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結巴就是生病嗎?專家這樣說《口吃:理論與實務工作》

上次更新:29 8 月, 2024
給口吃者、家長、老師、語言治療師的建議

「我有口吃嗎?」

「講話斷斷續續就是口吃嗎?」

你身邊有講話會結巴、卡住的人嗎?還是你自己就是?都怎麼應對呢?是會打斷他們說話、或是跟著手足無措?

身邊有朋友每當碰到壓力情境,講話就會開始吃螺絲,懷疑自己也是一位口吃者。其實醫學上對口吃的判定,並不能單純由講話流暢度來看,更精確地說,也應該要探討口吃者對於口吃的認知、感受

《口吃理論與實務工作》是目前台灣第一本專門談口吃的教科書,不僅介紹國外學術研究、也分析目前國內的實務經驗。

不管你有沒有口吃,讀完這本書後,除了幫助你更了解自己有沒有口吃,下次碰到說話會口吃的人,也更知道該怎麼做。

誰會需要這本書

  • 家有說話結巴孩子的家長
  • 口吃者身邊的重要他人
  • 口吃者本人
  • 語言治療師、學生
  • 對口吃、迅吃等語言障礙感興趣的大眾
  • 心理諮商領域專家
  • 老師、特教老師
photo of woman wearing blue zip up jacket
Photo by Vinicius Wiesehofer on Pexels.com

這本書在說什麼?

本書由楊淑蘭教授撰寫,是台灣第一本專門談口吃的參考書,不只從學術面談成因、診斷工具,也討論心理因素、治療方法。對象包含兒童及成人,是一本無論是語言治療、心理諮商專業,或者一般社會大眾都能夠有收穫的書。

口吃的定義

口吃是一種複雜而多面向的語言障礙,簡單來說就是說話不流暢(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其他言語流暢性障礙,譬如迅吃,也可能造成說話不流暢)。

不流暢包含停頓、跳針、重複、拉長聲音、不完整的片語等。國內外學者們對於口吃的定義各有不同,但全都包含上述的說話不流暢。

其中,部分學者會將口吃者因為說話不流暢而造成的情緒、反應、伴隨的身體反應、和逃避行為等也列入口吃的一部分。

發生口吃的原因

科學家們在 2010 年就發現「口吃基因」。

口吃絕對和家庭有關,最知名的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英國作者 Lewis Carroll。他的家庭一共有十一位兄弟姊妹,其中九位都有口吃。

口吃治療有新招?專家教你五個新方法《口吃理論與實務》 第二版指出。儘管「口吃基因」的確存在,但楊教授認為仍然不能肯定的說某特定基因造成口吃,因為有數條基因和口吃有關,我們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基因之間的交互作用,有待更多研究討論。

除了基因以外,環境因素仍然很重要。

許多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切入,大致可分為四種。

  • 生理缺陷觀點:包括生化理論大腦主導性理論大腦故障、以及基因理論
  • 心理調適習得觀點:認為口吃由於壓抑、期待、掙扎、逃避、緊張、以及學習而來。
  • 認知歷程觀點:認為口吃者可能因為環境等因素帶來的要求超過大腦能夠同時處理的容量,無法應付,而造成口吃。
  • 多因素觀點:強調口吃不是某一時刻的異常行為,而是一種複雜的現象,包括環境個體本身的行為表現。這種觀點是目前大多數學者所接受的看法。

💡延伸閱讀:口吃研究竟是瞎子摸象?我讀過最完整的口吃百科全書《口吃: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

如何診斷與評估口吃

第一步是要能分辨口吃與迅吃、神經性口吃、心理性口吃、痙攣性發聲不能、偽病性口吃的不同。

確定視口吃案主後,才能進入診斷與評估流程,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蒐集基本資料

經由面談、回答問卷等方式取得資料。

例如口吃者的發展史、疾病史、家族史、對生活的影響、口吃者和家人對口吃的態度等。

準備工具

如錄音機、碼表、計數器等。

蒐集語言樣本

因為口吃發生的頻率常隨著情境、說話對象等不同而改變,因此需要蒐集口吃者在不同情境時說話的樣本,例如治療室時、在家時、講電話時等。

分析語言樣本

包含口吃的頻率、持續時間、特殊不流暢的頻率、說話速度、嚴重性的評定。

接著使用了不同口吃診斷的標準化工具,目前中文包含「修訂中文口吃嚴重度評估工具-兒童版」、「發展中文成人口吃嚴重度評估工具」。

內隱行為評量

作者也補充了口吃者「內隱行為評量」的重要性。內隱行為是指口吃者的態度信念,不易於觀察,卻影響到治療方式

可以經由訪問口吃者本人,或者生活中的重要他人關於口吃發生當下的情緒反應心理狀態得知,例如:

