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追求和諧與過度配合嗎?也許是「內在小孩」在刷存在感《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力挺自己的願望,別人才曉得該如何對待你

你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嗎?

經常感到不安嗎?或總是想要討好他人?

可能你的內在陰鬱小孩正在影響著你。

作者Stefanie Stahl是一位來自德國的心理學家,有感於許多個案都受童年經驗所苦,發展出一套結合精神醫學及心理學的方法,引導個案面對自己的內在「陰鬱小孩」,擺脫那些一再將我們引入死巷與不幸的舊思考模式。並喚醒「陽光小孩」,以新的角度重新看待發生在身上的事,能發展更好的人際關係,創造幸福關係與充實人生。

這篇文章想要跟你分享我的自我觀察與實踐。

💡內在小孩:源自於我們童年時從父母或其他照顧者所受影響之總和,包含正面或負面。幼年時我們所感受到的被接納、喜愛,受委屈或傷害,都會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深深影響成年後的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左右我們的自我認知、行為情緒反應與人際發展。

那些於童年所獲得的正面感受,造就「陽光小孩」,代表幸福及喜樂;他是我們熱愛生命、樂觀且堅強的核心本質;而負面感受則造就「陰鬱小孩」,我們的負面自我認知,連同由此所產生的沉重情感全都積累在他身上,將引發控制、攻擊、逃避、壓抑、追求完美等自我保護的方式出現。(摘自《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

大翰是我的前同事,經驗老道、能力超強,有他出場,沒有什麼技術問題難得倒他。而且,跟其他曾合作過的許多技術大神一樣-他非常有個性。

太小的案子直接忽略、棘手的會議視而不見、太簡單(對他來說)的問題丟個文件,認為客戶自己看看就會懂。

white and black panda paper
Photo by Tara Winstead on Pexels.com

追求和諧與過度配合

我不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情況了。從前由於職責的劃分,客戶有問題第一個跑到我身上,處理得太慢、處理得不夠好,被追殺的也總是我,因此發現自己很難兩手一攤,說:這是另一位同事的問題。

久而久之,我變得習慣靠自己。以往,我很容易扮演小叮噹的角色,既然是技術出身,碰到問題總是想辦法解決。曾經自己讀文件、測試,最後實作給客戶看。也就是說,為了讓事情順利進行下去,我會「自動補位」,去做別人的工作。

時間久了,日子也還過得去,往好處想,我的技術能力也慢慢提升,其實沒什麼不好。

但自從轉換到新的職位,我發現完全不能用同個方法來做事。因為我要同時負責的案子,從少少一隻手數得出來,成長到數十個;要面對的問題,從本來專注在解決方案,往前延伸到商務策略制定、夥伴合作與競爭、甚至跨國分潤協商。

如果要繼續什麼都自己來,我大概不用下班了。

但大翰還是大翰,凡事有自己的步調。丟訊息愛回不回、發會議給我無聲卡、不 que 他就永遠不出聲。

pexels-photo-209728.jpeg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

認清現實:如果要讓團隊順利運作,遊戲規則需要被重新溝通

我採取的第一個行動是蒐集情報,私下問問其他同事,是否也有一樣的困擾、大家都是怎麼應對的?結果不出我所料,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感受。

我也試著找機會以一個「人」,而不是「同事」的角度了解大翰。跟大翰閒聊,運用會議開始前的空檔,聊聊彼此的生活,發現他的家人最近生病了,剛好我也有一樣的困擾,雖然這種閒聊無法實質解決任何問題,但無形中拉近了彼此距離。

接著,我決定自己「坐上駕駛座」,不再基於尊重,事事問他的意見後才行動,而是直接告訴他我希望如何做,請他配合。當然,也做好備案,與其他同事和合作夥伴打好關係,隨時上場救援。

最後,我跟主管的 1:1 中說明這樣的情況,由主管判斷,是否去跟對方的主管溝通。

後來我發現,情況不太一樣,大翰變得積極了。

首先是訊息開始會看會回、發會議從無聲卡變成會同意,還會回信問有會議衝突,我想怎麼安排?

如果你問我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原因很多,可能是被老闆提醒了,還是意識到團隊沒有自己也能順利運作,不管如何,我抓住機會,向大家稱讚他哪裡做得好。

multiracial businesswomen with laptop talking about work
Photo by Alexander Suhorucov on Pexels.com

用坦承取代討好

我看到自己勇敢說出需求,而不是像從前一樣,小劇場一堆、自己補位,然後再身心俱疲的背後抱怨。

過去的我,很想要討好同事,深怕自己少做了什麼,久而久之,卻忽略了自己的需求、身上背負著客戶期待的需求。如果我總是為同事著想,那誰來為客戶著想?

減少「腦補」對方肯定比自己優秀、自己無可奈何的只能概括承受的受害者心態,主動溝通。既然我們很難對話,那就請老闆轉達,說出我們團隊的需求;既然你不積極回應,那我就主動說出我要什麼,請你配合。

說出什麼是我們想要的、什麼是不想要的,並不代表就會因而變得自私。相反地,如果能坦誠面對自己,力挺自己的願望,別人才曉得該如何對待我們,才會有公平的來往。

職場上大家都有各自的便利貼要完成,國際化的工作環境更不理解什麼叫做「曖曖內含光」,不說出口,對方不會知道你要什麼。

說得更尖銳一點,這或許還是對他人的「情緒勒索」呢。如果能為自己的需求負起表達的責任,同事就不必擔心如何才能正確對待我們,也不會感到良心不安。

yellow paper lot
Photo by Linda Eller-Shein on Pexels.com

解決問題前,從探索「內在小孩」開始

如果你也看到自己在工作上有情緒困擾,譬如像我一樣容易不安、小劇場一堆,那麼很可能是「內在小孩」正在呼喚你的注意。

內在小孩是童年經驗的總和,內化成為潛意識,在長大成人後默默的影響我們的知覺、感受、思考和行為。我們對於事物的反應,很可能是內在小孩在「刷存在感」。

閱讀《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幫助你察覺內在小孩的渴望與傷痛,為它找一個家,拋棄那些總是陷入死路的舊模式,找到新模式,讓自己和他人更知道如何與你相處,化解衝突,為自己營造更自在的環境。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