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能力超強,主管卻不愛?看清局勢,不再懷才不遇《見樹又見林》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我們都活在一個比自己更大的事物之中

我從前認為「社會學」是跟「學以致用」扯不上關係的學問,當討論到畢業要做什麼時,我知道工程學的學生可以靠著「研發新產品」、「將產線的良率提高」當作對社會的貢獻,並賴以為生。而商學院的學生則以「設計出產品的商業模式和銷售策略,幫公司賺取利潤」或者「幫公司搞清楚財務,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為賣點,但其實一直不了解學社會學的學生可以做什麼。

《見樹又見林》的作者 Allan G. Johnson 直接點破我的疑惑,帶領讀者看見社會學如何滲入我們生活中的每個層面,並能夠用不同角度思考我們和世界的關係。

Photo by Victor He
Photo by Victor He on Unsplash

這本書在說什麼?

Allan 以個人家庭種族,再到環境等不同維度切入,試圖讓讀者認知到自己身處在一個比自己更大的事物裡,我統整如下:

「個人主義」沒什麼用

我們總是身處在一個比自己範圍大一點的事物裡」,是作者一再強調的重點,也和書名相呼應,《見樹又見林》(The Forest and the trees),作者提醒,當把問題都歸咎於個人時,也應該縮小自己,看看所處的環境是否也是影響因子。

不僅是個人,我們常覺得自己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是家庭的影響,可是我們卻忽略家庭也跟更大範圍的外在情境相關。我們遇到的一些情緒困擾,不完全是受到父母的影響,因為我們的父母參與的社會體系,工作、社區、以及整個社會,也會對他們成為怎樣的父母,產生影響。

另一個例子是社會上的貧富差距,我們總是想要用「個人主義」的方式來解決,譬如充實自己、想辦法爭取更高薪的工作,好像在玩搶位子的遊戲一樣,反正只要不是「我」搶不到位子就好。換句話來說,只要換一個人窮就好了。如果用社會學的角度切入,則會問:「怎麼沒有足夠的椅子,讓每個人都有一把」?

Photo by Mateus Campos Felipe
Photo by Mateus Campos Felipe on Unsplash

個人:你的成功來自於努力,還是既得利益?

主管在選擇要升誰官時,會選擇自己相處起來最舒服的人在一起,通常,是那些跟他們最像的人。目前為止,普遍位居高位有提拔權的人,都是白人男性,所以選擇其他白人男性來栽培,對他們來說,也就是選擇「阻力最小的路」。只要升官的過程是如此,當白人男性的優勢就會延續。

不過,他們通常並不會感覺自己像有什麼待遇。他們只注意到自己多奮發向上,所以像是出現保障名額這種制度,他們就會大聲指責別人的不公平優惠。他們沒看到的是,他們的不公平優惠,是深深鑲嵌在社會體系的設計之中,而表面上還不易看出是優惠。

家庭:「男主外,女主內」是近代才有的現象。

社會生活結構的轉變也形塑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在工業資本主義興起前,人們不用出門上班,並且不分男女,都要工作。人們自給自足或以物易物,吃自己種的作物、養的牲畜,若是需要自己沒有生產的東西,就用所擁有的東西交換。

工業資本主義興起後,人們離開農田到工廠工作,下層勞動階級成為雙薪家庭(夫妻兩人都需要外出工作),中上層階級則只要丈夫出外賺錢就足夠,因此勞動階級的男人也會以能夠賺取「家庭薪資」(Family Wage),讓太太可以留在家中照顧小孩,作為衡量自己成就的指標。

於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照顧小孩成了一個女人的全職工作。而以前女人從事的生產工作,包括烤麵包、做肥皂和織布,都被工廠取代。而男人,因為外出工作,而得到不用照顧小孩的特權,這種獨立性在女人身上卻消失了。

再把時間拉回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可以「選擇」出外工作,而不必被綁在一個家庭生產體系內,因此獨居者增加、單身者變多,完全改變了家庭生活的形貌。

Photo by Harry cao
Photo by Harry cao on Unsplash

種族:種族中心主義

每個社會都有其文化,而人們總是傾向認為其他文化都跟自己的一樣,也就是「種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我們就像嬰兒,把自己和自己的經驗當成宇宙的中心。

在去年很紅的電視劇《斯卡羅》中,李仙得不惜跋山涉水,也要貫徹和斯卡羅人談判的意志,理由是要讓斯卡羅人懂得「文明」(Civilization)與「秩序」(Order),似乎西方的「文明」和「秩序」就是幫助東方進步的唯一解方。

在劇中蝶妹與阿杰初入漢人大本營府城,希望能有更好的發展,期間所遭受的種種歧視,也來自於漢人對於漢、番混血的不認同。

在當時被主流文化視為「背叛」族人、「四不像」的混血身分,卻也讓姊弟從小就能說多種語言,更促使阿杰成為日後斯卡羅人大頭目。以現在的視角來看,這樣多母語者在國際市場上發展,可是很有優勢的呢!

