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與內在小孩對話,成功克服搭機恐懼。臨床心理師教你改寫人生劇本《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關於認知行為治療、基模療法

談心理學的書已經很多了,但要找到一本兼具實用性與閱讀樂趣的不容易。《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是一本提出解決方案、工具,並以大量案例佐證,同時讓大眾容易入口,又不淪於雞湯的心理書。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本自救工具書,這本不會讓你失望。


作者之一 Jeffrey E. Young 是一位臨床心理師,希望能為「長期性的重複行為模式」提供完整的解決方式。回想起自己「剛出道」的時候懷著滿腔熱情,想要幫助個案。

隨著經驗越來越豐富,體認到過去使用「個人主義療法」與「認知行為療法」的不足,因此開始思考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更好的幫助個案?既不會像「個人主義療法」,要花上很長的時間才能讓個案找到解決方案、也不會像「認知行為療法」,忽略了個案豐富的內心世界

於是「基模療法」出現了。作者在臨床上廣泛使用後,做了完整的分析,發現在這麼多個案中,每個看似截然不同,但有軌跡可循,因此將這些個案的問題彙整成十一種「人生困境」。以背後牽連的核心問題分類,再分別深究,提出解決方案。由於脈絡清晰、用語淺白、案例豐富,所以讀起來非常過癮。

person holding band aid on left hand
Photo by Diana Polekhina on Unsplash

這本書在說什麼?

歷史總是不斷重演:人生困境

你的人生中是不是有一種固定模式?就好像劇本一樣,不斷重演。例如重複和擁有類似特質的人交往、因為相似的理由分手、或者無論達成了任何成就,卻仍然感覺不到快樂或成就感?《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整理出十一個最常見的人生困境(Lifetraps)。

  • 「被人離棄」(Abandonment):請不要離開我
  • 「無法信任&傷害受虐」(Mistrust & Abuse):我就是無法信任別人    
  • 「被剝奪感」(Emotional Deprivation):我永遠得不到我想要的愛
  • 「疏離孤立」(Social Exclusion):我什麼都格格不入    
  • 「過度依賴」(Dependence):我自己一定做不來
  • 「脆弱不安」(Vulnerability):大禍就要臨頭了    
  • 「缺陷自輕」 (Defectiveness):我一點價值都沒有    
  • 「失敗自卑」(Failure):感覺自己一無是處
  • 「屈從討好」(Subjugation):我一直都按照你的方式在做
  • 「超高標準」(Unrelenting Standards):反正我就是不夠好
  • 「我有特權」(Entitlement):我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   

如果說以上十一種人生困境是「果」,那麼「因」是什麼呢?書中認為,源自於六種應該在孩童時期養成的重大發展沒有被滿足:

  • 基本安全:沒有安全感的童年時期,容易造成「被人離棄」、「無法信任&傷害受虐」
  • 和他人的連結:小時候缺少「撫育」、「同理」、「指引」,也沒有讓自己感到親近的人,容易造成「被剝奪感」、「疏離孤立」
  • 自主性:從小就受到過度保護,沒有自信到外面世界闖蕩、覺得不安全,會造成「過度依賴」、「脆弱不安」
  • 自尊心:無法得到家庭、朋友、學校的喜愛和尊重,會造成「缺陷自輕」、「失敗自卑」
  • 自我表達能力:成長在一個不鼓勵自我表達,或者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卻會招致懲罰的環境,可能造成「屈從討好」、「超高標準」,因為父母的需求凌駕於你的。
  • 現實生活的限度:與「自我表達」正好相反,也就是太過在意自己的需求,不顧慮別人,而發展出「我有特權」的人生困境。

「反擊、逃跑、凍結不動」(Fight, Flight, Freeze)

早在原始人時代,人類就已經發展出這三種反應,因應各種危險狀況,譬如打獵時碰到猛獸時,可以把野獸殺死、否則就盡快逃跑,如果不知道怎麼辦了,就會動彈不得、僵直在那。時至今日,雖然我們早已脫離要靠和猛獸搏鬥維生的生活方式,面對各種壓力時仍然會出現這三種反應。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中談到的創傷症候群患者,正是因為對這些壓力源過度敏感,而容易產生這三種反應。而這本書的使命正是讓我們不需要再時時投降、逃離和反擊,能夠回到健康的心態中

woman in blue and red dress action figure
Photo by Stillness InMotion on Unsplash

