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進被死亡陰影壟罩的集中營,他卻選擇不逃跑《活出意義來》

上次更新:6 5 月, 2024
面對最艱難的挑戰也能找到生活的力量

💡這本書我是用聽的。我將更多聽有聲書的心得和經驗分享於我如何聽書、聽了什麼書:用 Libby 和 Spotify 聽 17 本有聲書的經驗分享

Viktor 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在 1942 年被送進了波蘭的集中營。
那是個充滿飢餓、酷刑,有毒氣室和火葬場的可怕地方。
3 年後,他在大多數再也沒有回來的人中,倖存下來。

集中營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猶太人被納粹俘虜,在各地的集中營中被屠殺。
Viktor 進入的,是有「滅絕營」之稱的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
被關進這裡的 130 萬人中,有 110 萬人被謀殺。

為什麼不逃?

Viktor 原本可以不用承受這些的。
在納粹佔領奧地利後,許多猶太人試圖逃到安全的地方。
他也曾拿到前往美國的簽證。
但回頭看看無法一起逃亡的年邁父母,以及懷孕的妻子,他決定留下來。
他擔心家人的安危,決定留在維也納,一起面對。

像動物一樣

被囚禁後,所有財產都會被拿走,名字也被刺青在身上的數字取代。
身上的所有毛髮,包括頭髮,都被剃光了。
儘管營養嚴重不良,卻被迫像動物一樣工作。
夜晚,九個人分享兩張棉被,像一堆屍體一樣,睡在小床上。
生活只剩下對解放的希望,或者對死亡的渴望。
許多剛進入的猶太人,直接被送去毒氣室。
而活下來的則是忍受饑餓、在冰天雪地的寒冬中,赤腳做苦力。
如果無法完成任務,隨之而來的是酷刑、絞刑架。
當體力再也無法支撐,就等著成批被送進毒氣室和火葬場。

如果你有機會拜訪奧辛維茲集中營。
會見到滿地的牙齒、指甲,和毛髮。
即使距離事發當時已經過了幾十年,還是足以讓你不寒而慄,好幾天沒有食慾。

選擇的自由

四面不環海,屬於內陸國家的波蘭,冬天本來就很冷,在物資缺乏的集中營裡更是。
有一天,大家都狼吞虎嚥的吃著根本吃不飽的的一餐。
一位年長的囚犯,卻小心翼翼地將他的麵包分成兩半,遞給了旁邊一位看起來比他更加虛弱的年輕人。
那位年輕人震驚地看著老人,眼中充滿疑惑。
老人微笑著說:「我們都在這裡受苦,但這不表示我們必須放棄人性」。
分享,即使只是一點點,也能帶來希望。
這種匪夷所思的慷慨行為,在集中營中引起了騷動。
Viktor 發現,即使在生命條件被剝奪到極點時,人仍然可以選擇如何對待他人,和生活。

千載難逢的逃生機會

Viktor 就這麼在集中營待了幾年,完全與世隔絕,也不知道戰爭就快要結束了。
他和朋友策劃了越獄逃亡。
出發之前,打算最後一次去探望他的病人。
「他幾乎快要死了,似乎還猜到了情況不對勁」,Viktor 回憶。
病人用疲憊的聲音問他:「你也要出去了嗎?」
Viktor 否認了,但罪惡感和自責始終在腦海裡揮之不去。
「我決定要和我的病人留下來」,他跑出屋外,和等待他一起逃跑的友人說。
當他下定決心要和病人在一起時,那種不愉快的感覺就離開了。
「我不知道接下來的日子會帶來什麼,但我獲得了一種從未體驗過的平靜」,Viktor 寫道。
他回到小屋,坐在病人腳邊的木板上,陪伴、安慰他,直到他死去。

只剩下他一個人

戰爭終於結束了,估計死了約 1100 萬名猶太人。
Viktor 是倖存者。
離開集中營後,恍如隔世。
他孤伶伶的回到家中,發現全家人都沒有回來。
他的妻子、父母和兄弟都死在集中營裡。

意義療法(Logotherapy)

Viktor 打起精神來,決定善用他的精神科專長,療癒大眾。 發展「意義療法
他寫書、演講。
他獲得世界各地 29 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出版了 32 本書。
其中《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更被譽為 20 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書籍之一,全球售出超過 1200 萬本。

生命的意義

在一堂課上,學生請他用一句話,說明自己生命的意義。
他寫下來,並讓他的學生猜猜寫了什麼。
一片安靜後,一個學生說:「你生命的意義,是幫助別人找到他們的意義」。
「沒錯」,Viktor 攤開紙片。
在集中營的經歷,使他相信:讓人類每天不斷前進的,既不是佛洛伊德所說的快樂,也不是阿德勒強調的追求優越,而是追求「意義」。
如果能找到活著的意義,那麼即使在面對最艱難的挑戰時,也能找到生活的力量。

如何尋找意義?
Viktor 看到了三種可能的意義來源:

工作

我們可以透過各種工作,包括創作和無償工作,對他人做出貢獻,然後找到生活的意義。

不只是對家人、朋友,對於大自然或藝術的熱愛也算。
透過愛,我們能夠找到和他人的連結,得到意義。

面對苦難

苦難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對苦難的回應方式,正給了生命意義。
譬如在飢餓中也堅持要分享麵包的老人、在生命危脅的情況下也要為病人治療的 Viktor。

苦難的意義

有一位重度憂鬱的老先生,來找 Viktor。
他無法克服對妻子過世的傷痛。
「如果是你先過世了,留下妻子獨自活在世界上,你覺得怎麼樣?」Viktor 問他。
老先生沉思已久,沒有回答,只是緊握 Viktor 的手,安靜地離開了診間。
對這位老先生而言,他意識到自己代替妻子承受了失去的痛苦。
這幫助他找到苦難的意義,也找到了前行的勇氣。

意義是主觀的

意義沒有辦法量化。
每個人對意義的定義都不一樣。
渺小的、隱藏的、未說出口的與遠大志向一樣重要。
只有你才是評判者。

找到你的為什麼

尼采曾說:「一個人如果知道為何而活,幾乎就能承受任何痛苦」
(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對 Viktor 來說,想再次見到妻子,並完成他計劃出版的書,就是活著的意義。
他用自己的生命故事親身證明,幫助無數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