  • 情緒反應:可能包含退縮、積極、被動、敵意和憂鬱等
  • 逃避反應:口吃者是否會逃避特殊情境或人物
  • 對口吃的期待:程度從全然無助到相信自己可以控制
  • 流暢性的期待:口吃者有多相信自己可以使用流利語言,也是自我效能的一部分
  • 治療的動機:口吃者願意付出多少努力接受治療
  • 自我覺知:口吃者自己覺得口吃有多嚴重
cheerful young woman screaming into megaphone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成人口吃治療

首先要有的認知是,成人口吃治療的目標,並不應該簡化為1或0,也就是有口吃或沒有口吃,而應該放在「降低口吃頻率」和「學會控制」,最終能做到輕鬆不費力的說話。

書中介紹了「流暢塑型法」和「口吃修正法」,他們分別適用於不同類型的口吃者。

流暢塑型法」適用於言語運動神經缺陷的口吃者。

而「口吃修正法」則比較適合氣質性格為主的口吃者,也就是會害怕、逃避說話的口吃者。

摘要「口吃修正法」如下。

「口吃修正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指認期

會讓口吃者辨認出自己的「逃離行為」,包含眼神不和對方接觸、亂飄、低頭等。

第二階段:減敏期

接著,是協助口吃者「辨認」自己對於口吃的「情緒」,譬如一口吃就覺得羞愧、挫折,不用一下子就覺得世界末日,而能用更輕鬆的態度面對。

第三階段:修正期

當口吃者沒有逃離行為後,就可以學習三個技巧:

取消:當口吃時,把字說完後,停一停,再試著輕鬆的說一次。例如:我喜歡聽音、音、音、音樂,暫停一下,再說一次音樂。

語音拉長:試著以順利且可以控制的延長來結束剛才的口吃。例如:我喜歡聽音~~樂。

心理準備:以輕鬆、緩慢的方式來發聲。

第四階段:穩定化期

有趣的是,「口吃修正法」最終期待口吃者成為自己的治療師,除了能夠改變對於口吃的想法、也能不再對口吃感到恐懼。

影片教學

關於「取消」和「語音拉長」,附上語言治療師(Speech-Language Pathologist,簡稱 SLP)Meredith Avren 錄製的影片教學:

系統減敏法

除了以上兩個療法,作者也介紹兩種「行為療法」,包括「放鬆肌肉」和「系統減敏法」。

有口吃的人常常可以「預期」口吃的發生,因此會回想起曾經的難堪情境,因而感到焦慮,最後會造成類似社交焦慮症的現象,而「系統減敏法」一直是治療焦慮症很好的方法。

作法如下:

第一步:學會放鬆,包括瑜珈、靜坐、催眠等,

第二步:建立「焦慮階層表」:能夠指出自己在哪些情境會焦慮、焦慮的程度分別是多少,書中有範例可供參考,我仿製了一個如下圖:

中途筆記重製

第三步:想像焦慮刺激:口吃者閉著眼睛,開始由焦慮程度最低的情境開始想像,一邊想像一邊試著放鬆,接著持續往更焦慮的情境想像。

如果發現自己不能放鬆了,就回到上一個,焦慮情境比較低的情境,直到完成所有練習,依然能保持放鬆。

當然,最後要能在實際情境中練習,就不再只是想像囉!

a woman doing presentation
Photo by Edmond Dantès on Pexels.com

給家長、教師、語言治療師的建議

給家長的建議

  • 減少壓力,緩和生活步調
  • 耐心傾聽並給予適當回應
  • 營造雙向溝通交流的機會
  • 鼓勵取代責備和批評
  • 管理家人和親友對口吃的反應
  • 提供正常飲食與作息以維持兒童身體健康
  • 主動尋求專業協助並配合治療流程

給老師的建議

  • 如果對口吃不了解,可以詢問特教老師、上網蒐集資料或參加研習活動
  • 主動觀察、紀錄,並以溫和、支持的態度告知孩子的監護人,並鼓勵求診
  • 設計班級活動,幫助同學能認識口吃,和用適當的溝通態度與口吃同學互動
  • 鼓勵口吃同學在較流暢的日子多發表、不流暢的日子則不刻意要求,減少口吃帶來的挫折
  • 不要隨意打斷口吃學生說話、鼓勵輕鬆緩慢地說話

給語言治療師的建議

  • 進修口吃專業知識
  • 除了減少不流暢的頻率外,也要關注口吃者的內隱變項(請參考「內隱行為評量」)
  • 充實心理諮商技巧
  • 輕鬆緩慢的跟口吃者說話,因為「焦慮的處理」是影響治療成效的重要因素
young diverse people gathering in studio and listening to speaker
Photo by Matheus Bertelli on Pexels.com

我的實踐

讀到這裡,相信很多人最想問的是:那你使用過書中說的方法了嗎?有效果嗎?

