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為什麼不快樂?生命的成功,最重要的是什麼?《社會性動物》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什麼是潛意識?你是否聯想到神秘兮兮的催眠或者充滿童年創傷的論述?

作者:David Brooks
譯者:陳筱宛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7/12/23
語言:繁體中文
連結:博客來

什麼是潛意識?你是否聯想到神秘兮兮的催眠或者充滿童年創傷的論述?《社會性動物》認為,知覺、感受、慾望、需求等的交互作用,就是潛意識。


博學多聞的小說家不少,都很令人佩服。例如 Dan Brown 在《天使與魔鬼》展現出深厚的歷史與宗教知識。而《社會性動物》便是以「小說形式傳達科普知識」。書中融合了認知科學、心理學、文學、經濟學、社會學、腦科學等豐富知識,以大眾語言傳達。

red maple leaf and eyeglasses with black frames on white bookpage
Photo by Sibel Yıldırım on Unsplash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 David Brooks 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資深編輯,與評論員,他在這麼多年的職涯當中發現社會有一項文化偏見,那就是善於培養各種硬能力,卻忘了要發展「精神能力」與「情感能力」。

因此許多重大政策,譬如教育、社會福利等政策,注定失敗,因為制定政策的官員對於人的本質僅有最膚淺的領會。他期望和大眾溝通目前科學上對於「潛意識」的認知,讓大眾理解「意識心智」與「潛意識心智」如何互相影響。強調「情緒」重要性高於「理性」,「社會關係」重於「個人選擇」,「個性」重於「智商」。


《社會性動物》是屬於哈洛和艾莉卡的人生故事,從胚胎形成前說起,直到生命的終點。這兩個人有著截然不同的背景,一起度過充滿挑戰、幸福、美好的人生。


哈洛是典型美國菁英家庭中的小孩。白人、不用擔心金錢、高中時就是學校風雲人物、擁有父母全心全意地照顧,可以自由地做出任何人生的決定,但對於追求功成名就提不起勁。哈洛發現關係和連結令他快樂,希望在人生中獲得兩件事:「幸福婚姻」和「找到願意全心全意、投身其中的目標」。


艾莉卡截然不同,身上有著各種文化多樣性,母親是中國裔,父親則是墨西哥裔。父親在成長過程中經常缺席,而母親則終其一生飽受情緒困擾。隨著母親的狀態好壞,艾莉卡的童年在中產階級與下層階級中穿梭。

她認為,比起經濟學與政治學那套將人標準化、理性化的理論,真實的社會是由各種不同文化形塑而成的,如果要能夠影響一個人,就要關注於他的人際網路,因此,在高中時就立定目標,認為應該「用關係網路來思考」,期許自己「扮演黏著劑的角色」,她要當那個安排遠足、居中牽線、建立信任的人。

儘管身邊的人不認同,她卻很早就立定要出人頭地的志向,成為家族中第一位進入名校的孩子。之後進入頂尖管理顧問業、創業、私人企業執行長,一路當到白宮幕僚。

Photo by aldi sigun on Unsplash

面對情緒野獸

艾莉卡高中的時候對網球非常著迷,同時對勝負反應也非常激烈。有次比賽中,狀況不如預期,艾莉卡失控了,不僅放棄嘗試可以回擊的球,還摔球拍,甚至失控對咆哮。人類自遠古時代以來,面對意外與壓力,發展出戰或逃(fight or flight)(延伸閱讀:《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而艾莉卡選擇戰鬥。

高反應或低反應

有些新生兒特別容易受到驚嚇,面對異常情境時,他們的血壓跟心跳都會升高加速特別明顯,而這些就造成了長大後面對壓力,是否較容易激動,還是可以鎮定。

換句話說,孩子出生時就有某種氣質,但並不是絕對。可能是容易激動、異常鎮定、天生開朗或天生陰鬱。性格會隨著人生的進程而逐步成形,而這取決於經驗為她的大腦造成什麼樣的神經連線。

