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規劃已死,迎接「商業模式圖」《一個人的獲利模式》新版

上次更新:29 4 月, 2024
生涯規劃只要填滿空格

Danny 是一位無家可歸的高中生,他終於畢業了。

沒有錢念大學、也不知道該做什麼。

回想起學生時期,他經常去同學家做家事、打雜。

靈機一動,他請學生家長幫他宣傳、介紹更多有同樣需求的人。

他的服務一傳十、十傳百。幾年後,他開了一間清潔公司當老闆,也有了自己的公寓。

這樣的人生翻轉,都多虧他使用了「商業模式圖」。

《一個人的獲利模式》(Business Model You) 是一本教你如何找出個人商業模式的書。

它幫助你在心裡有一張藍圖,就好像在山頂上飛無人機一樣,能夠鳥瞰整件事。

你要錢、影響力,還是展現自我?

現代工作的殘酷真相是,大家都想要有一份可以有、能發揮影響力,又能展現自我(Self-Expression)的工作,但很難。

當你在公司裡,賺越多錢,就越成功。

非營利組織圈,影響力是指標。你的工作改善越多人的生活,你越棒。

創意產業裡,展現自我最重要。越多作品被創造,你越滿足。

痛苦就來自於:用錯誤的指標衡量你的工作

你說,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你可以全都要,透過商業模式圖,看清你的現在和理想狀態,一步一步縮小差距。

職涯發展計畫已死

商業模式圖強調測試(Test)和轉向(Pivot),而不是計畫執行

這是我們都很熟悉的職涯發展計畫:

  • 快速定義問題
  • 花很多時間計劃怎麼解決問題
  • 執行計畫
  • 當計畫不如預期,收拾殘局

這是商業模式圖的做法:

  • 花很多時間定義問題
  • 想像多種可能性,快速從中選一個
  • 測試它
  • 觀察發生了什麼,從中學習
  • 回到前面步驟,重複

如果有設計背景的人,一定會覺得似曾相識。其實這就是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流程:

  • 定義(Defining)
  • 發想(Ideating)
  • 打造原型(Prototyping)
  • 測試(Testing)

「個人商業模式圖」中有 9 樣元素,想跟你分享我曾搞混的其中 3 個。

關鍵資源

「你提供什麼給客戶?」

這裡指的不是只有技能,包括你的各種無形資產。譬如才能、人格特質、知識、經驗、人脈。

目標客層

「你為誰服務?」

是客戶、使用者,還是合作夥伴?如果身為社畜,別懷疑,老闆跟公司才是你的最大客戶。

價值主張

「你的客戶得到什麼好處?」

記住,不是你做什麼,而是你的客戶得到什麼好處。

對編輯來說,潤飾和編輯是前者,讓客戶的論文在頂尖期刊發表是後者。

對業務來說,爭取資源、解決困難是前者,讓客戶生意變好、成本降低是後者。

雷諾菸草(R. J. Reynolds Tobacco Company,已經被英美菸草收購)曾經推出一款無煙香菸,最後損失了 4.5 億美元。

這個產品不抽煙的人喜歡,問題是他們的客戶(抽煙的人)覺得爛透了。

你的商業模式,符合客戶的需求嗎?

你做的事,是目標受眾要的嗎?

工作的生態系統

想像你面前有一棵樹。

樹下的土壤是人的基本需求,包含食物、住所、衣服、健康、安全、社群。

樹根,是你的專長樹幹代表產業樹枝公司樹葉工作

樹葉是最脆弱的,風吹過,葉子會掉下。季節變化,葉子也死了。就像每天上千個舊工作消失、上千個新工作出現。

樹枝好一點,但是當颱風來時,還是會斷掉。根據統計,美國標準普爾 500 指數(S&P 500,Standard & Poor’s 500)上的公司平均壽命是 21 年。

樹幹再強壯一些,但閃電、龍捲風也會把樹幹整個帶走。想想那些逐漸消失的產業,旅行社、報紙、計程車。

樹根是最強壯的,當樹根和樹枝都死了,樹根是重生的希望。

這就是專長,因為它滿足了人的基本需求。

你的專長跟人的基本需求有多相關?越相關越好,盡量專注在那上面。

(原文是 Profession,應該翻成職業,但我認為專長更精準)

比較《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談到求職、轉職、創業和人生規劃,一定要提到另一本很棒的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兩本都是工具書,差別在於,《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是用「設計產品」的角度切入,而《一個人的獲利模式》從分析「商業模式」著手。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主張:

  • 熱情是良好生命設計帶來的結果
  • 著重在「人生規劃」,除了工作,也談遊戲、愛、健康
  • 將眼光放在未來
  • 強調實驗修正

《一個人的獲利模式》主張:

  • 當自己人生的 CEO
  • 聚焦在「事業」。你也可以套用商業模式在其他身分上,譬如父親、母親,只要另外畫一張新的商業模式就行了。
  • 利用「生命歷程探索」(Lifeline Discovery),從過去經驗找出你的職涯方向
  • 強調大局觀系統相依性

這兩本書的相同之處,是都不會直接給你答案。

你需要付出努力,自己探索。而且這個探索是不會停止的,需要定期檢視、修正。

因為你的答案獨一無二、只有自己能給。

透過這本書,你會更了解自己的市場價值,並重新定義目標,進一步測試、修正。

附註:這本書的初版是 2012 年,在 2022 年推出新版,可惜目前沒有中文版。

新版不只將案例更新,也增加不少新內容,我將有感的部分融入這篇筆記。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