增加情境的難度。碰到挫折時,學習自我修復和重新訓練。

口吃者的氣質

近年來,越來越多學者開始研究「氣質」與口吃的關係。所謂氣質,有兩大構成因子,分別是情緒反應(emotional reactivity)和情緒調控(emotional regulation)。

具體地來說,有一派學者認為口吃兒童具有以下這五種氣質:

  • 適應性較差
  • 注意力較差
  • 情緒品質較差(比較容易生氣和感到挫折)
  • 抑制控制較差
  • 活動性較高

針對氣質是否造成口吃,學者們有不同的想法。經與口吃兒童的父母訪談後發現,父母評定口吃兒童有較多的負面情緒,但仍不能斷定,氣質是造成口吃的單一因素;也有學者認為,成人口吃者的特定個性應該是口吃帶來的結果,而非口吃的原因

提出這樣論述的不只是這本書。雷曉凡(Xiaofan Lei,暫譯)是一位口吃者,也是言語、語言和聽力科學的博士候選人。

他認為口吃的成因是一種複雜的神經發展障礙,而大腦發育可以透過經驗來塑造。因此,口吃的成年人大腦連接的異常可能是由於口吃經歷造成的,而不是導致口吃的原因

許多大眾對口吃有誤解,認為口吃的人就是容易緊張、焦慮,這就牽涉到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究竟是「因為焦慮而產生口吃」,或是「因為口吃而產生焦慮」?,口吃、焦慮哪個先發生的呢?研究人員對此仍沒有定論。(資料來源


整體上,作者認為口吃的發生是多重因素影響,且因素之間有交互作用,無法以氣質當成單一因素推論。究竟氣質與口吃誰是因,誰是果,仍需要更多研究才能下結論。

collage photo of woman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Camperdown 成人口吃治療方案

澳洲學者 O’Brain 提出 Camperdown 治療方案,治療手冊中指出,Camperdown 是一種行為治療法,藉由「放慢速度」以及「拉長」方法,目的是可以讓減少日常生活中的口吃頻率。


治療方案包含四個階段:教導方案內容、複習、類化(讓口吃者把學到的技巧帶到治療室外,用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維持。優點是口吃者將方案學會後,可以自行練習、自我監控,不需要長期且頻繁的和語言治療師互動,節省時間。


可以搭配上方的治療手冊連結以及下方的治療過程示範使用。

Camperdown Program Demo

我的觀察

口吃者的主要壓力來自於各種溝通情境,過去許多口吃治療方式強調治療言語不流暢本身,透過節拍器、放鬆藥物等方法達成,但卻沒有針對口吃的成因做太多著墨。因此,我對於認知行為療法中的認知重組感到特別有意思。


依我的理解,「認知重組」不同於教導口吃者要如何避免口吃,而是讓口吃者實際去看看口吃對自己所造成的影響,進而去分辨這些影響是「事實」還是「想像」。在分辨事實和想像後,也沒有用一個規範、守則指導應該如何做,而是留給口吃者空間,自行調整。

woman showing apple and bitten doughnut
Photo by Andres Ayrton on Pexels.com


身邊一位朋友的主要理財方式是定存,放在現在這個低利率、高通膨,又房價高漲的時代,似乎很不可思議,即使跟他分享許多理財方式,包括股票、基金、外匯、加密貨幣等,對改變他的觀念還是有限,因為他始終對於使用這些工具感到猶豫。


直到進一步問:為什麼要定存?才聽他說起小時候,因為家裡付不出房貸,讓家裡有段時間經濟拮据,甚至沒有錢搭車上學的回憶。因為這些負面經驗,使他的理財策略非常保守,認為錢一定要抱在身邊、不要欠債、能趕快還款就趕快還款。


於是我跟他說明為什麼現在情況已經不一樣了,包括當年的房貸利率高達 10%,但現在不到 2%,而且貸款成數只有七成,對比現在的八至八成五;也沒有這麼多金融商品可以避險,譬如 ETF、加密貨幣等。

甚至還試算每個月的房貸支出,幫助他看見實際的花費,是否有他想像中的那麼可怕、高風險,總之就是嘗試傳達:那些想法並不理性


當然,使用這些理財工具後,他的財富就能夠累積的更快、不會造成任何損失嗎?誰也不敢掛保證。我們能做的,是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否理性,至於要怎麼做,還是要自己決定。


回到口吃治療,認知重組是一個能夠讓口吃者「自我檢視」的方法。與其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不如讓他去檢視自己的想法。不能保證藥到病除,但如果可以減輕口吃者因為口吃所引發的各種焦慮、恐懼情緒,就已經是很大的幫助。

後記

看到口吃研究在六年當中有了如此多的進展,覺得充滿希望,顯示這個世界上有一群人跟我們一樣關心這個議題。期待社會對於口吃能夠一天比一天更了解。希望透過分享這些閱讀筆記,拉近社會與口吃的距離,提升語言障礙相關的知識,讓各式各樣的人都能獲得應有的尊重,大家活在一個各自精采的世界!

💡給對於口吃想要探索更多的你,我整理了一份《2024 精選十本口吃書單》,是幾年下來曾經閱讀過的相關書單,讓你不用花時間找就可以直接閱讀!只要拉到本頁最下方加入電子報就可以下載,歡迎免費訂閱。

💡延伸閱讀:Q&A 口吃常見的 24 個問題 2024 更新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