一旦常態確立以後,她的心情只會在中段擺動。可以從容易激動變成較為穩定,但不太可能從一個極端跑到另一個。


每當有意外發生,艾莉卡總是會被嚇一大跳,而那些容易受到驚嚇的人,終其一生都比較容易感到焦慮和擔憂。她也注意到,一感受到挫折,自己馬上變得過度防衛,誤把正常情況解讀為威脅。會莫名感到憤怒、感覺被人輕視。

簡單來說,淪為內在想像的犧牲品。那裡比他們真正居住的外在世界更為險惡。活在這種慢性壓力下的人,他們的大腦海馬細胞會受損,容易忘記有關曾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美好事物。(延伸閱讀:《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person holding blue Sony PS4 Dualshock 4 c
Photo by Florian Gagnepain on Unsplash

那些知道如何控制注意力的人,也能控制自己的生命

後來艾莉卡學會自制。隨著年紀增長,艾莉卡變得比較善於將注意力從某個念頭轉移到其他事務上,當情緒野獸來時她會告訴自己:「那不是我,那是一種發生在我內心的經驗」。上場時不讓自己想著對手、不讓自己去想出界球,她的表現好壞是由球如何離開她的球拍來決定,至於其他的事,都不是她能控制的。

透過於關注打球這項任務,艾莉卡讓自我意識平靜下來,將注意力從自己,包含對自己的期待、憂慮、名聲,轉移開來,沉浸在比賽中。當她一再重複做一樣的事,並且在心中建立起某些模式後,便可以依靠這長時間練習來的成果。

當她這麼做的時候,她的自制力是如此傑出,沒有什麼事情能夠激怒她。有自制力的人會發展出一套習慣與策略,觸發潛意識歷程,使他們能以有效且有遠見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延伸閱讀:《正念減壓自學全書》)

文化基礎信念:一切行動的起點

艾莉卡的生長環境很自然地讓她明白文化多樣性多麼重要,然而震驚的是,在學校所學的經濟學、政治學等課程當中,總是假定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只要把相同的誘因放在面前,不管什麼文化差異,他們都會照可預料的、合乎法則的、理性的方式做出反應

這個假定讓社會學成為一門科學。但假如行為並不受永遠不變的定律與守則所規範,那麼量化模型就無法適用,這些學科就會失去預測值,變成盡是些模糊不清、由脈絡推敲而來的主觀判斷。在艾莉卡的成長過程中,身邊就有許多人對誘因的反應完全不按牌理出牌。


儘管所有的誘因都指向同個方向,艾莉卡的許多朋友還是輟學、沒有升學,因為他們被各種癮頭、心理疾病或是衝動給控制了。她於是一面修習商學院的課程,一面修人類學,因為明白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這種知識遲早派得上用場。

《人類的普遍傾向》一書中,列出世界各地的人共有的特質。諸如所有孩童都怕陌生人、喜歡糖水的程度高於白開水。所有人都喜歡聽故事。在所有社會中,男人總是比女人涉入更多集體暴力事件、丈夫的平均年齡比妻子大。這些行為傾向深植於意識底下。


不過,每個人只能活在特定文化中,每個文化也都不一樣。例如德國的戲劇悲劇收場的機率是美國的三倍、有半數的印度人會在沒有愛的條件下結婚,但只有百分之二的日本人會那樣做。百分之六十五的日本人擔心在社交場合說錯話,只有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有這樣的困擾。

closeup photo of person holding color soils
Photo by Debashis RC Biswas on Unsplash


艾莉卡還發現,並非所有文化地位都是相等的,她知道「政治正確」的方式是認為所有文化都很精彩、全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展現出絕妙樣貌。可是充滿生存危機意識的她,需要知道什麼能通往成功、什麼能導致失敗。她觀察這個世界與歷史,從中尋找線索,以及能加以運用的教訓。


某些文化比其他文化更適應現代發展。某些群體的表現似乎勝過他們的鄰居與同儕。譬如海地人與多明尼加人住在同一個島嶼上,可是多明尼加人的人均國民所得幾乎是他們鄰居的四倍多。平均餘命比其鄰居長十八年,識字率也高出百分之三十三。

