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偽裝英文不好,學霸在舞台上暢聊口吃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口吃說Stammer Talk》:從矽谷科學家到創辦NGO的故事
boy singing on microphone with pop filter

這周聽到了一個新的 Podcast,覺得非常有收穫,迫不及待想要推薦給你。

《口吃說 Stammer Talk》,是一個口吃的 Podcast 節目。專門採訪口吃者,希望促進大家對口吃的了解。

身邊雖然有一些口吃的朋友,但口吃者社群其實就像地球人一樣,由各種身分和背景所組成,因此能看到一群和自己一樣在海外生活的亞裔女性談論口吃,感到很親切。

成為自己:從學霸到為人母的轉變

訪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受訪者少玫剖析自己的成長歷程,以及到有了孩子後的轉變。從小是學霸的她,一路從中國清華大學到美國攻讀博士、進入臉書作科學家工作、帶領團隊,都在想辦法「Pass」,尋求他人認可。接受遊戲規則,並且證明自己能玩得比誰都好。

工作和求學時,更是想盡辦法把口吃藏起來,寧可讓教授或老闆覺得是因為外國人英文不好,也不願讓人知道自己的口吃困擾;即使發現公司有口吃社團,也因為是匿名的才能安心加入。

但當有了孩子後,意識到自己並不希望孩子身上有各種標籤,例如被歸類為美國人或是中國人,而是能活出自己的樣子。既然這樣,身為母親,也該作為榜樣,更不應該「Try to pass」。

因此她變的更勇敢了,離職創業成立AImPower,一家科技 NGO,為少數族群賦能和發聲。並且能在大舞台上自我介紹開頭便說出「我有口吃」。

改變不能靠個體

此外,我也很喜歡少玫看待口吃有一種大局觀。一般我們談論口吃時,多著重在個人歷程、感受、體會,卻比較少用「系統」的角度來思考。

以社會學的角度而言,凡事都是系統,不會獨立存在。少玫以自己能在大會上介紹口吃為例,說明是因為在那個環境,讓她感到安全、能夠被接受,因此願意發聲。但換作一個別的場合、文化、國家,口吃並不見得能被大眾所接受。

從前她在公司時,口吃治療不被公司納入醫療保險,在聚集了許多口吃同事,多方爭取下,終於讓人資改變這項規定,將口吃治療納入保險計畫。親身經歷這樣的轉變,更讓她相信群體的力量

所以她能夠跳脫出自己的各種豐富感受和複雜情緒,提升到另一個層次,成立 NGO,期望從體制統作出努力,推動真正的改變。

刻板印象是壞事嗎?

不過,訪談當中提到「標籤」,屬於負面。我卻覺得「刻板印象」並不是壞事,尤其在跨國工作環境下。

舉例來說,以白人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多半是害羞、內向、話少、怕耽誤人,因此經驗比較豐富的白人就不會在一開始和亞洲人接觸時感到不自在,因為明白這跟文化背景有關。相反的,如果是完全沒有接受過跨文化訊息的白人,當遇到「省話哥」、「句點王」時,可能會覺得「這個亞洲人怎麼都沒有自己想法,他是不是很笨?」或是「那麼直接切入重點,真沒禮貌」。

當然,以上說的只是成長背景方面的文化,除此之外也有語言、宗教、身分、性別認同等等。對其他文化有基礎認識,能夠增加理解,在跨國組織中能提升溝通品質和運作效率。但如果過度推論,變成「女性數學都不好」、「金髮都很笨」,就真的是名符其實的負面標籤了。

說了這麼多,差點忘記附上連結了。找個時間靜下來,聽聽《口吃說 Stammer Talk》:从硅谷科学家到非营利机构创始人–吴少玫 (qq.com)

💡給對於口吃想要探索更多的你,我整理了一份《2024 精選十本口吃書單》,是幾年下來曾經閱讀過的相關書單,讓你不用花時間找就可以直接閱讀!只要拉到本頁最下方加入電子報就可以下載,歡迎免費訂閱。

💡延伸閱讀:Q&A 口吃常見的 24 個問題 2024 更新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