因為歷程簡直就是落落長的人生故事,要講很久,因此在這裡先給結論:有,但唯有親身走過才能體會。

我認為處理口吃的第一步,是對口吃發生「情緒」的處理,其實不是口吃本身。這個情緒主要有焦慮、羞愧、自卑、挫折,而我自己的經歷,就跟書中提到「行為療法」、「系統減敏法」相關。

幾年前我有留學夢,正在準備托福考試,其中的「口說」項目,對我來說真是噩夢。它的考試方式是:考生會在電腦前聽到問題,並且有幾十秒的時間準備。時間到,要在規定的幾十秒內說出來,沒有重來的機會。時間節奏非常明確,會一題一題接續下去,不能回頭。

有限時、面對冰冷的機器說話、彷彿講電話一樣的錄音情境,以上種種因素都讓我非常焦慮、害怕,那時甚至已經在思考:能不能放棄口說,靠其他三科拉成績,達到入學標準?無奈當時想申請的學校要求門檻很高,即使其他三科滿分,也補不了口說太低的洞;有沒有不用考托福、或者不用考口說的學校?還真的有,但我不感興趣。

左看看、右看看,沒有別條路可走,於是我開始思考:這世界上其他口吃者都是怎麼活下來的?那時的想法是:總不會全世界只有我講話會卡住、又想出國念書吧

不找還好,一找簡直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腦洞大開。

首先找到的是StutterTalk,是全球第一個以口吃者為主的廣播節目,(那時還不流行 podcast,暫且稱之為預錄好的廣播節目),我第一次聽到時簡直震驚到說不出話來,因為從來不知道,國外有這麼大的團體,有人竟然願意把自己口吃的聲音錄下來,放在網路上,而且全世界都聽得到

接著,我又找到了Women Who Stutter,一樣是一個口吃者的廣播節目,只是主持人與來賓都是女生,主持人會專訪這集來賓的職業、背景,以及她們的口吃故事。每次上班路上聽這些人對談,都覺得好親切、自在。

我在聽這些 podcast 的時候,理解到幾件事情:

  • 這世界上口吃的人比想像中多,只是大部分都太沉默了,所以我才沒發現
  • 這世界上有很多口吃但依然熱愛生命、追逐夢想的人
  • 口吃仍然可以表達,而且很多人會聽

於是,回到托福準備,我開始敢試著「」自己的聲音,因為唯有聽過自己的口說練習音檔,才知道那裡可以進步。一開始,聽的過程中,當然受到各種難堪、難受的情緒作祟,但我說服自己:又不是在講什麼私人秘密,不過是回答問題而已!而且,評分者又不認識我是誰

就這樣,我因為看到很多人跟我一樣,而且都這麼勇敢,也慢慢的可以處理自己焦慮的情緒,專注在考試準備上。最後終於在申請截止日前,拿到了期望的成績,順利拿到入學許可。

沒有因為口吃而放棄夢想,我為自己感到驕傲,而這份驕傲所帶來的自信又帶著我面對了接下來的挑戰

cheerful surprised woman sitting with laptop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後記

我想引用楊淑蘭老師在書中這段話作為結尾:

口吃者常關注自己無法流暢的說話,卻不容易覺察個人的溝通態度、溝通焦慮和自我概念對溝通效能的影響。

口吃當然很煩人、令人焦慮,但如果能適時提醒自己 zoom out,也就是將自己口吃的鏡頭縮小,應該會發現,原來除了口吃本身以外,還有很多事情待我們發覺,譬如自己的「情緒」、對方「聽到了什麼」、自己的意思是否能完整「表達」。

《口吃理論與實務工作》在 2017 年出了第二版,更名為《口吃:理論與實務》,根據楊老師的自序,新增了不少章節,例如「口吃者的氣質」、「認知行為學派在口吃治療的應用」、「藥物治療在口吃的應用」。

💡給對於口吃想要探索更多的你,我整理了一份《2024 精選十本口吃書單》,是幾年下來曾經閱讀過的相關書單,讓你不用花時間找就可以直接閱讀!只要拉到本頁最下方加入電子報就可以下載,歡迎免費訂閱。

💡延伸閱讀:Q&A 口吃常見的 24 個問題 2024 更新

幫助內向的你找到熱愛工作,走出逆境、享受生活

電子報每周五寄送 | 提供實用指南,用你的方式,去想去的地方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訂閱電子報,我會持續與你分享。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2 Comments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Julia Kuo
Julia Kuo
7 months ago

我是一個語言治療師, 很謝謝你願意分享詳細的讀書筆記和心得! 對我的個案很有幫助~~~

中中
Admin
7 months ago
Reply to  Julia Kuo

謝謝Julia,你的分享對我很重要。
有什麼想知道的歡迎留言、寫信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