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無法接受口吃,卻前進非洲抵抗瘧疾,更獲全額獎學金赴全球頂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 劉威專訪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口吃、內向者的海外成長歷程

今年全球排名頂尖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公共衛生學院的博士班新生有些不一樣,放眼一望去大多是碩士班直升的熟面孔,其中卻有一位「不速之客」。

他是劉威。沒有海外學歷、沒有美國經驗的他,是如何從全球眾多優秀候選人中脫穎而出,取得全額獎學金資格?

今天 Podcast 非常高興可以訪談到劉威。我們因為口吃以及海外工作的共同背景相識,很開心跟他一起分享將赴美國攻讀博士班的喜悅。

劉威過去在非洲執行國際衛生計畫多年,曾協助瘧疾肆虐的西非島國抗瘧,幫助該國往根除邁進。

這麼優秀的背景,小時候其實深受口吃困擾,甚至還不愛照鏡子。

劉威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是劉威,目前在臺灣準備 8 月的時候要到美國去就讀博班。我申請上 John Hopkins 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全額獎學金。碩士畢業之後大概有花了 6 年半的時間在非洲工作。

哪時候發現自己有口吃?

應該說從小就有,但是因為當時在剛開始講話的時候,也沒有上學,所以只有父母會比較清楚。但是等到上了學校之後就會比較辛苦一點,因為同學們就是會覺得你很特別,你很不一樣,然後你講話為什麼吞吞吐吐的,然後一個字要重複很多次,然後很多時候一句話可能講不完整。

我小時候的口吃其實蠻嚴重的,就是就會成為被取笑的對象。所以應該是上小學開始意識到自己跟別人不太一樣,感受比較強烈。後來就意識到因為這樣的問題,會比別人還要更吃虧一點。可能這也就是讓我自己的人格特質裡面有一部分是算是蠻努力的吧。

你有隱藏過口吃嗎?怎麼做到自我揭露?

小時候可能也是想要證明自己吧。所以小五、小六的時候上課會比別人還要更踴躍的想要去回答,去表現。那可能一方面也是覺得希望自己的表現不要因為結巴這個問題,而比較吃虧。

其實口吃想隱藏也隱藏不了,因為實在是太嚴重了,也很難去控制。我小時候是媽媽會帶我去參加很多的比賽。

如果我以後有小孩,然後也有結巴問題的話,我覺得我讓他學習去跟這件事情共處,然後去接受自己。因為我當時被帶領的方式,是讓我就是認為自己沒有這個問題。好像跟別人是一模一樣的,是正常的人。

但其實也讓我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接受自己真實的樣貌。舉個例子,我在三四年級,之後五六年級或是中學的時候,其實不太喜歡照鏡子。因為我覺得好像透過鏡子看到真實的自己,會覺得自己不是很好、比別人還要糟糕。其實口吃這件事情影響我的就是無法接受自己。

後來慢慢長大了,我才能慢慢地接受自己,然後跟自己的這樣的特質共處。然後也比較願意去跟別人自我揭露,發現自己其實是有這樣的一個特色。

像今天能夠接受這樣的訪談也是走過了這樣的心路歷程,我覺得這是一個天生的特質,要先接受它。也希望說透過我的走過的路,幫助有這樣問題的朋友,不管是小朋友或是青年或是大朋友,能夠有一些共鳴然後大家能夠找到一些就是共同處然後覺得自己不是這麼的孤單。

你曾經尋求過哪些資源覺得有幫助?

大學時候的好朋友給我相當多的支持。他們其實沒有特別的去做什麼,但是就是因為沒有特別去做什麼,把我當成一般的朋友去看待,讀書、合作、玩社團的活動。他們的存在讓我覺得慢慢能夠去接受自己這樣的特質。

另外像畢業之後考碩班或工作,也需要經歷很多面試,或者需要講話的機會。我覺得小時候那些背演講稿然後去演講的經歷,也讓我發現其實只要好好的準備、花比別人多的時間,我其實也能夠表現得還不錯。

為什麼會去非洲?