環境:想要「保護環境」是人類的另一種狂妄自大。

除了社會體系以外,我們身處的生態體系也影響甚鉅。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只不過是一種生命形式。 我們繁殖,使用並消耗周圍的資源來生活,然後死亡。

像許多物種一樣,我們遷徙或製造東西,就像侯鳥按季節遷徙,人類會為了逃避戰爭、尋找工作機會或因為結婚而移民。鳥類築巢,人類蓋房子。

只是人類對於生態可以造成的影響比其他物種更大。當其他物種在食物鏈中只吃「特定」幾樣食物,人類什麼都吃;當其他物種只是有限度的改變環境,例如築巢,人類改變大地、空氣和水,甚至想要改變基因。

鳥類築巢是「自然」的,人類蓋房子卻不是「自然」的 ,這種區別純屬武斷的認定,因為這兩個例子都是某個物種利用他們的自然能力, 去做出適合他們生存的東西。人類發明工程機具,建築水壩, 與海狸有能力把樹幹咬嚼乾淨,並堆積成抵擋洪水的圍欄, 都是一樣的「自然」。

Photo by Annie Spratt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當人類終於發現自己對於環境的影響力太大,開始看到後果,並想要防止壞事發生,有了拯救「受破壞的環境」這樣的念頭。但其實生態系統是不會被破壞或毀滅的,它們會改變形式,而有的形式合適人類生存,有些則不適合人類生存。水池中充滿藻類也不會比充滿魚類有價值,只是人類比較想要吃魚,而不是藻類。

所謂「破壞」或「毀滅」的概念, 來自於有一個「理想狀態」的預設,這主要是「文化」創造出來的。「拯救」環境,其實是人類的「物種自大」心態。

這是一種自大,認為人類有權定義什麼是或什麼不是值得保存的理想環境。自大心態使我們很容易言行上都以為正義就站在我這一邊,認為我們有權按照我們的慾望使用或不使用地球資源

Photo by mana5280
Photo by mana5280 on Unsplash

我的觀察

我認為將社會學應用到職場,就是一個懂得「換位思考」的過程。

幾年前我們公司來了一位同事小施,無論在專業或者工作態度上表現得都很好,大家都樂於跟他合作,但有位和他同一個部門,比較資深的同事跟他卻處不太來。我聽過不下一次該同事批評小施的專業能力或者是做過的專案,不只是我,其他同事也聽過。

有趣的是,這兩位同事不合的事情,他們的主管很清楚,卻也沒看過有什麼處置,而那位經常批評小施的同事倒是很受主管賞識,是每一季優秀員工表揚的常勝軍。反觀小施,覺得自己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獎勵。

小施很不解,會在私底下抱怨,覺得主管似乎不明白第一線作戰的真實情況,也不了解每一位同事的實力,經常覺得悶悶不樂。

我卻不是這麼想的。我認為,主管其實非常清楚小施和該同事的實力、也清楚他們之間的衝突。主管的態度,只是在這樣的職場社會下,做了符合「最小阻力」的選擇。

小施的專業能力完全是一位超級英雄,加上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必要時可以熬夜加班,把幾人份的事情一人做完。但在主管這個角色中,其實不需要一位超級英雄,而是需要一個軍隊,大家能夠各司其職,讓每個部門都能夠發揮作用。

你說,如果小施一個人就可以做完,何必需要其他人呢?但主管可能心想:「你做得好,大家都沒事,要是因為狀態不好,一有了閃失,責任可是我要扛!」

更暗黑一點,可能會想:「這些工作是另一個部門要做的,我本來可以拿去對付另一個部門的主管,質問他為什麼沒把事情做好,結果你反而把人家的工作都做完了?」

Photo by Ben White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再來,把時間都花在解決專業問題上的小施,很不喜歡回報進度。個性瀟灑的他認為:「別擔心,該做的我會做!報告的事情去找別人吧,別來煩我」。身為主管的因為不在第一線,最擔心的就是,自己是不是不知道什麼重要的第一線消息?同時,主管其實也需要回報他的主管,如果沒有明確的戰情回報,到時候開會可能就會被問倒,會不會被認為沒有掌握度?而小施的做法,在主管的角度看來,就是無法幫助自己完成工作。

最後,主管不能拿石頭砸自己的腳。當初表揚名單是他送出去的,還為了部門考績,跟其他主管經過一份唇槍舌戰,好不容易讓自己部門的人雀屏中選。即使後來知道跟實情有所出入,有必要承認自己「識人不清」嗎?

反觀這位與小施處不來的同事,能明確劃分自己的和其他部門的工作職責、積極匯報工作進度,是個對於主管來說,很好配合的下屬。

至於小施,雖然經常讓主管擔心,但總是個好用的人才,也為組織處理掉很多棘手的技術問題,有些問題甚至非他來處理不可,因此就讓他繼續待著吧!

當我們評價自己對組織的貢獻度時,常常只能從「自己」的角色出發,看到自己工作態度滿分、實力堅強,卻忽略從「組織」或者「主管」的角度出發,著重的是如何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讓整體發揮最大效益。

如果小施曾接觸過社會學,懂得用更為巨觀的觀點來看事情,理解我們「都活在一個比自己更大的事物之中」,應該能少掉不少煩惱。

後記

以小施的例子來說,應該可以體察到,個人與組織的考量或目標,並不會完全一致,思考組織的決策時,還要顧慮到更大層面的多種因素。

讀完這本書後,如果你再問我一次,學社會學可以做什麼?我會認為不見得能「做」什麼,但能夠懂得由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切入思考事情,進而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擁有一個更符合自己期望的人生。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