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安靜被忽略?無背景沒經驗,如何在歐洲自學、轉職 UIUX 設計師,並晉升管理職?| Howard 專訪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當主管是什麼體驗?教會別人,你會變得更強!用導師和諮詢自我成長

如果要我排序最常被讀者問到的問題,那麼無背景、非本科系、沒經驗如何轉職,一定有前三名。

Howard 是電機系畢業的,嘗試過業務、顧問等工作後,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轉往芬蘭念設計學程。

精彩的還沒來,誰知道他念了三個月後,就驚覺這不是自己要的,於是著手自學、準備作品,並順利在愛沙尼亞和德國擔任 UIUX 設計師。

現在他更晉升管理職,在新創擔任設計經理。

他是怎麼一路走來?讓我們聽聽他的故事。

自我介紹

Hello 大家好,我是 Howard,在一個新創裡面當 Design Manager(設計經理)。我的背景比較特別,因為不是 Design(設計)的背景,一直以來都是學 Engineering(工程)跟 Software Development(軟體開發)。

一開始工作是 IT Consultant(顧問),比較像 Sales(業務)。後來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就跑到國外去,想說學一點別的。之後又變成是自學設計,開啟了我現在的設計師生涯。在歐洲生活一段時間,之後回到了臺灣,領導設計團隊。

你是個內向的人嗎?

我一直都覺得我是內向的人,但可能從來沒有人這樣說過我。我不喜歡社交,然後也不會主動的去跟任何人有任何的互動,主動開口不太會。

我可能是在聚會裡面輪到我講話的時候,或者是在開會時輪到我發言的時候,我還是會講話。但是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比較消耗精力、比較耗費內心能量的事情,我不太喜歡跟大家互動,但通常看起來還好。

為什麼一路從工程師、業務轉向設計師?

一開始整個學業背景都是工程相關,大學跟研究所都是。那時候只是覺得不想要,雖然我還不排斥寫 code(程式),但是我不想要,在接下來的十五到二十年裡,永遠待在電腦前面,接 task(任務),做事情,雖然現在看起來好像也是差不多。

那時候就想說有一個機會,要不要試試看,比較像是不太像是 engineering(工程)的工作。你算是帶著技術,但是出去外面露面,去當顧問、諮詢,去瞭解客戶的需求。我就覺得還蠻有趣的,因為會一直遇到不同的客戶。

當然這是一個比較不可逆的狀況。很少人可以做往外之後又回到技術領域,所以那時候是掙扎的,但我蠻喜歡的,想多跟人相處。

後來又接觸到了設計。設計是要一直跟人相處,而且可以產出一些好像很厲害的東西。所以那時候就想說那不然去試試看好了。現在是管理職,我的技能執掌一直都偏向管理,這跟我的職涯規劃蠻符合的。

在芬蘭的研究所沒念完?為什麼輟學?

大學跟研究所在臺灣是有念完的,所以我是有研究碩士的文憑。我是在國外的時候,去芬蘭Aalto University念一個學位,解釋起來比較複雜。這個科系呢就是包山包海,其實他教的東西非常有趣,然後做的 project(專案)也非常有趣。不過因為我那時候算是有工作經驗,跑去國外,所以可能會一直期許能有一些充滿抱負的機會。

有些東西你想要馬上實現,但它畢竟是一個 academy(學術)的 program(學術學程),有些事情進展得很慢。然後北歐又是愛的教育體系,那時候讓我感到非常不安,因為也沒有收入,一直感到很焦慮。然後就跟一些剛從大學畢業、來自不同國家的人一起,雖然很有趣,但就會感到很不安。

我當初來這邊,是為了馬上獲得不同的技能,並且希望在這個地方創業很盛行,或者參加一些有趣的競賽之類的。所以我讀了三個月之後,就覺得這可能不太適合我。然後在一個聖誕節的時候,我決定我不想繼續念下去了。

但是那可能是一個非常大的賭注,我沒有修完學分,但我還是有上課,學了一些我想學的東西。如果發現我無法找到工作,我就得回去完成學業,那可能會花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因為我所有的必修學分都沒修,而我的同學和朋友都繼續完成了他們的學業。