我想先從我大學時代談起。當時我主修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但與很多人一樣,我發現這個科系並不是我熱愛或有興趣的領域。因此在大一之後,我開始尋找自己的方向和出路,進行各種不同的嘗試。

在大二的時候,我有機會參加學校新設立的跨院校傳染病學程,並開始接觸公共衛生的課程。然而,真正讓我走上這條路的,是在升上大三時閱讀了一本書,叫做《藍毛衣》。這本書由一位非政府組織的創辦者寫作,描述了他一開始前往非洲從事發展工作的所見所聞,以及後來在非洲成立組織並做出更多貢獻的經歷。書中對非洲生動的描繪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時台灣的資訊來源並不像現在這麼多元化,像許多 YouTuber 分享旅遊經驗、Facebook 上各種創作者不斷分享資訊等。

對於非洲,臺灣普遍的印象可能只來自幾張照片,例如那些肚子大、四肢瘦瘦、黑色小孩的照片,我們可能會聽說他們營養不良或是身體受到寄生蟲困擾。其中一張著名的照片是一個飢餓的小女孩趴在路上,背後有一隻禿鷹盯著她。攝影師拍下這張照片,因此獲得了許多獎項。

讀完《藍毛衣》後,我對非洲大陸充滿好奇,因為我從未真正了解過這個地區。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親自前往探訪。經過一番研究後,我發現台灣的外銷替代役是一個年輕男性有機會前往非洲的途徑。

只要修讀公共衛生相關學位,畢業後就有機會參與非洲國家的工作。因此,我決定報考流行病學所,順利通過考試後,我進行了疫苗評估的研究。最終,我成為了當時聖多美普林西比的瘧疾防治顧問團的一員,並開始了我的國際衛生工作旅程。

你在非洲做什麼?非洲經驗帶給了你什麼收穫?

我覺得一直走到現在,可能是因為我在聖多美的經驗非常好。在聖多美工作的時候,我感覺真的能運用我的公共衛生專業,從不同層面幫助當地政府抵抗疾病。

除了平常的工作外,我們也從數據分析中看到他們的疾病發生率不斷下降。這讓我感受到實踐公共衛生理念的滿足。我的衛教替代役時間大概是在當地待了十個月左右,整個計畫總長十二個月,包括在臺灣的訓練。之後回到臺灣工作了一年,後來又碰巧有個機會,我把握住了,再次前往聖多美擔任瘧疾防制顧問團的工作。但不久後,聖多美與臺灣斷交了。

瘧疾防制顧問團在聖多美有相當長的合作時間。我於 2013 年以外交替代的方式加入這個計畫。其實這個抗瘧的計畫早在 2002 年就已開始。當時,臺灣的陳水扁總統與聖多美的總統簽訂了合作協議。

連日清教授在當時負責評估前期研究,找出對他們最有效的方法,如病人追蹤和世界衛生組織的藥物供應等,以及當地蚊蟲防治。在臺灣介入之前,聖多美普林西比每年平均有接近一半的人感染瘧疾。在我們持續協助各種工作下,感染率從 46%降至不到 2%。

瘧疾是什麼?感染會怎樣?

瘧疾主要藉由蚊蟲傳播,一旦感染,會引起非常不適的症狀。如果第一次感染,像我們當時的臺灣同事有人得過,症狀大概是持續的發冷,即使泡熱水澡或穿多衣服還是感到非常寒冷,不斷顫抖,身體不舒服,還會有關節痛和頭痛的問題。

我聽到一個相當驚訝的故事,聖多美普林西比在 2000 年之前,小孩如果沒有超過 5 歲,基本上不會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因為許多小孩在 5 歲前就因瘧疾感染而死亡。

而到我去的時候,已經有了改變,每個小孩都會有自己的名字。這顯示了疾病控制所帶來的巨大改變。臺灣在這方面與當地政府的合作表現不錯。

對抗瘧疾的工作哪些部份讓你最有成就感?

在工作的過程中,雖然辛苦,但我們一開始發現了室內殺蟲劑噴灑的有效方法。這個方法是在家戶室內定期噴灑殺蟲劑,因為蚊子會在吸完血後習慣休息在牆壁或平面上,這樣可以使其接觸到藥劑而死亡。臺灣一開始贊助這個活動,好幾年後由全球基金接手並持續贊助。我們臺灣的角色轉變為監督和協助,如庫存管理問題或有人偷藥,我們可以提供協助。

此外,我們也針對病人追蹤部分進行訓練。病人要完整服藥並確認蚊子不再感染寄生蟲,才算完成治療。如果這一點未確認,感染的病人仍可能被蚊子傳播病原。為此,我們花了很多心力訓練當地團隊進行追蹤。同時,我們也針對蚊子防治進行訪查,每天一到五都會去野外家戶,不論是有人的地方還是荒野,帶著環境友善的防治劑,防止幼蟲成長為蚊子。