基模療法

造成人生困境的專業術語是基模(schema),基模的概念來自認知心理學。基模是我們在內心深處認知這個世界根深蒂固的信念,是在人生早期階段就學習來的。

身處資料科學產業,我對於基模(Schema)這個詞感到非常親切。在資料分析領域中,談到基模這個詞,通常指的是資料的設計,譬如關聯性,有可能是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也可以是資料型態,譬如數值、文字;或者是資料長度、可不可以是空值等等。總之,要能夠對資料作分析,看懂基模是很基本的事情。


對應到諮商領域,基模指的是一種行為模式,用來組織資訊的類別,以及資訊之間的關係。簡單來說也可以是先入為主的觀念,或者我們的世界觀


譬如小時候因為父母對自己有超高標準,考試總是要考滿分才能夠得到讚美,長大後造成我們認為自己「並不天生值得被愛」的觀念,進而養成不斷追求自我、尋求進步、設定高標準的習慣,甚至延伸到對身旁的人也很嚴厲,久而久之,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都很疲倦,而且無法輕易感到快樂


以上的例子中,汲汲營營追求更好是「行為模式」,而根源來自於「過往經驗」,就好像資料之間的關聯一樣,一切其來有自。每一次對資料庫下達指令,也總是得到一定的結果,這就是為什麼歷史會不斷重演、我們經常會用類似的方式對待身邊的人、或者以一樣的原因離開身邊的人。

如果想要活得更自在,就要針對這樣的行為模式做出修正,也就是更改資料設計。此外,基模療法不只是在短期行為調整,更想要處理行為中真正的問題,除了關心行為,也關心人的感覺、以及與人產生連結的方式。(非諮商專業,單純以工作領域的角度切入,解讀基模療法。)

改變人生困境的有效途徑

《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針對每一種人生困境都作深入探討、詳述解決方案。步驟如下:

  1. 將人生困境貼上可辨識的標籤
  2. 了解人生困境在童年時期的根源
  3. 建立和人生困境相反的情境
  4. 寫信給造成你人生困境的對象
  5. 鉅細靡遺檢視困境模式
  6. 打破模式
  7. 保持努力嘗試
  8. 原諒父母
toddler's standing in front of beige concrete stair
Photo by Jukan Tateisi on Unsplash

改變的障礙

當然,要處理這些已經存在身上多年的人生困境並不容易,書中列出執行以上改變方案時可能遭遇的困難:

  1. 對人生困境不承認也不負責,而是反擊
  2. 想從人生困境的經驗中逃離
  3. 還未被證明為真實的人生困境,但在理智上卻接受他
  4. 開始的步驟太過困難
  5. 雖然理智上理解人生困境並非真實,但情感面仍然覺得是
  6. 改變不夠系統化,缺乏紀律
  7. 缺少重要步驟
  8. 問題太過頑冥或深根蒂固,無法靠自己改變

如果無法處理這些障礙,也別灰心,這樣的狀態也發生在許多個人身上,而這正是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治療師或治療團體可以幫助我們從客觀角度點出問題。在尋求專業協助的時候,有兩個重點需要注意:

不要選擇一名只採用一種固定方式或是模式的治療師

最好的治療師是可以廣納百川,在了解個案的需求後,將幾種不同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找到一位可以和你契合的治療師

治療師跟我們一樣,有各種特質,有的治療師很有同理心,有的很真誠、讓人信任,有的能夠設出明確的限度,將你拉回來。重點是,要找到一名可以為你的困境提供治療環境的治療師。


一個選擇原則是,可以讓治療師扮演你不曾真正擁有過的父母角色,也稱為「有限度的再撫育」(Limited Reparenting)。如果你之前沒有獲得足夠的撫育,現在就讓治療師來撫育你。如果你之前總是受到過度批判,現在就讓治療師來支持你。如果你之前總是受到過度干涉,治療師會尊重你。如果你之前曾受到虐待,治療師會保護你。 