在臺灣的家人和朋友也以為我在國外讀書,但其實我做了不同的決定,所以那時候壓力實際上是很大的。

當時我的心態和技能都很好,但這個學成比較像是培養你成為一個畢業後,就可以擔任 CEO 的角色。你需要什麼都會,並且嘗試各種不同的事情。但我覺得那不太現實,沒有人會僱用一個外國人擔任 CEO。所以我決定自己嘗試,然後開始自學設計,最終成為了一個設計師。

輟學的勇氣哪來的?

這比較像是我的個性啦,就是我可能遇到任何一個契機或是一個緣分發生的時候,我比較不會去太多思考後果。我覺得很獨特的一個機會出現了,那都去試試看。

我可能很懶惰,不會主動去尋找這些機會。但是這些機會一旦出現,有些想法就會佔據我的思緒,直到決定去嘗試。

很多人會覺得我的執行力很強,但實際上對我來說,執行力可能還不夠強,因為有時候有些事情來了,我不想再多想了,就決定去做吧!

設計只念了三個月,怎麼找到工作的?

如果你要當 designer(設計師)的話,最大的敲門磚就是你必須有作品集。不論你的背景如何,如果參加面試,你可以試著說服潛在雇主,但是作品集是關鍵。如果沒有作品集,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機會。所以,當時我需要做的就是擁有一個作品集。

我花了半年的時間。那時我上了各種可能有幫助的課程,參加了我知道的所有設計比賽,以累積我的作品集。每天都是如此,參加比賽,然後準備下一個比賽。我選擇了少數有專案的課程,因為它們有實際成果,可以展示出來。

我持續參加這些課程,一直到有自信。我花了半年的時間,然後才有了一些專案可以展示。大概在暑假的時候開始投履歷。一開始我並沒有馬上投遞申請成為設計師,只是找打工。

心理障礙如何克服?

我從來都沒有學歷的想法,總是覺得一定可以試試看。我不會覺得我比任何一個人更優秀,也不會比任何人差。我一直都覺得,無論是申請學校還是申請任何一家公司,我們都應該是平等的。

我需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是那樣的人嗎?如果是的話,我會盡力去推銷自己。如果不是的話,我可以再加強,或者多了解一點,以後也能有更多的經驗。

隱性內向在職涯中的挑戰?

國外的人通常比較會積極地表達自己、非常主動。他們可能會很吵,打斷你的發言。華人文化通常更注重禮貌,我們不太會打斷別人。當別人講話時,我們通常會等他們講完,然後再表達自己的論點。我覺得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有時候你並不是不想表達意見,而是找不到機會

在歐洲,他們需要一個主持人來管理會議或進行進程,因為他們很少停下來。有時候,他們會認為你沒有意見,就不會把你的發言當作意見,或者他們可能會讓你感到被忽視。有時候就會被拋在一個角落,感到無助。對我來說,這其實很舒適,因為我可以不說話。

有時候,他們可能因為無法達成共識,而不得不找一個人來做決策,或者轉移焦點。這時,如果你沒有沒有提出建設性的評論,他們可能就不再對你感興趣,並認為你不想參與。他們可能會認為下次可以忽略你。

那你怎麼克服被忽略的危機?

我其實一直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一開始,一些主管也會告訴我這個問題,例如:Howard,你需要多說一點話。

即使到現在,我的 CEO 有時候也會對我說:Howard,你應該多發表一些看法。但我認為這實際上可能是我的優勢。我會主動提及這個問題。我會說:我不是不想講話,只是我真的不喜歡打斷別人,因為我認為這樣做是不禮貌的

我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主管了解:好的,Howard 並不是因為沒有意見,而是因為他有這個習慣。一位出色的主持人會平等地讓每個人發言,並問我:Howard,你對這個議題有什麼看法?有些人可能會一直不停地說,他們的談話可能有些冗長,但主持人會及時制止他們,讓其他人也有機會發言。