這份工作相當繁忙且辛苦,但我覺得當時做了很多事情,幫助了他們國家建立起疾病通報和地圖等能力。當地的 Google Map 上許多地方信息很少,我們協助他們建立這些圖資,並運用 GIS 技術收集病人資料。這些資訊讓我們能更早警覺並採取行動,避免傳染鏈持續傳播。這個防治計畫涵蓋聖多美的多個地方,包括聖多美本島和普林西比等地。

雖然工作很忙碌,但我覺得這份工作非常有意義。公共衛生工作的目標就是讓人們不生病、保持健康。這是我們最大的貢獻和快樂所在。這樣的工作能夠應用我過去學到的知識,幫助他們進行規劃和實際執行,這讓我感到非常滿足。

為什麼會想申請博士班?

我希望能夠打開更多的機會。在工作的過程中,我接觸到不少國際組織,譬如聯合國(United Nations)和相關計畫。實話說,臺灣人在國際上有些處於弱勢地位,特別是想要參與聯合國相關組織或計畫,機會相對較少。

要進入這個領域,必須認識關鍵人物,或擁有不可取代的專業能力和經驗。才有更多的機會去參與全球公共衛生的重要工作,像是策略擬定或影響全球公共衛生等事務。

我之所以想要念書,一方面是對研究過程感到興趣。儘管我剛剛所談的是公共衛生的工作經驗,但實際上我接觸過各種不同的工作領域,例如銷售、倉儲管理、行政工作等。在這些不同的工作中,我發現透過研究和資料分析來理解現況、評估介入措施的過程讓我感到快樂與興奮,因為我覺得我對這個世界做出了真正的貢獻。

另一方面,我希望透過這個機會為臺灣人,打開不同的可能性,並希望能夠讓臺灣在各個領域有更好的發展。目前臺灣在半導體、電子相關產業中相對強勢,但我希望臺灣在其他領域也能夠取得良好的發展。所以我希望出國看看不同的世界,接受嚴格的訓練,並打開更多的機會、能為臺灣做更多的事情。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學院好競爭,你是怎麼錄取,還拿到全額獎學金?

確實,我覺得這次進入流行病學博士學程並不容易。他們會讓你進來的,基本上就是會給你獎學金。其他人即使自費申請,也不一定會被錄取,因為這個學程是挑選他們所需的人才。

今年有 14 位同學和我一起入選,我發現這 14 個人,總共有 10 個人使用美國學校的郵件地址。這意表示他們可能已經在美國念學士、碩士學位,或是在那邊工作。其中,有 8 個人使用 John Hopkins 的 Email 地址。表示在這 14 個人中,最多只有 4 個人,包括我在內,不具有在美國相關經驗。我覺得能夠在 300 多名全球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 14 個全獎生其中一名並不容易。

這次申請並不是我第一次嘗試。我在 2018 年也曾申請過。當時我有拿到一些名校的錄取通知,像是公共衛生領域排名頂尖的杜蘭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密西根大學和北卡大學等。。不過當時的條件並沒有讓我拿到獎學金。而且,2018 年下半年家裡的財務狀況出現了問題。因此,我不得不放棄了那時的錄取資格。

從這個經驗中,我總結了兩個需要在後續追求目標時要做的事情。第一是好好累積財務基礎,因此我在 2018 年底找到了海外的工作機會,並在 2019 年初開始駐外工作。這份工作讓我快速累積存款,這也是這份工作的好處之一。

第二是要做研究,因為當時的工作並不是一個研究單位,但卻需要有人來做相關的研究。因此我決定把握這個機會,在工作中主要負責三個研究計劃,並為他們的國家在評估母嬰健康的指標方面做出相當的努力。

很幸運的是,我在 2021 年和 2022 年分別代表這些計劃,在國際論壇上分享了這些研究成果。而且,我在 2021 年的演講中很幸運地被評選為最佳演講者,這在 67 位演講者中只有 8 個獲得此殊榮。這些學術成果對我在去年的申請中確實有所幫助。

除此之外,在這段時間內,我也與之前的指導教授們合作,通過遠距方式,把我過去的論文整理成了兩篇論文並發表。這些學術成就對我這次申請也有幫助。當然,2018 年的經驗讓我明白,要達成我的目標,我必須要進一步累積和加強這些方面。我覺得這些都有幫助我在這次競爭激烈的學程中順利獲得了全獎學金名額。

面試和演講的時候,口吃仍困擾著你嗎?

