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性創傷症候群」過來人:這個故事有美好結局《我的骨頭知曉一切》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一本自我剖析、自我啟發與自我療癒的回憶錄

感謝 Sarah 推薦,讓我讀到一個勇敢又犀利的人生故事。

一位年輕的女孩,事業有成、住在紐約的好公寓裡,擁有迷人的伴侶與小貓。然而,在一切典型「人生勝利組」的光芒壟罩下,只有她能看見角落的黑影,明白自己有些不對勁。

她是個工作狂,這也許在紐約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她既焦慮又憂鬱,不容易信任人。經歷過數段失敗的戀情,還經常過度分享自己的負面情緒,直到周圍的人精疲力盡。

女孩受過高等教育而且行動力驚人,當然懂得照顧自己。在諮商多年後,心理師才告訴她,原來她患有:複雜性創傷症候群(Complex PTSD)。

silhouette photo of woman sitting near trees during golden hour
Photo by Vlad Bagacian on Pexels.com

痊癒總是得從診斷開始,這天女孩終於鼓起勇氣,選擇不再以工作和酒精麻痺自己,拚了命想了解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

這是《我的骨頭知曉一切》作者Stephanie Foo的親身經歷,你準備好和她一起踏上這段佈滿荊棘的旅程了嗎?

擁有情緒困擾或患有精神疾病的你,也許已經讀過幾本由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撰寫的書了。但你知道其他過來人病友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嗎?他們也許經歷過你正經歷的的各種懷疑和困頓。

想知道他們是怎麼走過來的?這次換個視角,讀讀由病友寫的書吧!從第一人稱視角切入,更能身歷其境,你會對自己有深刻的理解,也因此更能包容自己,並更珍惜得來不易的快樂與平靜。

作者 Stephanie Foo 是馬來西亞裔的美國作家、廣播製作人和講師。在得知罹患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後,開始尋找各種方法療癒自己,並將過程紀錄在這本《我的骨頭知曉一切》。她相信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是一種自我痊癒,也是給予他人力量的方式。

這本書在說什麼?

說 Foo 有個不愉快的童年,顯然太過輕描淡寫。她的童年在被有情緒困擾的父母毆打威脅虐待中度過,以拋棄作結。

Foo 在充滿菁英移民的矽谷長大。父親是當年全村的驕傲,在馬來西亞村子裡第一個考上大學,與美麗的母親結婚,風光赴美,並在科技業就職。

可惜婚後的柴米油鹽澆碎了童話,父母爭吵不斷,小小年紀的 Foo 被迫長大,偶爾要說些善意的謊言,減少雙方摩擦,甚至淪為出氣筒,經常被毒打。她回憶自己經常需要向母親認錯,以換取暫時不挨揍。甚至跪著懇求聽到她哭聲而上門關心的鄰居,不要向社會局檢舉媽媽。

父母離婚後,Foo 不願意跟著母親離家,母親於是憤而離開,從此再也沒回頭。父親視離婚為莫大恥辱,開始帶著 Foo 飆車,甚至威脅要一起去死。

有一天父親交了新的女友,離開家,丟下她一人,時常挨餓。她獨自上學、放學、煮飯、採買,在學校成為問題學生。後來,她找到自己在文字方面的天分,投身於校園廣播,並努力長大,成為一位優秀的記者和製作人。

Foo 一直有諮商的習慣,儘管工作步調緊湊、上司給的壓力從沒少過,她努力照顧自己並同時維持體面的工作。直到有一天,合作多年的心理師才告訴她,原來她患有:複雜性創傷症候群(Complex PTSD)。她決定辭職,好好面對自己的問題。

而這本書,記錄了她在自我療癒路上所嘗試的各種方法以及心路歷程。過程中,她曾嘗試眼動減敏法(EMDR)、正念冥想、瑜珈、接地練習、迷幻蘑菇、呼吸、數顏色、保持好奇心、和內在小孩對話建立界線等方法。

這篇筆記,想跟你分享幾件我在讀這本書之前不知道的事情。

mother and daughter holding hands
Photo by Karolina Grabowska on Pexels.com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並不知道...

