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是藍領,為什麼台灣工人受剝削、澳洲工人受尊重,境遇如此大不同?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的不只菁英,而是各司其職的人才《做工的人》

轉載於《換日線》:「健康社會要的不是大量菁英,而是各司其職的人才」──為何藍領在臺灣受剝削,在澳洲卻受尊重?

「這社會要求他人有尊嚴活著的, 幾乎都是收入穩定的人」

你記得《做工的人》裡的主角阿欽嗎?身世坎坷又背負龐大壓力的他,為了賺錢,學會使用毒品。他選擇了最危險的方式「走水路」,指的是將毒品直接注射在血管中,非常快起作用,但如果操作不當,也非常快死亡。剛開始使用毒品時,的確有如神助。阿欽能夠異常專注,且熬夜加班,做出電焊的品質和量都無人能比,因此收入頗豐。但天下哪有這麼好的事?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做工的人》,就先不暴雷了。拜影像媒體觸及率廣之賜,《做工的人》一書改編成電視劇後引起廣大的討論。其實如果回頭看原著,能看到更多與「走水路」一樣讓人鼻酸的故事。

作者林立青,是一位現場工程師,也就是俗稱的「監工」。他將在第一線待了十多年下來的見聞,寫成工地人的生命紀實。

透過這本書,他將身邊這些同事受到的剝削與不公寫出來,希望能喚起大眾對於每一位認真生活的小人物應有的尊重。

man in black jacket and orange helmet sitting on chair
Photo by Kateryna Babaieva on Pexels.com

「藍領」待遇,澳洲、台灣大不同

在台灣,藍領階層總給人生活比較苦的印象。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做工的人》以工地監工的視角,刻畫出這群人的人生樣貌。

然而,藍領不偷不搶,做了維護社會運作最重要的工作,憑什麼被瞧不起?來到澳洲之後,我也有機會觀察這個社會對於藍領的看法和待遇。

藍領階級的由來

藍領階級(Blue-collar worker)一詞最早是 1924 年時,在美國愛荷華州的一份報紙中提出,與之對比的是白領階級,以當時普遍穿著而延伸的名詞。藍領指的是以付出「體力」為主,從中獲得報酬的職業,譬如工地人員、油漆工、維修員、廚師等。而白領則是付出勞動以知識型為主,譬如上班族、律師、會計師等。

寧可在澳洲端盤子,也不回巴黎坐辦公室

有一次,我在餐廳和來自法國的友人閒聊,聊到為什麼她想留在澳洲,不想回去。她說:妳看站在那裡的服務生吧。在澳洲當服務員,賺的比在巴黎坐辦公室還多。我有些驚訝,畢竟坐在眼前的可是在知名科技巨頭任職的產品經理呢!她接著仔細算給我聽:如果回法國工作,平時加班不說,薪資水平先降一級,然後房租又貴的要命。澳洲現在大缺工,到處都找的到勞力工作。

聽了一陣後,我理解她指的應該不單是薪資數字本身,而是包含時間、壓力、日常開銷等均衡考量下,澳洲的藍領工作環境比較吸引人。

藍領長據政府移民技能職業清單

藍領一直長據澳洲內政部局所公布的技能清單上。舉凡水管工、維修工、油漆工、汽車工、船工都榜上有名。凡是擁有在清單上專業的外國人士就可能符合申請澳洲的工作簽證,並進一步申請成為永久居民或公民。

person in yellow reflective safety vest holding a pen and checklist of house inspection
Photo by RODNAE Productions on Pexels.com

藍領薪資與白領平起平坐

再說收入,在澳洲,白領可不是高薪的代名詞,藍領的薪水也並不見得比較少。以電匠和人資為例,在雪梨的電匠年薪中位數約$100,799,而人資年薪中位數約$98,517

是哪些原因造就了藍領能夠被尊重?我認為,是服務有價尊重專業,無論這個專業是白領還是藍領

服務有價、尊重專業

《做工的人》描述工程案低價搶標,造成工人低薪,接著缺工。卻被記者描繪成台灣人不願意做勞力工作。勞資雙方對於專業值多少錢,顯然有不小的認知差距

那天想配眼鏡,去一間在商場裡的連鎖眼鏡行驗光。驗光師仔細地詢問用眼狀況、家族病史,還詳細測試眼睛焦距,足足在小房間裡「盤問」了三十分鐘,才放人。

驗光費用折合台幣約$1200,並附上一份詳細記錄的報告。這樣完整的驗光體驗是過去在台灣不曾體驗過的。在台灣也可以在眼鏡店驗光,雖然免費但不會那麼完整,而且必須要在同家店配眼鏡。否則就是去醫院掛號,排隊讓醫師做驗光。

我體會到在澳洲,驗光師的主要工作就是驗光,而不是眼鏡銷售

再舉一個例子。那天一早,睡夢中聽到窗外傳來西班牙語。想說應該是做夢吧,住在七樓,怎麼想都不會有人在窗外說話。張開眼睛一看,一名陌生男子拉著繩索從天而降。原來不是在作夢,窗外真的有人!

