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支指數型基金發明者如何定義「成功」和「幸福人生」?《夠了》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金融巨頭給你的理財忠告

前年加入了一個新的工作團隊,在第一次 one on one 的時候,主管問我:「告訴我你需要什麼、想往哪個方向去,讓我想想可以怎麼幫你」。當時的我覺得好震驚,心想:反過來了吧!我的工作不正是幫老闆解決問題、幫助他達到想達成的目標嗎?

後來他也送了每位團隊成員《夠了》這本書。在看完書後我才知道,主管執行的是"僕人式領導",正好與本書的作者 John Bogle 的理念相符。在普遍講究位階的職場文化中,顯得獨樹一幟。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 John Bogle 是先鋒基金的創始人。世界上的第一支指數型基金,就是由他發明的。先鋒基金旗下有幾支非常知名的指數型基金,例如 VT、VTI。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金融小白,沒問題!請想像這幾支基金好比國外的 0050、0056,將美國、或者全球市場的台積電、聯發科之類在市場上表現非常優秀的幾支股票挑選出來投資,而成為的基金。而 John Bogle 正是發明這種投資產品的人。


John Bogle 的年輕時代是很典型的金融業菁英縮影,念了好學校、畢業進入華爾街工作、才三十五歲就已經成為一家投資公司的負責人,可以說是標準人生勝利組。然而在一次股市崩盤中,因為投資失利而和合夥人意見不合,接著被董事會開除,捲舖蓋走人。


經歷這段危機後,Bogle 開始更深入地去思考他之前的財富管理公司與其管理的多檔共同基金之間的關係,並質疑為何需要一間財富管理公司經手這些管理事務、並向投資者收取管理費用?

再加上他在學生時期所做的研究,主張「主動式基金無法帶來高於市場平均水準的成績」,於是世界上第一檔指數型基金誕生了。


先知總是寂寞的,這支基金在當時被嘲笑了好多年,最後終於被市場證明、為投資者接受,成為大受歡迎的產品,也就是現在在市場上擁有數百萬投資者,鼎鼎大名的 Vanguard 500 Index Fund。


指數型基金的特色就是"簡單",因為只是依照標準普爾五百指數(S&P 500)的市場權重挑選出一籃股票,不需要由基金經理人、財富管理公司挑選及管理,因此可以大幅減少管理費。除此之外,也不需要由股票經紀人銷售,因此沒有支付銷售佣金的成本。這些創舉都與 John Bogle 的中心思想:「為投資人服務」,相符。

silver and white analog watch
Photo by Elia Pellegrini on Unsplash

商業太多、專業太少

社會上大部分的專業人士都在為社會創造價值,舉凡工程師、服務提供者、土木技師,但卻不是財富管理公司創造出來的。


的確,因為有金融服務,讓世界上許多偉大的商業想法得以實現、讓許多有想法的人完成夢想。更具體地來說,讓資金有效分配、讓買方和賣方有效率的交易。但金融業是唯一不可能讓消費者買到"物有所值"商品的產業,因為在分配、交易的過程中,金融業為完成這些服務索取費用。


哈佛商學院教授 Raksen Khurana 認為專業人士的操守是: 「 我為社會創造價值、並且不會榨取社會的價值。」作者明白地說出:財務管理業從企業創造的利潤中榨取價值,並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喪失了專業。

費用太多、價值太少

多年來,金融產業之所以可以創造這麼吸引人的高報酬、甚至高於醫療業、科技業等高產值產業的獲利,都和其和市場索取的價值有關。追根究柢,就是投資人在進行各種交易時所支付的費用

因為資產管理公司的利益和投資人的利益是相衝突的,如果投資人經常交易,資產管理公司才能夠獲得費用、創造利潤。而 Bogle 在做的事情是將市場創造的價值還給市場

用一個簡單的加法來舉例:整個投資市場創造出來的價值是$100,如果金融公司索取了$50 的費用,那麼投資人就只能共享剩下的$50。因為市場報酬是固定的。

算計太多、生產太少

做了這麼多金錢的計算後,作者引用愛因斯坦說的一句話:「並不是每一件重要的事都算得出來,也不是每件算得出來的事都重要」。Bogle 認為,經營者要重視數字,但千萬別用數字來管理公司,真正讓企業穩如泰山的,往往是無法量化的指標。


作者進一步指出,金融產業已經算計太多、生產太少。並舉 Avis 租車公司換過十八個老闆為例,表示銀行家們每次通過併購公司,賺取大量的費用。除此之外,律師以及高階經理人也取得許多利潤和紅利,但其實這些金融業者們從每次交易賺到的錢,遠比比真正的股東們多太多了。

Photo by Ryland Dean on Unsplash

那些用來衡量人生是否成功的東西,都到哪兒去了?

如果不是每件重要的事都算得出來、金錢也不能代表價值,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衡量人生是否成功?John 用書中後三分之一談論他對幸福人生的理解。


心理學家們相當精確地提出三個要素,來定義人類的幸福:自主權(做想做的事情、掌握自己的人生)、與人交流(關心家人、結交朋友)、發揮所長

我們追的是真兔子嗎?

我相當喜歡書中一個小故事。一隻專門參加比賽,追逐機器兔子的獵犬有一天因為不再參加比賽,而面臨安樂死。一位好心人救了這隻狗狗,並且想要理解牠的想法,便問:你為什麼不比賽了?

獵犬:我辭職了。

主人:為何辭職?

獵犬:我不幹了。

主人:為何不想幹了?

獵犬:因為跑了這麼多年以後,發現原來我追逐的從來不是真的兔子,我覺得很生氣,所以不幹了


如果狗狗會渴望追逐真兔子,讓我也不禁反思,我的真兔子是什麼?我們在追求的是大家所定義的成功,還是自己定義的成功?我們是忙著擁有金錢、權力、名聲,還是衡量自已為社會做出多少貢獻?

Photo by Степан Галагаев on Unsplash

後記

最讓我敬佩的是作者身為金融業的一份子,理應是所謂的既得利益者,卻對金融業的獲利方式大力抨擊,並提出改善方案、付出一生的精力在實踐。他夠脫離自身立場,用整個社會的角度來思考一件事情,並為之付出行動,已經不只是金融巨頭這樣的高度,而是對整個社會做出影響。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最後把書中這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送給你。古希臘哲學家 Protagoras 說:人是萬物的尺度(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時至今日,由於社會的價值觀改變,John Bogle 巧妙的做了替換:物是人類的尺度(Things are the measure of  the man)

但真的是這樣嗎?曾幾何時,我們用所擁有的金錢、社會地位、名聲、掌控的權力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而不是這個人為社會貢獻了什麼?


我們該用一個人所擁有的東西來衡量他?還是應該用他是什麼樣的人來衡量他?你怎麼看呢?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