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下班啦!有什麼計畫?」
「聽說飯店屋頂的酒吧很棒,等下一起上去喝一杯吧?」
出差的一日行程結束後,同事隨口問。
記得留學的時候,同學們下課後總喜歡呼朋引伴,到市區酒吧喝酒、玩樂,而我總是興趣缺缺。
曾經有次跟過這樣的行程,一個晚上連跑了三個酒吧,跑到後來都已經不太知道自己在哪裡了,還有些耳鳴,有種非現實的感覺。
開始工作後,也常碰到喜愛下班後在熱炒店集合的同事,三不五時就約一攤,偶爾興致來了,會吃飽後繼續往KTV、酒吧邁進,接著玩到凌晨才回家,隔天接著上班。
「好累阿」!這些行程甚至用想的就覺得累。熟了以後,我曾經把這個想法直白地說出來讓同學知道,他們大笑,覺得不可思議。
當時只覺得自己身體很差,體力不如人,怎麼一樣是上一天的課,同學還可以去酒吧玩樂,我卻只想早早回家?
每個人天生就有做起來不費力、又享受的事情
直到多年後,我漸漸明白,那不是體力不如人,而是社交太耗費心神。
我可以六點醒來寫作兩小時,接著埋頭工作三小時,然後跟朋友出門爬山,回來後再工作幾小時,接著整理家務,最後又去運動一小時,晚上十點回到家,依然覺得精力充沛。
雖然沒有熬夜,但我相信爬山應該比喝酒更消耗卡路里。
那為什麼,對我來說,喝酒卻比爬山還累?
原來,我們天生就對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反應,有些事物容易耗費精力,做完只想回家休息,而有些事情,不僅做的時候很投入,結束後仍覺得精神振奮。
對我而言,去酒吧面對一群人就是耗費精力的事情,光想就累,但如果是上班一天後拿起書來閱讀,或是去健身房動一動,卻是不費力的事情,或是即使費力,也是體能上,而不是精神上。
用「好時光日誌」,找出自己的使用說明
回想自己生活中常見的各種活動,包含上班時的簡報、開會、拜訪、寫程式、做實驗,或者下班後的看劇、讀小說、喝酒、購物,當時的「感受」如何?
是投入的嗎?是否會忘記時間的流逝?而做完這件事後,你的「精力」如何?是可以下個行程,還是只想趕快回家,攤在沙發上昏迷?
「好時光日誌」源自《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中提到的練習,我們可以藉由記錄自己平日和感受,更了解自己。
我整理了一份Notion範本,歡迎下載。
請善待「自己」這台機器
藉由這個過程,你會知道生活上哪些事情為你消耗精力或補充精力,又分別投入不投入,可以依此畫成一個四象限的圖表。
知道自己這台機器怎麼運作後,那就善待它吧!分析一下令你「投入,又能補充精力」的活動各有什麼特點,以後無論求職或者安排休閒的時候,就往有這些特點的活動發展。
要達到目的地,方法不只一種
不跑趴、喝酒還會過敏,真的不會對職涯有不良影響嗎?每個文化都不同。在台灣團隊時,確實有熱愛下班應酬的主管。所謂投其所好,能夠常常一起喝酒、打屁,增進感情,無形中能增進彼此關係,或者至少可能聽到第一手八卦、有重大變化時先測測風向。但在目前工作的澳洲團隊,老闆同事們極少下班後相約,總是早早回家陪伴家人、或是安排自己的生活。
按照這個邏輯,在台灣團隊不應酬,就無法升官,而在澳洲團隊,社交技巧好就無用武之地?不是這樣。
事實上,我看到在台灣很少應酬的同事,能夠把公司的最大客戶處理得服服貼貼,老闆想讓她升官,她還不願意;也看到善於社交應酬的澳洲同事,運用這項天賦關心同事,贏得好人緣,工作上無往不利,以上例子都證明了成功並非只有一種模式。
後記
「今天想早點休息,就不一起去喝酒囉,明天見!」
結束一天的會議,面對同事的酒吧邀約,我想了想,還是婉拒了。
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善待自己這台機器,他也會善待你,給你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