以為「一輩子都不會好了」的故事,可以有完美結局

說來很不好意思,我邊看書邊掉淚不是新聞,但《我的骨頭知曉一切》讓我才翻開書就落下眼淚。Foo 在書的最開頭寫下:這個故事有個完美結局。

「我到底會不會好」?正是每一位正在療癒路上的讀者最急切的聲音,Foo 當然知道,於是直接破題,讓人迫不及待卻又安心地的進入她的故事。

你不一定要和「加害人」和解,才能痊癒

回顧童年,Foo 看見自己在被母親暴打時,會哭喊著媽媽我愛你。當人在生存模式時,感受是種特權。Foo 在長大後才意識到,原來她需要聲嘶力竭的證明自己愛對方,但不是應該反過來嗎?

也許我的父母從來就不愛我,但這不是我的錯」,那一刻,Foo 終於能釐清自己不需要執著於修復關係

讀完這本書後,我也在《迷誠品》的 Podcast 聽到黃惠萱心理師的分析。很喜歡這一集Podcast,跟你分享大意如下。

雙向溝通就像舍利子一樣難得,許多情況是無法實現的。像是 Foo 最後沒有跟媽媽碰面,沒有和解。之後意外得知原來自己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時,才知道父親早已另組家庭。

在重逢後,她終於意識到,其實父母親不愛她、沒有能力愛他,甚至身心情況可能比她還要糟

這時 Foo 終於解脫了,因為她不用再擔心爸爸了,她選擇疏離。疏離不會讓人快樂,但至少能讓她把生活過好

理解感受是不一樣的。這些事實讓心理師告訴她沒有用,必須要自己體會。

書的最後,Foo 舉辦了一場非常感人的婚禮,邀請了所有她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但其中不包括她的父母。她看見過去的自己是多麼嚴厲且不公正的自我批判,也終於治癒了自己。

接受許多愛,也付出許多愛,並在這個世界上散播著美好。

crop group stacking hands together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華人文化中的忍耐、受苦,與禁忌

《我的骨頭知曉一切》從移民第二代的視角,幫助我看見自己身上有的那些東西,那些關於文化價值觀等說不清、摸不著,但卻不知不覺內化的信念

Foo 雖然在美國土生土長,仍深受原生家庭影響。在成年後的尋根之旅中,她看見祖先在西方殖民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所受的苦難。有的雖然勉強漂流至美國,成為倖存者,隨之而來的是移民要在西方社會立足的各種挑戰,與必須承受的委屈與無奈。

為了適應這些苦難,於是各種我們耳熟能詳的文化出現了。包括忍耐是美德,因為忍字心上一把刀,你要帶著插著一把刀的心過生活,用堅忍不拔的精神面對一切;天塌下來,把它當被子蓋有人誤會你,不要把它放在心上。

Foo 精準地指出,華人文化裡,受苦是力量的核心。記得我也曾聽過亞裔同事說過類似的話:Asians Value suffer,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每件事情,就算你沒有錯,都得容忍一點。就算你是對的,有些事還是不能說出來。

此外,華人文化也相信,當你清楚描述事情、把它講出來的時候,就變成現實了。所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當談論死亡,就好像讓死亡成真一樣。因此許多事情被視為禁忌、不願意講破,就像許多移民,很少跟孩子提及來美國前發生的事。

然而,西方的做法是:我們一定要痊癒,一定要掌控,但這其實是因為擁有健康的特權。對這世界上大部分的人而言,創傷和受苦是家常便飯,因為人都會受苦、人都會生病。

如果因為創傷而產生健康問題,反而會被認為大驚小怪。當痛苦累積到一定程度變成病痛時,會被指責為過太爽、或能力不足。這也許也是為什麼 Foo 的家人對於創傷的過往隻字未提,儘管她試圖抽絲剝繭,仍然有大片未填補的空白。