在二十世紀前半,猶太人與義大利人都住在紐約曼哈頓,但是猶太人崛起的速度遠快過義大利人。在美國,非裔美國人的平均餘命是七十三歲,亞裔是八十七歲,白人是七十九歲。亞裔美國人的收入與教育程度也高出許多。


另外,某些文化比其他更貪腐,她從《貪腐的文化中》讀到一個實驗,將所有外交人員都豁免繳交違規停車罰款,接著由實驗人員統計罰單數量。

發現來自於「貪腐印象指數」高國家的官員,罰單數很多,相反的,來自較清廉印象國家的外交人員則幾乎沒有罰單。表示這些外交官員的大腦仍舊奉行自己國內的那套文化規範,並不受薪資、年齡或其他可控變因影響。


她開始相信文化基礎信念對決策與行為的塑造,遠比大多數經濟學家和企業領導人領悟到的要來的更深更廣,這才是一切行動的起點。

white sheep on white surface
Photo by Michal Matlon on Unsplash

幸福人生:智商對生命的成功,最多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貢獻度

大學畢業後,艾莉卡進入頂尖管理顧問公司,意識到自己的頂頭上司是個唯智商至上、滿口長春藤名校、忽略政治、文化多樣性等一切隱藏因素,並且不善溝通的智障。因此毫無意外的,客戶並不喜歡她老闆、該部門績效也不佳。


一旦離開了學校,智商就不再是可靠的預測指標。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條件下,擁有高智商的人並不一定會擁有比較好的人際關係與較美滿的婚姻。智商對生命的成功,最多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貢獻度。

即使以世俗的標準來看,累積大量財富與高智商之間並無關聯性。研究顯示,智商一百五十雖然比一百二十高,但成就並沒有成正比差別,也就是智商達到一定程度後,邊際效應遞減。


艾莉卡的老闆錯把智商與心智能力畫上等號。事實上,智力只是心智能力的一小部分。書中舉了一個非常好懂的例子:譬如一個士兵的體能,相較於我們,非常強壯。你讓他做「伏地挺身」或「引體向上」,都會非常好。但除非他也具備了勇氣、紀律、技能、想像力及敏銳度,否則在混亂的戰場上,他恐怕無法存活。


心智能力之所以這麼難捉摸,甚少被社會討論,是因為難以量化。比起智商,現在很多顧問公司已經有一套標準化工具可以做量化測量,心智能力卻無法。

就像「時鐘與雲彩」的區別。時鐘很精巧,可以拆解、還原,量測每一個零件。然而雲是不規則且動態的,想要研究雲彩很困難,因為每分每秒都在變化,描述雲彩最好的方法是「說明」,而不是「數字」。


艾莉卡逐漸無法忍受和這群絕頂聰明卻無能到極點的同事相處,興奮的幻想是如果讓她管理自己的部門,會是怎麼樣的光景,決定創業成立自己的顧問公司,終於向老闆遞出了辭呈。

orange and white plastic egg toy
Photo by Tengyart on Unsplash

行為經濟學:人類其實並不理性,反而熱情、有偏見、衝動

艾莉卡初創業時,想要以「文化區隔」做為顧問服務,但發現客戶喜歡有科學根據的東西,輾轉發現了當紅「行為經濟學」,決定以行為經濟學的角度切入,包裝自己的產品。


行為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打破傳統認為人是完全理性的假設,認為人類的決策存在偏誤,以許多實證說明人有多不理性。

譬如看到賺錢股票願意賣出,大跌股票卻寧願「套牢」也不願賣出,因為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失敗;明知道應該及早為退休做準備,卻無法儲蓄;走進商店,看到三種果醬可以秒選,當面對三十種時卻容易空手離開。