有時很多人只是一直說話,但實際上他們的發言沒什麼,只是習慣性地不斷說話,尤其是一些外國人,他們受過訓練,可以持續不斷地講話。有時我真的羨慕他們,因為他們有時候講得很有道理。

你可以抓住機會告訴大家你的想法,即使沒有一直說話,但一直在參與。透過這種方式,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如果他們發現你偶爾發言,而且都是有建設性的,而不只是在製造噪音,他們可能會開始重視你,並鼓勵你。所以,我使用的兩種方法是:與主管溝通、以及改變別人對我的看法。

我覺得不需要去變成那樣的人。但是透過我們的特色,讓本來是劣勢的東西變成是一個特點

德國、芬蘭、愛沙尼亞是內向社會嗎?

我覺得如果你找到機會住在芬蘭,這會是一個相當特殊的體驗。芬蘭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內向的社會之一,這種性格特點甚至在一些著名的漫畫或書籍中也有提到。例如,芬蘭人非常內向,他們甚至不會主動跟你打招呼或對你點頭示意,這是一種刻板印象,但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存在。

舉個例子,如果你住在一個公寓大樓,當你要出門時,如果有人聽到外面有人,他們可能會等到你進入電梯,然後再出門。我曾經在宿舍住過,我的室友也是如此,當我在廚房時,他幾乎不會出來。

另一個例子是等公車,他們不太會與陌生人建立互動。即使在大雨或大雪下,他們會站在公車站牌之外,而不是擁擠在一起避雨或避雪。即使天氣惡劣,他們通常不太願意接觸陌生人。

之前 COVID-19 大流行時,政府建議人們保持 1 公尺的社交距離時,這對芬蘭人來說太近了,所以他們覺得不舒服。所以在芬蘭,我感到非常舒適,因為沒有人會來打擾我。

在德國,人的性格特點可能會受到城市和地區的影響,因為德國非常大,每個地區和城市的人都有不同的特點。此外,你從事的產業也可能會影響性格表現。

例如,有些人認為某些職業,比如工程師,可能會表現得非常嚴謹和保守,不太愛說笑,這可能會讓你感覺他們內向。

柏林和漢堡的人可能更外向友善,外國人比較多。但是如果在南部地區,比如斯圖加特,人們可能更傳統和保守,作為一個外國人,如果你在 IT 行業工作,有時人們參加會議可能不太積極。但與芬蘭相比,情況會好很多。

這些都是一些刻板印象,但不能代表每個人,而且情況也在改變,特別是在首都,這些刻板印象可能在較小的鄉鎮中更明顯。

為什麼你做什麼都會成功?

我不一定會說這是成功,因為回頭來看,我其實有很多事情做得不太好。但是,就像我剛才說的,每一個機會來臨時,我都會抓住它,不會讓它溜走

我常常建議我的學生,或需要規劃自己的生活的人,你應該勇敢地去嘗試,而不是只停留在想法的階段。就像我曾在台灣工作時,我突然有了想要出國進修的念頭,當時已經是年底,只剩下一兩個月的時間。

但是如果你真的很想要實現某個目標,你會盡一切努力去實現它。做了之後就不會後悔,因為知道自己至少嘗試過,而不是後悔當初沒有嘗試。

至少你可以說,你嘗試過了,但是它不行。你至少有這個能力去說:「哦,我試過了,但不行」。我總是鼓勵大家,如果你有任何想法,就去嘗試,然後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

有時候,在挫折中也可以找到樂趣,因為這是一種不同的體驗。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挫折很難受,很沮喪,但我認為,當你回顧過去,不論是幾個月、幾年,甚至五年或十年之後,你都會以微笑來看待那些曾經的挫折。

所以,試試看吧,挫折總會發生,但至少等到你真的無法忍受的那一刻,再放棄,這是我抓住每個機會的方式。就像我回到台灣一樣,從接觸這家公司到最後打包離開歐洲,只花了一個月,這是很有趣的體驗。

當時我有一個選擇,是否要接受這個機會,我想了一個晚上,最後決定去嘗試,因為我認為這將會是一個很有趣的經歷。所以,試試看吧,如果不行,還可以回來嘛,對吧?

