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我是用聽的。我將更多聽有聲書的心得和經驗分享於我如何聽書、聽了什麼書:用 Libby 和 Spotify 聽 26 本有聲書的經驗分享 2025
Derek是一個獨立音樂家。從小就夢想一輩子玩音樂。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他需要賺錢,餵飽肚子。
沒有主流唱片公司照顧,他連賣張 CD 唱片都不容易。
他成立了CD Baby,幫助獨立音樂家們賣 CD。
直到今天,CD Baby 服務全球數十萬名音樂家。為音樂家創造超過 6 億美元的收入。
從解決問題開始
那是個沒有「線上支付」跟「串流」概念的 1998 年。
沒有Paypal、Shopify。iTunes、Spotify、Youtube?當然都還沒出現。
市場上都是主流唱片公司。
獨立音樂家想要在線上賣唱片,就必須忍受長達一年的付款條件。
他一一著手解決這些問題。
他花費$1000 美金,申請信用卡商家帳戶,讓客戶能夠線上買自己的唱片。
他分享自己的帳戶,讓其他音樂家也能在線上收款。
他研究出怎麼註冊自己的商標。還寫了詳細的手冊,教其他音樂家怎麼做。
在那個年代,網路上還沒有「版權申請表」。
你需要寄信給政府,請他寄給你。於是他把表格掃描、放上網,讓大家免費下載。
他幫自己的 CD 加上全球唯一的識別條碼(UPC barcode),也幫助其他音樂家取得。
漸漸的朋友、朋友的朋友都希望他能幫忙。
CD Baby 就這麼誕生了。
四個原則
身為獨立音樂家,他知道其他音樂家要什麼。
他站在客戶角度,為 CD Baby 立下四個原則。
- 每周付錢給我。
- 讓我知道買我 CD 的人的資料。 (因為那些是我的粉絲)
- 永遠不要因為賣得不夠多,而把我踢出去。
- 絕不允許付費增加曝光。 (因為對買不起的人不公平)
不想做大
Derek 沒有成為大企業家的野心。
「我試著讓 CD Baby 停止成長,他太大了!」
「我不喜歡」
企業家們聽到會傻眼,卻是 Derek 的真心話。
他拒絕了無數的投資邀請。他真正在乎的,是能不能夠幫獨立音樂家解決問題。
「很多新創公司在募資的時候,跟你講一堆酷炫的財務數字跟專有名詞」。
「但卻連自己在做什麼,都講不清楚」,Derek 搖頭。
CD Baby 在獨立音樂圈大受歡迎。
成長到數十萬會員的規模。員工數也從 1 人,成長到 85 個人。
但事情的發展,當然沒有這麼順利。
信任,但要驗證
隨著公司擴張,Derek 實在太忙了。
於是請了一個人,幫他寄出唱片給買家。並叮嚀他:這是你最重要、且唯一的工作。
「每個禮拜三一定要寄出唱片」。
Derek 著手去忙別的事情,卻漸漸收到客戶抱怨。才知道員工並沒有按照承諾,已經兩個月沒有寄出唱片。
那是他第一次解雇員工。也理解信任員工的同時,永遠要驗證。
330 萬美金的教訓
CD Baby 做得很成功,Derek 請會計師幫他作帳。
卻驚訝的發現 CD Baby 有 90%的股份,都在爸爸公司名下。
也就是說,自己多年來,辛苦打拼的公司,90%都不屬於他。
他回想起最開始成立公司的時候,因為偷懶跟想省手續費,竟把 CD Baby 放在另一間公司名下。
又因為和爸爸借了 2 萬美金,就用那間公司的股份交換了。
因此按照合約規定,爸爸公司擁有 CD Baby 90%的股份。Derek 必須按照估值,把股份買回來。
最後花了 330 萬美金,是當年的 160 倍。
他學會永遠不要輕率處理法律和合約文件。
被 Steve Jobs 洗臉
2003 年,Apple(蘋果公司)剛推出 iTunes Music。
Steve Jobs 希望 iTunes 能成為擁有錄製過的「每一首音樂」資料庫,包括獨立音樂。
於是邀請 CD Baby 將所有音樂上架到iTunes Music。
Derek 心想:這能幫助獨立音樂家被世界看到,真是太好了!