men sits of sofa
Photo by Afta Putta Gunawan on Pexels.com

另類治療方式:利用逐字稿覆盤

暢銷書《刻意練習》中提到,在領域成為頂尖專家的關鍵之一是覆盤,檢討需要改進的地方。《我的骨頭知曉一切》中也可見到類似概念。

每次治療結束後,Foo 會將和醫生談話的音檔轉成文字稿,並回頭檢視。她發現醫師使用了一些談話技巧,幫助她打破負向思考迴圈,創造新模式。

她觀察到每次被醫師打斷,要她解釋為何說那些話時,不外乎是她說了貶低自己的話、突然改變主題,或者是偏離主題。

如果醫師在當時直接點出問題,一定會讓人充滿防衛或困惑,但在文件上編輯這段內容,讓她能夠以舒適的距離看待這段對話,就像她拿手的編輯工作一樣。

她開始觀察到自己常常無法好好聽人說話。像是用負面的結論打斷對方、所使用的詞彙不夠開放,或者講話的語調讓對話無法持續,文件的形式讓她比較容易接受自己所犯的錯

文件編輯就好像錄影自己打球一樣,可以看看哪些地方犯了錯誤、如何調整,讓她能夠快速進步。

person using silver apple magic keyboard beside of white ceramic mug with coffee beans
Photo by Lukas on Pexels.com

為什麼許多疾病跟創傷有關

我曾在《深井效應》和《腸道.大腦.腸道菌》讀過創傷造成疾病的論述,卻沒有深究原因。《深井效應》提到:童年時期發生的創傷,會影響到成年時期的身心健康。為此,《腸道.大腦.腸道菌》的說明是:童年的負面經驗會改變大腦迴路的發育,干擾腸道菌相的正常設定

Foo 罹患子宮內膜異位後與醫師的對談,為我提供另一種解答。許多女性疾病,例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或是自律神經失調,都與壓力和心理創傷有關。人體的免疫系統,能夠幫助我們防止未來的疾病

長大後的我們,儘管生活並沒有大問題,但過往創傷會將身體拉回創傷時的狀況。於是身體只好不斷耗費能量去抵抗記憶裡的創傷,就沒有多餘的力氣免疫,所以容易造成很多疾病,但妳不一定會發現。

創傷後壓力的先驅曾遭受指控

Foo 在書中也數次提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必讀之作《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這本書的作者Bessel van der Kolk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先驅,也是一名精神科醫師。令我訝異的是,他在 2018 年曾深陷虐待女性員工的指控,並被自己成立的機構革職。

這個指控並未得到本人證實,實情是什麼我們無從得知。提醒我們應該以開放和批判性的態度來接受信息,並且不要將任何人完全神化或貶低。

你可以怎麼做?

認識自己是誰、從哪裡來

看看上方「華人文化中的忍耐、受苦,與禁忌」中,是不是有部分符合對你的形容?其實擁有這些傳統美德並沒有不好,有時正是文化帶給我們歸屬感

所謂發現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認識自己是誰、這些價值觀或信念從何而來後,就能更有意識的做出選擇調整,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對痊癒有正確的認知:痊癒不代表心中不再起波瀾

最健康的心臟是有適應能力的,痊癒不代表對一切毫無感覺。痊癒代表在合理的時間點,有合理的情緒,而且有辦法回到原本的狀態。

這使我想起《一個人的療癒-真正的放下,是你不介意再度提起》,它的書名便開門見山的指出這點。人們之所以不想談論一件事情,很可能是因為想起那件事的感受讓人難以承受。而當你能夠在產生情緒後,仍能回到原本的狀態,就不再介意提及傷心事。

試著進入一段關係,並好好經營它

在認識丈夫前,Foo 對節日一直是不屑的。她曾描述自己「看到耶誕假期過節的人,會覺得這真是一群蠢豬」,令我讀了忍不住哈哈大笑。

書中描述:關係就好像運動,是一種肌肉記憶,你不可能光靠紙上談兵就學會如何打網球。這需要雙向互動。學習如何傾聽、如何說出需要

創傷對一個人在本質上所造成的影響,就是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Foo 曾和醫師提及對姑媽的傷心與憤怒,是因為她終於發現並能說出自己這輩子最想要的,就是一個,並無條件的被愛。但姑媽卻告訴他:不,你永遠不能相信任何人。她因為需求被全盤否定而被激怒。