在歐洲待的那麼舒服,怎麼會回台灣?

的確,我也覺得歐洲算是習慣之後變成我的舒適圈,尤其是我比較偏向不喜歡跟人社交的時候。所以,我待的除了德國以外,待在北邊的話,我會過得很舒服。

不過我本來就想回臺灣,想做點事情。不僅僅是想要分享一些經驗給大家,讓大家多去嘗試。我後來當了設計師,我是從一個麻瓜到能靠自己去做到這些事情,然後我也覺得學到一些事情對工作很有幫助。

我想要把這些東西跟臺灣的設計師們分享,讓大家都有這個機會去做出很多改變。臺灣的人非常優秀,所以我本來就想要貢獻給臺灣,這也在我的規劃裡面。

再來就是我剛剛說的,我比較偏向 management(管理)這方面的人格特質,即使我內向,但比較擅長組織和規劃的事情。這個職位是 People Management(人員管理),也符合我的期待和規劃。而且,Package(薪資)方面,也 OK。

反正我還算年輕,要回來發展,我想隨時都可以再去申請工作,就好了。甚至是以臺灣為跳板,還有更多可以嘗試的地方,包括日本、韓國、甚至東南亞,現在也是非常有潛力。然後右邊的美國、美國、加拿大等等,也許有很多不同的機會。如果我一直待在歐洲的話,那就會永遠待在那裡了,所以想要再闖一闖。

喜歡全遠端工作嗎?

我在 2020 年經歷過一次全遠端,那時歐洲在封城,2021 年回臺灣的時候又經歷過全遠端。但現在的話,其實是半遠端,因為我們還是會偶爾回去辦公室開個會,。尤其是 manager(主管)會議的話,基本上我們都希望是面對面,這樣效率還是比較高,

但全遠端的話,我覺得對於一些 IC(個人貢獻者)來說,真的是一個增加效率的好方式,特別是當你的支援力夠高了,比如說工程師或設計師,這些只需要一台電腦就可以完成工作。為什麼要花時間在通勤、閒聊,或者有時候和抽煙的同事聊上半小時之類的?

現在很流行 MBTI 嗎?有些人是需要社交來獲得能量的,那麼這種人可能不一定適合全遠端,他們可能需要 Hybrid(混合式辦公),有時候去辦公室與人互動。

我自己不喜歡全遠端,因為一覺醒來,住的地方就是辦公室,我反而工時變得很長。我的工作電腦和我的個人電腦是同一個,工作訊息總是會跳出來,你可以把它關掉,但是它仍然像一個陰影存在。我喜歡有那種上班、下班的儀式感。

全遠端的話,你真的要住在很舒適的地方,一個你完全自主的堡壘,這樣可以撐得比較久一點。像我之前還在歐洲的時候,住的地方很好,面向大海,夕陽海景套房,非常舒適,而且有一個完善的廚房。北邊的氣候也不會太熱。所以我每天就下廚,這些短暫的時間是我釋放壓力的時刻,讓我能完全分開工作和生活。

但如果在一個環境不那麼好,或者不是那麼能夠解壓的地方,以臺灣為例,我就無法一直下廚,因為太熱了,那麼我就少了大約一到兩個小時可以用來釋放壓力的時間。

這段時間我能做什麼呢?我只能坐在書桌前,例如點外賣或者出去買食物。但如果外面又太熱,反而會讓我的壓力一直增加。所以在一個不舒適的環境下,對我來說,全遠端工作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目前為止最喜歡哪種職能?

