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深受腸胃問題與身心症困擾超過二十年,過去,我一直以為是心理影響生理,認為因為是心裡生病了,連帶著影響腸胃。讀這本書顛覆了我的認知,原來,我們人的情緒,其實被腸道裡的小小微生物給控制著。
人長大成人後,一生的情緒、疾病狀態,其實都跟腸道菌息息相關,腸道菌除了在協助人類消化食物方面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外,對食慾控制系統與情緒運作系統、行為、甚至心理,都有廣泛影響。
這些小到用肉眼看不見的生物,對我們產生什麼感覺、如何做決定、大腦如何發育和老化,都極具影響力。更具體的說,人類對於周遭世界的認知與詮釋,事實上受到寄居體內的微生物支配。
人的腸道是由哪些菌叢組成,其實從小時候就決定了大概,因此,如果你常常焦慮不安、腸胃不舒服,是否就要全部怪罪於童年經驗?別擔心,《腸道.大腦.腸道菌:飲食會改變你的情緒、直覺和大腦健康》中也詳實際載了許多治療方法,從認知行為治療、冥想、飲食和運動等,都被證實能夠改善身體狀況。
本書作者Emeran Mayer是一位肝膽腸胃科醫師、神經科學家。有感於許多病患的情緒困擾、肥胖和疼痛問題其實都跟消化系統有關,因此致力於相關研究。
什麼是「腸腦菌軸」,為什麼重要?
「腸腦菌軸(gut–brain axis)」是人體內由大腦、腸道和腸道菌共同構成的系統,互相以荷爾蒙和神經訊息的形式進行溝通。共同調節了我們的情緒反應、新陳代謝、免疫系統、大腦發育與健康。
零卡可樂才不是零負擔
許多人,甚至是醫學專業人士,沒事都喜歡來一瓶零卡可樂,或是代糖飲料,雖然零熱量,腸道菌將之代謝後的產物,卻能提供人體更多熱量。
最後除了變胖之外,還會引起身體發炎,甚至糖尿病等代謝疾病。
為了健康,少喝點代糖飲料吧!
Photo by Olena Bohovyk on Pexels.com
童年經驗影響人一生的健康狀態甚鉅
每個人腸道的微生物組成都不一樣,其實從童年就決定了。母親陰道的細菌是最早住進寶寶腸道的細菌,而母乳中的寡糖則是最適合寶寶腸道益菌的食物。此外,童年的負面經驗會改變大腦迴路的發育,干擾腸道菌相的正常設定。
擁有不平衡的腦腸菌軸,可能引起的相關疾病很多,譬如:分心、健忘、焦慮、憂鬱、嗜睡、失眠、暴食、失智、自閉、肥胖、氣喘、過敏、便祕、腹瀉、腸躁症、胃食道逆流、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自體免疫疾病、功能性腸胃疾病等。
「童年創傷會提高長大成人後的疾病風險」這樣的論述不只在《腸道.大腦.腸道菌》出現,在《深井效應》中也有詳盡描述,可見有越來越多來自醫學、公衛、心理學的專家重視。
????延伸閱讀:你的童年逆境經驗,提高了生病機率《深井效應》
做錯事也不會感到罪惡羞恥的狗狗貓貓
說到由腸腦菌軸影響情緒反應,身為人類,擁有各種社交情緒,如尷尬、罪惡感、羞恥和自豪等,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嚴格說來,按照大腦的結構,動物是沒有能力體驗這些情緒的,他們的大腦設計就是不能。
人類因前額葉與大腦其他皮質區互動而產生有「自覺」的情緒,這是人類所獨有的。狗和其他寵物明顯有情緒反應,卻沒有自覺,所以無論他們的情緒表達多麼像人類,他們跟你並不在同一個層次上。
儘管很難接受,但狗狗貓貓、或者其他動物,並沒有羞恥、嫉妒、憤怒和情感等情緒。
如何保持大腦和腸道健康?
在處理過各種因為腸胃問題前來看診的病人後,作者整理出一套整合療法,幫助病人大幅改善身體狀況,要點如下:
- 常吃天然發酵食品:如優酪乳、優格、泡菜
- 減少吃動物脂肪:如牛肉、豬肉、奶油、起司、牛奶
- 吃少一點
- 降低壓力
- 練習正念
- 心情不好、壓力大時,不要吃東西
- 和其他人一起吃飯
- 多聽聽自己腸胃的聲音
後記
腸道有「第二大腦」之稱,除了消化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外,對於身心狀況也有重要的影響。如果在身心疾病的治療中,能夠見到更多與腸胃科整合的治療方案,相信能夠幫助更多病人過得更健康、幸福。
而到目前為止都算健康的你,也別忘了參考書中的建議,由飲食、生活習慣等著手,好好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