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先問為什麼》談《中途筆記》的為什麼|實踐和心路歷程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觀眾並不為你而來,而是為自己而來

如果你點進來是想看《先問為什麼》的摘要,很抱歉,這篇文章要講的不是這個。

這篇文章要分享的是我讀《先問為什麼》後,找到自己為什麼的過程,以及這個「為什麼」為什麼重要,以及如何實踐這個為什麼。

作者 Simon Sinek 是一位作家,黃金圈法則(The Golden Circle)的發明者。他的 TED Talk 演講影片,至今已經超過六千萬人觀看,是史上最受歡迎的 TED Talk 之一。

💡這本書我是用聽的。我將更多聽有聲書的心得和經驗分享於我如何聽書、聽了什麼書:用 Libby 和 Spotify 聽 17 本有聲書的經驗分享

🎬影片連結:

《先問為什麼》最重要的 3 件事

先說在這本書中我讀到最重要的三件事:

  • 黃金圈法則(The Golden Circle)
  • 找到自己的為什麼
  • 問為什麼,問怎麼做

黃金圈法則

  • 為什麼(WHY):你的目的、夢想、信念(賺錢、成名是帶來的結果)
  • 如何(HOW):你要「如何」完成這件事?通過哪些方式來達成目標?
  • 什麼(WHAT):你為了「為什麼」而做什麼?

觀眾才不在乎你「做什麼」,他們在乎你「為什麼」做

人作決策從來就不理性。作者以人的大腦結構說明,人的理性腦其實是後期才發展出來的,而真正的決策依據,則是較早演化出來的大腦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

並用蘋果、萊特兄弟、tivod、馬丁路德和 featme 等例子說明,為什麼這些品牌和人物能夠獲得大眾共鳴或失敗。

以錄影機 Featme 為例,它的宣傳著重於功能面,強調可以跳過廣告自動錄影,但卻沒有將為什麼和潛在客戶溝通。真正的為什麼,是擁有這部錄影機,你就能夠一覽無遺、掌握生活

「為什麼」是情感訴求、是觀眾真正想到達的地方

有相同概念的書還有《$3000 開始的自主人生》當中提到的情感訴求。其實我覺得《先問為什麼》的為什麼談的就是情感訴求,就是人類大腦的邊緣系統。

譬如上述錄影機的例子,就跟《$3000 開始的自主人生》中提到不應該只講功能、特色的道理如出一轍。

只是《先問為什麼》加入了科學根據,帶入腦科學跟實證。這種有科學考究的論述方式,讓這本書跟作者多了一份權威感。

我如何找到《中途筆記》的「為什麼」

《中途筆記》看似有很多主題,口吃、內向、海外工作、生產力工具、童年創傷、nocode low code、閱讀筆記、登山背包挑選,其實初衷都一樣,那就是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走到想去的地方。

也許你跟我一樣內向、口吃、肩頸痠痛、高敏感又小劇場一堆,話都說不清楚,功課又很爛。竟也能夠完成出國工作、在大眾面前侃侃而談的夢想。

譬如長期肩頸痠痛也可以背裝備上山;非本科系畢業,也能當講師、帶工作坊;一上台就緊張的連話都說不清楚,也能作 Podcast。

我把這些歷程記錄下來,身體力行,鼓勵你在每一個要放棄的時刻,再試一下;在每一個覺得自己糟透了的時刻,知道遊戲還沒有結束。

回想創作《中途筆記》以來,得到許多讀者和聽眾的鼓勵。本來以為背景都是很相似的人,後來發現不見得。

讀者看我口吃,不一定是因為自己也有口吃,而是看我如何變成我想成為的人,然後自己也能夠慢慢變成想成為的人;看澳洲生活不是真的想到澳洲,而是滿足對異國生活的好奇心;看軟體教學不是真的幫助他解決什麼工作問題了,而是有跟上時代、有學到東西,而減輕焦慮感

人內心對於進步和成長的渴望,讓我們不想看一個一直病懨懨的人,而更想談怎麼成長

最好的構想,是最真實的,是從個人經驗開始。
從解決少數人問題開始,最後能幫助廣大人群。
The best idea are the honest ones, Ones born out of personal experience.
Ones that originated to help a few and ended up helping many.

Simon Sinek

這是你和自己的競爭,但每個人都會伸出援手。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