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轉職成為雲端解決方案架構師 Cloud Solution Architect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分享轉職的心路歷程、過程的挑戰,與面試實戰經驗
house floor plan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

2023 年的重要里程碑,莫過於轉職成雲端解決方案架構師(Cloud Solution Architect,簡稱 CSA)。

這個職能雖然和我的上一份工作解決方案專家(Solution Specialist)整天一起工作,看似很相近,卻讓我兜兜轉轉,歷經出國、換市場,花費 2 年的時間才轉換成功。

這篇文章將跟你分享轉職的心路歷程、過程的挑戰,與面試實戰經驗。

架構師在做什麼?

這是份業務工作,雖然許多 CSA 都是工程師出身,但這個角色仍隸屬業務團隊,而不是工程組。我知道架構師在工程組或專案組中也扮演重要角色,但不是這篇分享的範圍,為了避免混淆,先劃重點。

雖然隸屬於業務團隊,但技術占比很大,因此是一份技術業務工作。主要包含設計規劃雲端解決方案、分析企業現有環境並提出建議整合不同雲端服務、優化現有解決方案和技術指導

架構師不做什麼?

我曾聽過幾位工程師轉職成為 CSA 後感到失望,因為發覺並不需要寫程式,甚至說,CSA 是一份「用嘴寫程式」的工作。雖然是半開玩笑,但嚴格來說沒錯。

有的公司甚至會在業務職掌裡標明:架構師不應該碰客戶系統。因為實際導入是由另一組團隊來做的,容易有後續責任釐清的問題。

另一個原因是,CSA 是一份售前的工作,換句話說,客戶並不需要付費就能夠得到 CSA 的支援。如果不付費就可以有人執行專案,誰還要付費呢?

有的工程師則已經厭倦整天和電腦為伍了,轉成 CSA 後如魚得水,很喜歡這種可以盡情學習和分享知識、解決商業問題,每天跟各種行業和情境互動的工作內容。

的確有些合作夥伴,會要求 CSA 同時肩負銷售導入的工作,但至少在我知道的三家原廠(AWSGoogleMicrosoft),都是分開的。

所謂他的蜜糖可能是你的毒藥,弄清楚這是不是自己要的。

concentrated adult female thinking about business project in office
Photo by Karolina Grabowska on Pexels.com

為什麼想當架構師?

我想轉 CSA 很多久了。自從發現在解決問題、Demo 和帶領黑客松的過程中得到極大的成就感,我就認定這是想走的路。做這些任務,對我來說就是進入心流時刻

你有沒有曾經很專注在什麼事情上的經驗?有時候一投入就是幾個小時,一回神才發現已經過了好久了?這就是心流(Flow)時刻。如果能夠觀察自己在執行哪些任務時會進入心流,再關注自己的精力消耗,就能慢慢打造出自己的完美工作。

💡延伸閱讀:如何用「設計思考」,追求理想職涯、規劃幸福人生《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挑戰

攤開 CSA 們的履歷,會發現大多數是工程師出身,包含開發、維運、導入,各種類型的工程師。我雖然大學唸電機工程,乍看之下很工程,但從出社會就沒當過工程師,所以沒有用人主管把我當工程師看,我也的確沒資工或資管相關背景,所以一直被認為無法當 CSA。

尤其以前待的團隊,普遍很講究背景,喜歡在背後耳語:某人不是做某產品出身的,他才不懂呢!

我不太認同這個說法,因為這不就是公司一直強調的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嗎?昨天不會的事情,今天會了,人類社會不就是這樣才能一直進步?

把文化放一邊,我相信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要轉職,除了別人願意給機會以外,自己的努力也很重要。所以還是努力考證照參加黑客松,有機會就跟 CSA 大神們學習、請教,請他們幫我看架構

但我心知肚明,當時連我都認為自己不夠格。

另一個不被鼓勵的原因是薪水會變少。我本來的職位解決方案專家(Solution Specialist)因為業務成分高,獎金自然比較多。如果轉往 CSA,不在第一線扛數字,獎金的成分會減少。雖然底薪較高,但大部分時候全年領到的會減少。

也因此,絕大多數由 CSA 轉成 Specialist 的同事,從此沒再回頭。還曾有一位前輩胸有成竹的跟我說:我二十年來,從沒見過哪個 Specialist 轉回 CSA,大家不會跟錢過不去!

