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當廚師《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帶你一窺異國高級餐廳廚房裡的真實故事

作者:莊祖宜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出版日期:2018/03/07

語言:繁體中文

連結:博客來

可以知道一位廚師的見聞、遊歷,好像聽故事一樣。歷經東南亞、川滇邊境、美國見習的故事。除此之外,也可以習得不同角度看飲食的文化故事,最後再帶走一些關於日常生活料理的小技巧跟常識。

這本書在講什麼?

這本書描述作者從人類學學生轉職成為廚師的心路歷程以及見聞。主要分為三個章節:

第一章寫作者在美國劍橋廚藝學校的求學故事

第二章談她移居到香港後,在香港以及東南亞等不同國家的餐廳和飯店實習生活

第三章則是關於飲食的雜談

bowl of vegetable salad with walnuts
Photo by Louis Hansel on Unsplash

營養優先以及細細品味的飲食價值觀

書中特別提到作者和婆婆飲食習慣大不同。婆婆是高知識分子,講究營養成分、喜歡去超市買東西、吃冷凍食品、經常使用微波爐。

而作者對於飲食比較講究,喜歡新鮮的東西,譬如沙拉、去小農市場慢慢採買、使用不同香草調味食物。由於兩人的習慣不同,在短暫的探親過程中有不少意見紛歧的地方,例如婆婆認為可以超市販賣的食材可以節省料理時間,何必辛苦從去除雞肉骨頭料理起?作者則認為採用在地食材才更能夠品嘗到鮮甜,也多了更多樂趣。而最辛苦的則是被夾在不同的觀念中的先生。

如果從社會學或者科技發展的角度切入

和友人聊到由於科技進步而興起的冷凍食品文化,其實帶來的影響不僅是冷鏈產業的發展,例如出現冰箱、冷凍物流車等,所造成的影響更是將無數的家庭主婦從處理不完的料理工作中解救,進而帶動女性投入職場,也更有籌碼談論性別平權。

當媽媽們可以不用再因為食材無法長期保存而需要經常跑市場購買、每次只能購買少量食材、回家後也必須盡快料理張羅,也就更有機會可以投入職場、賺取收入,進而思考到為自己的權益發聲。如果能夠以更大的系統來思考造成這些飲食文化差異的脈絡,相信會對不同價值觀有更多的理解。

man in orange dress shirt sitting beside woman in white long sleeve shirt
Photo by Jimmy Dean on Unsplash

如果真的要吃飼料雞和肉牛,如何因應?

這本書也談到了在規模經濟下產生的飼料雞和肉牛產業,其實都是將人類置於容易吃到幽門桿菌造成生病甚至致死的風險之中。由於飼養環境,造成運送到市場的肉品容易遭受感染。而我們無法百分之買避免食用這些肉品,能夠因應的方式有三:

  • 確保處理生食的手和器具都清潔,並且不要混用
  • 確保肉品都是全熟,不會產生細菌
  • 將購買回來的肉品至於冰箱底部,如此一來就降低因為血水滲出而污染到冰箱其他食材的風險
woman piling pack of white dust
Photo by Devi Puspita Amartha Yahya on Unsplash

後記

這本書讀起來是本輕鬆有趣的散文集,不僅可以從小故事中滿足我們對於各國高級餐廳的好奇心,也可以從中學到一些飲食小知識。尤其作者善用人類學的觀點,將廚藝學校、餐廳所碰到的人運用田野調查的技巧做出生動描繪,讀完都讓人想要走進廚房認識這群有趣的夥伴。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