於是沒日沒夜地,著手幫會員建立系統、轉檔、上架。
因為手續很費工,他向每張唱片收取$40 美元。
東等、西等,幾個月過去了,Apple 卻遲遲沒有進一步消息。
直到 Steve Jobs 在一場演講說:「收$40 塊就只是將音樂上架?我們注重品質。」
這麼直接、這麼針對的洗臉。
Derek 聽到後,心都涼了一半。他將$40 美元退回給所有音樂家。
那是超過 20 萬美金的損失,還沒算上付出的勞力跟心力。
更奇怪的是,隔天,Apple 卻寄出合約,並附上上架說明。
直到今天,CD Baby 的音樂可以上架 Apple Music。
但 Derek 學到,永遠不要跟客戶承諾,不是 100%能夠自己掌控的事情。
所有獲利都給員工
有著自己獨特經營哲學的 Derek,很快面臨了創業以來的最大難關。
他對員工好極了。
甚至讓員工「自己決定」要用什麼醫療保險跟分紅機制。CD Baby 還獲選為俄勒岡州的最佳雇主。
直到會計師告訴他,事情不對勁。因為員工開會通過,把公司的「所有獲利」都平分。
他嘗試過無數的溝通,但沒有用。一瞬間,他的名聲跌落谷底。
他的所有員工都起身反對他。
最後他決定躲起來,專心寫程式,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公司。再也沒有見過那些好朋友和員工。
一年後,他把公司賣出了。
「這是我一生當中最糟糕的時刻之一」,Derek 回憶。
把公司拱手讓給慈善機構
Derek 並沒有直接把公司賣給買方,大撈一筆。
而是將 CD Baby 送給慈善信託。買方再向慈善信託買下 CD Baby。
而 Derek 則每年得到信託 5%的資產。
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支持音樂教育。透過信託轉售給買家,能夠省下 500 萬美元的稅金。有更多的錢回饋給音樂家。
之後這筆資產也能夠持續增值,並享有稅收優惠。繼續幫助音樂家。
自由
從 2008 到現在已經超過 15 年,Derek 沒再上過一天班。
他成為一位有影響力的講者和作家。他上過 TED Talk、寫部落格。
並出版了多本書,包括描述自己創業故事的《Anything You Want》。
完全不經營社群媒體。沒有 FB、IG、Twitter、TikTok。
只在設計陽春的個人網站上,寫寫閱讀筆記和生活。卻總能吸引好幾百則討論。
生活本來就簡樸的 Derek,明白自己需要的並不多。賣掉公司,已經足夠讓他一輩子不用工作。
他定居在紐西蘭,每天花大部分的時間陪伴孩子。
我們可以從 Derek 身上,學到哪些人生智慧?
創業?從分享自己擁有的開始
(Share whatever you’ve got.)
「你不需要有什麼遠大的目標」,Derek 說。
只要想:如何提供你客戶需要的幫助,就夠了。
一開始,只是想幫自己在網路上賣 CD。後來發現這也是朋友、朋友的朋友要的。
意外創造了 CD Baby,全球最大的獨立音樂上架平台之一。
不需要討好所有人
只要有 1%的人喜歡你,就夠了。
(Loudly reject 99%. It signals who you are.)
當大多數的人都在取悅所有人,而你沒有。表示你有足夠的能力和自信。
也因此,CD Baby 從不讓主流音樂上架。堅持只為獨立音樂服務。
拒絕 99%的客戶,那 1%會變成死忠的。
莫忘初衷
對商業經營者來說,Derek 是活在烏托邦的人。
他並不擔心有天 CD Baby 被取代,導致公司關門。甚至認為:太棒了!那就回去做音樂吧。
他在意的,始終是有沒有幫客戶解決問題。
知道什麼會讓自己快樂
(Make sure you know what makes you happy.)
Derek 清楚知道什麼讓自己快樂:一個人創作、解決問題。
把生意做大,從來不是他最在意的事。
有了這個認知,他可以對投資等邀請輕鬆說「不」。沒有迷失在追逐獲利、擴張的商業遊戲中。
他曾說:「當我擁有的越少,就越快樂」
(The less I own, the happier I am.)
Derek Sivers 讓音樂家能夠不依賴傳統唱片公司,自己發行音樂。
不只改變了音樂界的遊戲規則,也讓無數的獨立音樂家能夠充滿熱情的過日子。
他為大家示範了成功,可以有多種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