我把這件事情默默地擺在心裡,沒有定論。

eyeglasses in front of laptop computer
Photo by Christina Morillo on Pexels.com

行動

公司定期會舉辦各種黑客松(Hackathon),是一種在限定的時間內,讓參加者集中精力,迅速開發出可行解決方案的活動。每種黑客松都有不同的目標群眾。有的歡迎任何背景的同事組隊,有的則專門針對 CSA 舉辦。

我逼自己參加了數場黑客松。還記得第一次報名時,我超級猶豫。因為覺得自己太弱,擔心無法在團隊裡面有貢獻,甚至拖累大家。正好那陣子工作太忙,一天要開超過 8 個會,根本無暇思考,直接點下報名,就繼續忙碌,差不多忘了這件事。

直到行前通知寄來時,我才意識到大難臨頭了!我竟然真的要跟一群 CSA 一起解決問題嗎?到時問題解不出來怎麼辦?我實在太焦慮了,還加班做完所有 Pre-study 才放心去睡覺。

黑客松的那三天果然很硬,滿滿的討論、架構還有實作,結束後我不只眼睛快脫窗,還頭痛了一個禮拜。

但我順利通過了!令人訝異的是,我不是最搞不清楚狀況的。原來有幾位 CSA 才剛加入,其實還不太熟悉公司產品,很多細節答不出來,反而是我因為平常有接觸,能回答教練問題。

有了第一場的成功經驗,自信慢慢建立,又參加了第二場。到後來,甚至擔任起組長的角色,協助其他 CSA 梳理想法、分工合作,這些都是最初意想不到的成果。

可惜這個活動不能常參加,因為工作實在太忙,每次要參加都得跟全組公告,而且黑客松會議結束後,一樣要回工作信件跟訊息,非常累人

日常工作時,我也跟同組的 CSA 建立起革命情感。我們互相解決彼此的困難,在對方抽不開身時補位。這個過程讓我漸漸熟悉這份工作。了解他在意的事情,以及會接觸到的各種工具,我慢慢覺得自己對於 CSA 的工作並不陌生。一步步建立起信心後,我才終於鼓起勇氣申請 CSA 職缺。

面試過程

2023 年對科技業的人來說都是膽戰心驚的一年,至今全球已裁員 24 萬人,我身邊也有幾位同事離開。伴隨著裁員,招募也變成遇缺不補,職缺直到下半年才開始逐漸釋出。

我應徵的是一個澳洲辦公室的 CSA 職缺,負責亞洲區的客戶,業務職掌橫跨大中華區東協還有紐西蘭澳洲。一共經歷了三關面試,分別是技術面試案例面試文化面試,每場面試各有兩位面試官。

以下是我在面試過程被問到的問題:

技術討論

  • 什麼是 ASR?
  • PaaS 的 DR 怎麼做?
  • 你使用 AI 相關服務的經驗?
  • Databricks 和 Synapse 的使用時機?
  • 情境題:客戶有一個網站,考慮搬遷上雲,你需要哪些資訊?
  • 延續情境題:根據這些狀況,你會怎麼設計架構?
  • 延續情境題:下一步?
  • RTO、RPO 的使用情境?
  • 你曾解決過什麼技術問題?
  • Sentinel 跟 DFC 有什麼不一樣?
  • 你怎麼解決不熟的技術?

附註: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復原時間目標)是指可容許服務中斷的時間長度。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則是系統中斷到重啟期間所損失的資料量。

woman in a job interview
Photo by Edmond Dantès on Pexels.com

案例分析

這一關的兩位面試官會扮演客戶的 CEO 和 CIO,面試者要藉由一場會議幫助客戶達成年度目標。事前會給一份案例背景參考。面試由面試者主導,面試官在過程中提問。

我的情境是一間 SaaS 公司想讓產品變得更有競爭力,想知道我會怎麼協助。這類型面試互動性很高,必須見招拆招。

面試官在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包括:

  • 我的競爭對手都在做OO,你有什麼建議?
  • 為什麼OO產品能夠幫助我達成目標?
  • 這麼做安全嗎?
  • 可是你的競品給我很多折扣耶?
  • 我要在年底前達成目標,你需要多少時間?

行為、文化面試

文化面試(Cultural Fit)看似跟核心職能沒關,容易在準備面試時忽略,卻和一位應徵者能不能長期在這間公司發展息息相關。

企業文化是指一家企業的價值觀、信念、行為態度、工作習慣等共同的文化特質。例如有的公司是研發講話最大聲,有的則講究業績,數字是一切。

面試前你可以先查查這間公司的核心文化,準備的同時也看看跟自己的理念是不是相近。

跟你分享我碰到的問題:

  • 你最自豪的成就?
  • 你希望主管有什麼特質?
  • 碰到OO危機的時候,你會怎麼處理?
  • 你覺得最丟臉的經驗?
  • 如果讓你選擇,你最喜歡和哪種角色溝通?
  • 為什麼想當 CSA?

結語

以上就是我的心路歷程,希望可以鼓勵你,把那些覺得自己不夠好、自我懷疑化為進步的動力,勇於追求自己的目標。

接下來我會持續分享在架構師旅程中見聞,例如如何用白板(Whiteboarding Session)做客戶訪談進階版的情境溝通,以及更多AI 運用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裡曾說:重點不是找到完美的工作,而是讓自己的工作「完美」。

願你也能找到一份能進入心流時刻的工作,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