驚嚇之餘,邊拿起手機拍照,邊觀察這人到底想幹嘛。原來是油漆工,正在幫公寓補油漆。看他身手俐落的刷油漆、控制繩索,這層刷完換下一層。幾乎一整天都懸吊在半空中,面對灼人的太陽和刺鼻的油漆味。(更多圖文請看這篇 Facebook貼文

聽說油漆工在澳洲是熱門行業,不僅薪水好,在「技術移民職業清單」榜上有名。外國人只要完成特定學業和工作年資,就有機會換轉為永久居民。

painter with brush climbing ladder during renovation work
Photo by Anete Lusina on Pexels.com

雪梨油漆工的年薪中位數約$77,212,扣掉 32.5%的所得稅後是$60,107,相當於台幣一百二十萬元。對比行政院主計處公布 2021 年全台薪資的中位數約五十萬元(這還是稅前),就有將近 2.5 倍的差距。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除了經濟情況、產業結構、聘僱成本等差異,因為土地大、幅員遼闊,勞力卻不密集,因此這些一定得有人做的工作,就得肯花更多錢請人來做。待遇高了,地位和福利也跟著提升。

澳洲的人口和台灣差不多,都是兩千多萬人,但面積卻是台灣的百倍大,相對來說人口稀少。因此,服務有價這件事情在澳洲更凸顯出來。澳洲的超市肉價一般,但如果外食,一頓飯台幣$300-$400 很正常;澳洲車價普遍比台灣便宜,例如全新特斯拉 Model 3 台幣不到一百五十萬就能入手,但搭計程車破兩千塊也很容易。總之,凡是需要有人為你服務的,都不便宜。

說了這麼多吸引人的現況,那為什麼藍領不移民,起身改變自己的人生?看看身邊移民其他國家的朋友,應該還是白領居多。

為什麼藍領不易出國工作

首先是訊息取得就有難度。一般白領,整日坐在電腦前面,深怕漏掉一點消息。而藍領平時四處活動,沒有那麼多時間閱讀資訊。

再來是語言門檻,即使知道了相關訊息,可能一看到網頁跟申請表就舉手投降了。畢竟平常工作環境中用不到外語。更別提後續的申請。

另外,《做工的人》中也提到旅多藍領對於社區的連結很深,舉凡進香、互助會總是不遺餘力,成為地方文化的命脈。這群人對於地方社群的認同高,也許打從心底不願意離家。

種種原因之下,造成有更好的勞動條件機會卻無法爭取。

出國工作後,就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

書中有許多對於移工的觀察和描述,在自己也成為移工後,特別有感覺。

我雖然做的是所謂的白領工作,不需要吹風淋雨、喝保力達禦寒;幸運的擁有醫療保險。真的生病時,不怕去看醫生;有病假可以請,不會領不到薪水;可以住外面,不用被集中管理;即使房租貴到都不想去算,至少不用擔心會忽然被警察遣送回國。但因為簽證是雇主贊助,因此那種一顆心懸在空中,彷彿被人掐著脖子的不踏實感卻很相似。

至於因為語言能力不好,而遭受不公平對待,這點大概放諸四海皆準。我以前在法國上班時法文太差,根本很難融入同事。無關藍領或白領,是外國人進到另一個國家所需要作出的努力和犧牲。可以拼命學習語言和文化融入,也可以放棄融入,永遠當個工具人。

當然也可能拼命融入了還是工具人

faceless person making world map with nuts and dried fruits
Photo by Monstera on Pexels.com

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的不只菁英,而是各司其職的人才

每天早晨七點左右,就會聽到遠方開來垃圾車,工人熟練的將社區的子母車拖至垃圾車、傾倒,然後歸位,動作俐落;社區泳池雖然被樹叢環繞,但因為有專人定期維護,水面經常乾淨,無落葉。

澳洲需要各種藍領,因為生活型態不同,大部分家庭都住獨立住宅(detached house),即使是社區大樓,周圍也常有許多綠地和活動空間。因此舉凡泳池、花園、屋頂,都有各種維護需求。

我們都以為要一圓出國工作的理想,一定要「很會念書」,譬如去美國,讀博士之後進入矽谷工作、或是在學校教書,其實都是刻版印象。在澳洲,專業人士需要經過特定的培訓和考核,但並不需要高學歷。許多工種專業人士,例如電工、建築工和油漆工,學歷看似不高,但都經過專業技校鑑定。

誰說一定要念這麼多書才能提供價值?這些移民政策說明了一個健康的社會,不需要那麼多菁英,而是各司其職的人才。價值的定義應該更多元包容,不同專業都應該被尊重

感動之餘,請也起身行動

我對這群能夠讓自己每天維持整潔舒適生活的工作者感到無比尊敬,卻同時也想更深入的去思考問題在哪裡,為什麼一樣的工作,在台灣被視為矮人一截,在澳洲卻不會?

很高興看到這本書受歡迎,喚起我們對於社會上以各種方式過活人的認識。問題要先被發現,才有進步的可能。透過這些創作者發聲,讓問題被看見、重視,接著產生回應,促成改變。

說到這裡,讓我忍不住想跟你分享,一直致力於深度報導的《報導者》,多年來持續耕耘,挖掘各種社會議題,促使相關單位採取行動。無論是拆穿原住民保留地假人頭買賣,促使行政院通過相關草案,或是揭露科大違法招募學工,促使教育部勒令停招,都在2022 年的影響力報告中一覽無遺。

幾年前,我曾邀請《報導者》到公司演講,也購買刊物,以行動支持。期待你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為你認同的價值觀做些什麼吧!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