在演講方面,我認為口吃這個問題一直都存在,而且若你越在意它,它就越容易出現。我在 2021 年研討會口頭演講並得獎,當時在忙碌的工作中,我花了許多額外的心力準備。我工作大概有九成的時間處理行政相關雜務,因此,能花在研究任務的時間其實不多。

我主要是利用下班後或假日的時候努力準備。當時,我先寫出演講稿,做好 PPT,然後練了超過三十次以上,使整個內容非常熟悉,幾乎背了下來。我不斷聽自己演講時的錄音,找出優缺點。

當時之所以拼命準備,是因為我想當時之所以拼命準備,是因為想藉由這次研討會,第一,拿到口頭報告的機會;第二,不希望讓我們的合作單位和組織的顧問丟臉,因為我們的經費主要來自政府,這是納稅人的錢。我希望不浪費大家的努力以及對邦交國的協助。我充分準備,希望能夠做好這件事情。

在面試方面,我覺得口吃對面試來說是個不小的劣勢。不像演講可以先準備好稿子、背熟,並可以控制緊張和呼吸,面試基本上你可以預備他們可能會問的問題,但你不可能準備所有可能的問題。

我的策略是在面試前先揭露我有口吃這個問題,並告訴面試官不要在意這點。如果我講得不順暢的時候,希望他們不要在意,這樣可以降低我的緊張感。我讓別人先知道我的狀況,別人可能就不會用一般人的標準來評判。

比如看到一個人講話口吃嚴重,可能會覺得他很緊張,負面評價他。而我先告訴他們,他們就會更專心地去聽我傳達的內容和想表達的意思,而不會卡在我的口吃或重複斷句上。

我覺得這個自我揭露的策略對我緩解緊張感有所幫助。不論是今年博士學程的面試,還是之前有機會被外商公司面試時,我大多都會先告訴他們我有這個狀況,希望他們不要在意。

給想要出國工作的口吃或者內向者的建議?

長期在國外,經歷了幾次的申請和工作過程,我覺得國外的環境真的相當競爭激烈。例如,我面試了一些非政府組織(NGO),在面試過程中發現面試的強度和壓力與我在臺灣面試過的公司完全不同。國外的面試更有系統、策略性,試圖測驗你是否是他們需要的人。

對於結巴的人來說,在許多方面可能會有些劣勢。但我觀察到,我們也有自己的優勢,因為這樣的特質使我們更富同理心,容易觀察到別人的需求,願意傾聽與了解別人的想法。

身為內向的人,我知道不可能成為那些能夠滔滔不絕、有趣且社交能力強的人,可以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但後來我明白,我可以有自己的策略,去建立關係、互動。

例如觀察別人的需求並適時提供協助。我不太擅長在許多人的場合進行大量的社交互動,因為這會消耗我很大的精力。相反,我喜歡跟一、兩、三、四個甚至最多不超過五個人進行深入的談話與聊天,這樣的互動對我來說更自在。

我的方式是觀察別人的需要,並努力滿足這些需求。這讓我與許多臺灣人或國外的合作單位以及國際組織建立了不錯的關係,他們對我充滿信任。

我相信,無論你是內向還是結巴,這些特質都是你的個人特色,可能在某些方面讓你處於劣勢,但你可以轉化它們為優勢。用自己的策略去達成你希望的結果。

有沒有什麼想說?

非常感謝有機會來分享我的心路歷程。對我而言,這個機會不僅能夠幫助其他人,也是我自己的一個小小突破。幾年前,我從沒想過我會有機會參與 Podcast,和大家聊天,因為講話一直是我比較薄弱的地方。但是隨著過去的經歷,我漸漸地變得更有自信。今天,能夠在這個節目中和大家聊口吃,對我來說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給對於口吃想要探索更多的你,我整理了一份《2024 精選十本口吃書單》,是幾年下來曾經閱讀過的相關書單,讓你不用花時間找就可以直接閱讀!只要拉到本頁最下方加入電子報就可以下載,歡迎免費訂閱。

💡延伸閱讀:Q&A 口吃常見的 24 個問題 2024 更新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