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轉職焦慮,來自於不知道自己的獨家優勢

上次更新:9 8 月, 2023
跨領域如何進入雲端運算業?
airplane over world map on blackboard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刊登於換日線:無相關背景,如何從台灣進到澳洲雲端運算產業?──你的轉職焦慮,來自於不知道自己的獨家優勢|中中/讀者投書|換日線 (cw.com.tw)


上周一位讀者問我:如果沒有相關背景,該如何踏入雲端運算業?

我覺得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記得快畢業在找工作的期間,覺得自己最大的劣勢就是「沒有工作經驗」,每次面試時都無比緊張,看著氣派的辦公室裝潢、西裝筆挺的面試官、熟練說著英文專有名詞的人資,「我是個冒牌貨」的念頭怎麼都壓抑不住。

後來我明白了,眼前的這些專業人士、職場前輩,不也都是這樣過來的嗎?從沒有工作經驗到有工作經驗、從別的行業跳到這個行業,從無到有。

雞生蛋、蛋生雞的道理你懂得,沒有人生下來就會做某件事情、或擁有某個產業的經驗。

我的同事們來自各個背景,除去最「學以致用」的資訊工程、資訊管理外,社會學、公共行政、國際貿易、韓文、經濟都有。如果是已經畢業多年的專業人士,也都有不同產業的經歷。

利用矩陣,找到你的獨家優勢

你可以把「目標職位」和「過去職位」依照矩陣方式,以「產業」、「職能」、「地點」分析,尋找交集,善用優勢。

譬如我過去是在台灣(地點)做自動化(產業)的技術業務(Pre-sales)(職能),因此對於雇主來說,技術業務就是一個「帶得走的價值」、「可轉換技能」。

Pre-sales學習能力很強、表達能力也不錯,能夠化繁為簡,用生動、淺顯的方式將枯燥的技術說明清楚。同時有解決問題的熱忱,能夠幫「卡關」的客戶排除困難。站在雇主的角度,雖然換了個產業,許多東西要重新摸索,但Pre-sales工作本身就常常在學習新東西,給他一點時間,應該不是問題。

因此,現在的我成功轉換跑道,在澳洲(地點)做雲端運算(產業)的Pre-sales(職能),面試時雇主的確特別看重我的技術背景、表達能力。

同樣的,文章開頭的讀者,之前擁有在製造業做業務的經驗,期望能踏入SaaS, PaaS,他的獨家優勢就是:能以業務(職能)切入,服務製造業(產業)客戶,做數位轉型。

你的獨家優勢有什麼價值?

談談自己過去都怎麼把單簽回來吧!碰到難纏客戶時怎麼辦?在我產品組的同事眼裡,業務太勇猛了,天天在第一線拆炸彈,一定有許多精彩故事可以分享。

譬如有次我碰到一位客戶,明明有需求,卻對我的任何解釋都存疑,無論我怎麼跟他電話溝通、信件往返,附上技術文件都沒有用,始終說要再考慮,專案也因此延宕。後來,我決定幫他介紹一位「專家」,由他帶領著「技術團隊」,幫他設計一套工作坊。成功地在第一場電話會議就取得客戶信任,也讓接下來的專案展開更順利。

客戶不知道的是,其實專家就是我同事,技術團隊也是我們合作已久的夥伴,我們所講的方法論其實都是同一套。只是透過第三方、透過轉介營造出來的儀式感,讓客戶安心,覺得自己有妥善被照顧。

不斷問自己「為什麼」?試著挖得更深一點,直到你找到價值所在。

順帶一提,根據我的觀察,製造業可是對數位轉型最有興趣、口袋也最深的一群客戶呢!如果能好好發揮,一定能派上用場。

你有什麼獨家優勢是雇主缺乏的?

多元與包容」(Diversity & Inclusion, D&I),是近幾年國外企業的「顯學」,也是新職場文化。強調在職場上,尊重且保有每個人的差異性。。

一間賣智慧手錶的公司,如果充滿著年輕男性工程師,要如何設計出符合熟齡女性需求的產品?譬如蘋果第一代的Apple Health是一個全方位的健康追蹤App,蘋果在2014年的發表會上表示這個App「可以監測所有你感興趣的指數」,但卻忘了放進一個人類已經追蹤千百年的身體週期:月經。雖然在之後的產品更新已經補上月經這個項目,但Apple Health絕對不是唯一一個提醒我們要從使用者角度出發的產品。

沒錯,也許以雲端運算業而言,我們仍是新手,有很多的專有名詞和技術都不懂,但有沒有什麼客戶產業的洞察,是反而在IT產業打滾多年的「老IT」所不知道的?

製造業客戶有什麼痛點?在以前身處的環境中,你觀察到了什麼?也許是自動化不夠、效率低落,或者還在「工人智慧」,誤判率高。如果改善了這些,又能怎麼幫助客戶?是賺更多錢、省更多錢、或是讓他的客戶更離不開?

沒有人生下來就是行業專家,我們就像個背包客,不斷地在職涯道路上尋找可以放進背包、帶得走的東西,即使踏入不同領域,也能夠發揮價值,佔有一席之地。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