另一個方法是,選擇在你有困難的領域可以成為典範的治療師。譬如你很靦腆,而你的治療師表達自如;你很封閉,而你的治療師很開朗。治療師還可以示範給你看,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

low angle photo of airliner plane
Photo by John McArthur on Unsplash

我的實踐

其實我很害怕搭飛機。有一次從歐洲飛往美洲,飛機起飛的時候,我雙手抱著頭埋在大腿間,努力克制住想要尖叫的衝動,當下都覺得自己要崩潰了。

坐在隔壁的奶奶來自委內瑞拉,不知道是看穿我的焦慮還是純粹無聊想找人聊天,竟然還滔滔不絕地跟我描述她的人生,說著她是如何在通貨膨脹、貨幣大貶值的時刻四處尋找藥品,醫治她生病的孫子。我努力表達出深切的同情、感興趣的樣子,一面想著現在要是有一面鏡子在面前,我肯定會看到自己一臉蒼白、驚慌失措吧!這段經歷說起來很難為情,連自己都覺得很不好意思。


我使用了書中所附的恐懼程度列表,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恐懼,並且程度不輕。試著客觀評估事件發生的機率。根據Flightfrigt.com上查詢到的資料顯示,飛機是最安全的大眾運輸空具,從 2012-2018 年間,約有兩億分之一的機率發生致命性的飛航意外。換言之,開車、搭公車等發生意外的風險顯然都比搭飛機還要高。


然而在我的認知裡,總覺得飛機失事的機率遠高於這個數字。也就是說,我誇大了飛機失事的發生機率。在有了客觀數值證實我的誇大後,我為自己寫了一張摘要卡:


我知道我很害怕搭飛機,我害怕引擎失火、被恐怖份子攻擊、機長打瞌睡,而造成墜機,因為常常在新聞上看到,因此我覺得發生的可能性很大。

但真正的狀況是,我的「脆弱不安」困境正被引發出來,我在誇大風險程度。因此,我要強迫自己拒絕害怕,不論如何都要進入我所害怕的情境中,看看是否真的如此危險。這種擔心是一種負擔,我想要放棄這種行為。


這張卡可以幫我平衡將事情災難化的傾向,對恐懼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再度評估,讓心情舒坦。


此外,我也練習放鬆技巧。讓自己把思緒集中起來,而不會往災難的方向飄去。如果你對於如何放鬆想要更了解,可能會想閱讀《正念與減壓自學全書》,裡面詳述了應該要如何運用冥想的技巧來幫助自己放鬆。


後來,我成功的搭了很多年的飛機。我為這個內在小孩可以成功對抗恐懼而喝采,這對於他來說需要勇氣,消滅恐懼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真正令人興奮的是,克服這份恐懼感讓我可以盡情享受許多人生的精采,無論是和家人創造美好回憶、或是踏上自我實現的冒險旅程,這樣的改變讓我覺得自己被釋放了,不再困在焦慮中,可以讓自己展翅飛翔。

後記

我喜歡這本書能夠分析、統整多個個案後,形成一套論述、擁有完整架構。歸功於作者的整合和研究特質,讓不具備心理背景的大眾也能夠理解基模療法的運作方式。

不論你在童年時期所受的創傷有多嚴重,都不構成你未改變負起責任的理由。


「不論你在童年時期所受的創傷有多嚴重,都不構成你未改變負起責任的理由。」書中這句話讀起來非常鏗鏘有力,「你必須放棄童年時期模式所帶給你的熟悉感,如此才能蛻變成長為你想要的樣子」小時候跌倒了,坐在那裏哭很容易,指責都是對方把你撞倒了更是輕鬆。

但是然後呢,我們就從此坐在那不走了嗎?如果沒有嘗試站起來,往前走,是不是就永遠停在原地了呢?


《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雖然是一本幫助消滅人生困境的工具書,但更重要的是在消滅困境之後,能夠找到自己,看到什麼才能讓我們感到滿足、快樂。打起精神上路吧!看明白過去的傷,生命就有新的出路。

幫助內向的你找到熱愛工作,走出逆境、享受生活

電子報每周五寄送 | 提供實用指南,用你的方式,去想去的地方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訂閱電子報,我會持續與你分享。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