醫師回應她,對你最有幫助的是與另一個人重新連結。自我調整是一種非常好的行為,但這只能讓你生存。因為至少你可以躲在角落,把自己調整好,但他更希望 Foo 能有能力向對方表明你的需求。

如果姑媽無法用你想要的方式回應你,你可以對他生氣失望,並且接受這個狀態。因為你知道他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反應,同時你也原諒自己對他有那種反應,並且意識到:我希望從他那裡得到不只這些

更進一步分析,複雜性創傷症候群的本質,是由於和那些應該要給予關愛、值得信賴,卻做出傷害行為的人關係不佳所導致的。所以對有複雜性創傷症候群的人來說,和任何人建立關係都會變得更難,因為他們會直覺的認為人都是不可信的。

要從關係中的創傷復原,唯一的辦法就是練習和他人跳著關係之舞。光靠閱讀心理勵志書或獨自冥想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走出去,練習維持與人的關係,鞏固我們原本破碎的信念,好讓我們能夠相信這世界可以是安全的

close up photo of two person s holding hands
Photo by Git Stephen Gitau on Pexels.com

成為自己的父母

Foo 從此以後沒有再與母親見面,即使結婚了,父母也沒有到場。因為她已經明白將父母從生命中移除可以保護自己,卻也明白,切割並不是一種痊癒,這麼做並不能讓自己復原。

如果無法從父母取得幫助怎麼辦?就必須找到人取代,或者自我親職(Self-parenting),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

類似的概念,也在《活出你的原廠設定》見到。作者蘇予昕分析,不管我們的父母有多棒,都一定有不足的部分,所以長大之後當你對某件事情感到非常憤怒、悲傷,通常都與內在小孩未滿足的部分被喚起有關,並鼓勵我們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

我將具體作法分享在醒醒吧!麻瓜,佛地魔本來就住在你心裡《活出你的原廠設定》,希望有幫助。

找出創傷帶給你的禮物

世事總有好不好,找出壞事背後隱藏的好事。Foo 自我剖析,因為這些創傷經歷,讓她在COVID-19肆虐的那三年,能夠保持冷靜,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並且有餘裕關心她所愛的人。她沉穩、犀利批判的性格,也幫助她在年輕時就在廣播界嶄露頭角。

而這些,都正好是童年負面經驗讓她習得的求生之道。

這個概念讓我想起《活出你的原廠設定》,作者大方剖析自己小時候容易嫉妒的個性,表面上看起來完全是個缺點,但如果靠的更仔細一點觀察,會發現嫉妒是因為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以及帶點不服輸的韌性。

因此不需要責怪這些缺點,而是成為能夠自由運用他們的主人,在適當的時刻,讓他們現身,發揮功能。

後記

這不是第一本我讀過關於心理學的書了,卻是少數由患者本人所撰寫的書。過往所接觸的作品多是由治療者撰寫,像是諮商師心理師醫師,他們能夠從專業的角度切入,並且擁有廣泛的案例,做深入分析和整理,給出精彩的見解。

最近,我開始閱讀患者本人的作品,譬如《活著的理由》是由患有憂鬱症的作家所寫,而這本《我的骨頭知曉一切》則是關於複雜性創傷症候群

我非常佩服作者們為自己所做的各種努力,也相信自我揭露能夠幫助療癒,並間接從這些作者的分享學到許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而這也是我所相信的事,身為一位口吃者,我在《中途筆記》分享所有能找到口吃相關書籍的閱讀筆記、電子報定期分享世界口吃大小事,並且在 Podcast 中學著不特別剪輯口吃的部分。

感謝他們願意如此開誠布公的和全世界分享自己也許最脆弱、最不想讓人看見的一面,只為了幫助更多也在受苦的人。就像 Foo 的結語:雖然我渾然不覺,但我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散播著美好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