行為經濟學的論述是:「人類在每個選擇背後都有一個選擇架構」,而這套架構是無意識的,通常會以「捷思法」(heuristics)的方式呈現。在心理學上,依照經驗而判斷的法則,稱為「捷思法」。這是是一種快速幫人類取得結論、做決定的方法,但是,也可能造成反效果,妨礙我們選出最佳方案。幾個代表性偏誤的例子如下:

  • 促發(priming):某個感受會導引出一連串影響後續行為的想法。譬如在數學考試前提醒亞裔女性自己的種族淵源,會考得比較好。反之若提醒她們身為女性,考的就比較差。
  • 錨定(anchoring):沒有任何資訊是單獨被處理的。譬如房仲如果一天要帶同一位房客看多間房子,如果從最貴的看起,會比從最便宜的看起,成交金額更高。
  • 框架(framing):決策會被特定的語言脈絡框架住。譬如最近缺蛋,去超市購物時,可能本來習慣買一盒蛋,但因為看到牌子上寫著「每人限購兩盒」,便不自覺的多拿一盒。
  • 期待(expectation):我們的大腦會針對它認為即將發生的事創造出模型,並影響對實際事件發生後的感受。譬如排了兩個小時的隊才吃得到的昂貴拉麵,似乎比連鎖店的好吃。
  • 慣性(inertia):我們的大腦傾向維持現狀。許多人的保單一買就是幾十年,即使隨著工作、身分、健康狀態的轉換,理論上應該重新檢視是否符合需求,也不見得會去更新。
  • 喚起(arousal):人類會因為心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想法。譬如在光華商場或是師大夜市走跳的學生,一定對「大腳桶」飲料攤不陌生,正妹店員會用很嗲的語氣:「你好,喝金桔檸檬喔,我倒一杯請你喝」。每次經過,都覺得它的人氣比隔壁的飲料店旺。一樣是賣檸檬汁,生意差不少。
  • 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損失帶來的痛苦遠高於獲得的快樂。譬如投資人比較願意將賺錢的股票「停利」,但對於虧錢的股票卻緊抱著也不想「停損」,即使以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說並不合理。

訂定目標後,艾莉卡著手成立新事業,也在此時與一生的伴侶哈洛相遇。之後的故事非常精彩,在這篇文章就先不暴雷。

作者 David Brooks 也在一場 Ted Talk 上分享社會性動物:

後記

這本書啟發了我以全新的角度來看世界。過往無論是在工程學院或是商學院的教育,都被訓練成用理性來做決策,於是我會公式推導出答案、碰到決策時就想著是不是應該套用個「賽局理論」做出最佳解答。

然而,真實世界似乎並不完全是這樣運作的。我在自己和身邊的人身上也經常看見不理性的決策。譬如為了拋開傷心回憶,而將與前任共築的愛巢以賤價賣出、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就大肆採買,結果房間裡堆滿了一堆標籤都沒剪的衣服和包包,反而連走路的空間都沒有。


上述例子,都是以理性的角度來說不該存在的,因為我們做任何決策都應該考量到如何在最小的風險下取得最多的利益。在作者觀察中,「情緒才是我們的思考中心」,我們並不是理性動物,而是群體動物,深深受著身邊的人影響。因此要變得更有智慧、活得更加幸福,必須懂得訓練和控制情緒與專注力。


我也很喜歡書的尾端,談到了哈洛如何面對死亡,自問了幾個問題,像是「是否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是否花時間在重要的事情上,發展出引以為傲的才能?」、「是否對知識有所貢獻,為將來的世代留下遺產?」、「愛過嗎?」,都是有幸還活著的我們可以拿來自我檢視的。

人們視生命為一場由具備思考能力的機器所下的棋局;哈洛則視生命為一場靈魂之間永不止息的相互貫通


最後,我想把書的最後一句話送給你,它恰到好處的總結了《社會性動物》這本書想要傳達的思想:「人們視生命為一場由具備思考能力的機器所下的棋局;哈洛則視生命為一場靈魂之間永不止息的相互貫通」。如果能夠更探索自己的內心,就能夠帶給我們文化更人性、美妙、深刻的影響。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