不同職能帶來的成就感完全不一樣耶。最喜歡跟最適合的職能的可能是現在吧,因為我現在其實可以參與更多各種各樣的工作,有很多挑戰,責任也更大,我所能做的事情所帶來的影響力也更大。

但是每一種工作都會帶來成功的感覺、各種成就感,因為無論你是工程師,如果做得好的話,你就會有很多成就感。設計師也是一樣,這個東西是我設計的,這種成就感也很大。

管理者,特別是高級管理者,那種成就感可能比較隱藏。因為這是整個團隊一起達成的成就,我們的產品成功上市了,我們的管理和運作都很順利,經濟穩健,所有事情都按計劃進行,這種感覺。

所以說,如果你講的是最大的那種成就感,管理職位可能比工程師或設計師小一些。因為管理職位的真正大成就通常不那麼明顯,除非你是一家公司的領導者,像是馬斯克,發布了一個突破性的新產品,或者你是蘋果,發布了一個革命性的新產品,那麼才會有那種非常大的成就感。

除此之外,管理職位的成就感可能相對較低。所以我會說,我比較適合現在的職位,但成就感的話,每個階段都是不能比較的,因為它們完全不同。

未來五年的規劃?

我不知道什麼機會會來,但會希望去日本生活、工作一段時間。也想去韓國生活看看、歐洲其實隨時都想回去,真的蠻舒適的。

我不知道五年後會在哪裡,但是可能還會在這個產業裡,除非我突然公司的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公開募股)給了很多錢花不完的話,我可能才會轉換行業。

給內向者的建議?

即便身為內向者,當你應該展現專業價值的時候,你仍然需要展現出你的專業價值。在會議中,這個東西是你負責的,或者這件事情是對的或錯的,你還是得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去發表一些你應該展現的專業價值,因為那是你的專業技能。

你可以嘗試展示自己的特點,把你的個性變成你的特點。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你不需要去做違反自然法則的事情,因為你本來就是那樣,但很多人會把內向當作藉口,他們會說因為這樣,所以我不能做那些事情。但有些事情是你的專業所需做的。

比如說面試,你必須使用面試的方式。你可以展示你的特點,但你仍然需要保持專業。先去做,再說。我們可以再看看怎麼樣能夠做得更好。我覺得人生很短,不要浪費時間在後悔上,都去嘗試。所以專業和內向是兩回事,然後再來是嘗試機會和內向也是兩回事。

提供職涯諮詢?

我現在有在一些平台上當 Design Mentor(設計導師),還有 Career 的 Mentor(職涯導師)。這邊的事情一開始也是我強迫自己去試試看。這個 mentor 的工作方式是每周定時跟你的學生進行很多的一對一會議。

我一開始不太想做這個,但我了解到教別人是學習的最快方式之一,當我自己的技能還不夠紮實時,我決定嘗試這個方法來增強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能賺點額外的收入。

現在已經過了好幾年,這個工作已經變成我的專業技能,真的非常有效。舉例來說,我以前的 UI 設計可能非常糟糕,但通過教學,我現在變成了一位專業的 UI 設計師,了解 UI 的精髓。

此外,我也學到了很多關於職業生涯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同的挑戰,我能提供多角度的建議,幫助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道路,所以我一直都在做這方面的工作。

不論是關於設計師的職業生涯,還是涉及到相關的產品經理、專案經理或新興的 IT 領域職業,如Scrum Master(敏捷專家)等,都可以向我尋求建議,因為我在這些領域都有經驗,也曾教過學生。歡迎向我尋求幫助。

怎麼跟你聯絡?

請用LinkedIn和 Howard 聯絡。

後記

聽著 Howard 一路從理工科系畢業、初入職場感到不滿足,之後勇於改變、嘗試的歷程,彷彿像是經歷一場冒險。

這使我想起曾參加過一場即興劇工作坊。一開始大家害怕出錯,不是準備過度、就是乾脆放棄。直到發現,即便看來渾身是梗,處處都有笑點即興劇演員,也不是渾然天成的,而是由一小步一小步的嬰兒步伐堆疊而成。

即使是大明星都會不小心被拍到皮鬆臉歪,露出大肚子,平凡如你我也不會每一幕都精采完美。

唯有接受自己的失敗與無聊,才能夠繼續演出下一齣劇,並期待另一個不知哪時會出現的好橋段。只有不斷嘗試,才能越來越出色。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