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綁你的焦慮習慣》6 個發現以及 4 個行動方案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戒除壞習慣的簡單方法

「你吸毒嗎?」我指的毒不只是毒品和酒精那種毒,也包含生活中的有害物質,譬如焦慮。焦慮是許多人都有的困擾,正逐漸侵蝕我們的生活。

焦慮不只是有害,也是一種習慣。任何習慣的養成都是因為會讓我們得到獎賞,譬如狗狗知道看到球,撿回來,得到肉乾。

我們的祖先也知道在野外碰到野生動物,第一件事情是決定要打還是要跑。打獵,就能取得獵物餵飽自己。如果不打獵又跑得不夠快,就會成為獵物,成為別人的食物。

到了現代,各種環境的變化卻讓我們擔心成癮了。焦慮變的像野火,無時無刻都想找生活中的任何東西來燃燒

幸好,人跟動物幾千年以來的演化機制從未改變。只要明白大腦如何運作,就能重新改寫,建立新習慣。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作者 Judson Brewer 是一位國際知名的成癮精神病學家和神經科學家,也是布朗大學正念中心(Mindfulness Center)的研究與創新部門主任。

他的 TED 演講「戒除壞習慣的簡單方法」(A Simple Way to Break a Bad Habit)擁有超過 1,700 萬次觀看數。

順帶一提,最近我常常聽書,包含這本書。我喜歡配音員生動又淺白的表達方式,讓人更容易進入他的知識宇宙。

想知道我還聽過哪些書、以及怎麼聽書?

💡這本書我是用聽的。我將更多聽有聲書的心得和經驗分享於我如何聽書、聽了什麼書:用 Libby 和 Spotify 聽 17 本有聲書的經驗分享

以下跟你分享作者研究焦慮多年的 6 個發現以及 4 個行動方案:

depressed woman having headache and stress
Photo by Alex Green on Pexels.com

焦慮使人成長?

焦慮幫助人類幾千年來得以躲過危險,但是人卻把它浪漫化了,甚至認為沒有焦慮跟壓力,人就不會成長、不會成功。到了現代,壓力好像是個必須要有的東西,老闆以給員工壓力沾沾自喜,認為這是在幫助對方成長。

作者卻反對這個觀點,認為焦慮對大腦並沒有好處,並認為這不過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意指我們的看法,影響了行為,進一步導致結果,就像「吸引力法則」那樣。

Dr. Louis Muglia 更提出「真實、真實,兩者無關」(true, true, and unrelated)做說明。譬如在實驗室中發現因為 X 而產生 Y,X 和 Y 都確實發生了,但要能夠進一步證明確實是因為 X 而產生 Y,而不是因為巧合或是其他因素導致。

回到焦慮,作者認為如果你焦慮成癮又是名成功人士,只能說明這兩件事同時發生在你身上,但沒有因果關係。

焦慮也是一種習慣,甚至能讓人成癮

你知道嗎?焦慮也是按照上述路徑發展的,一模模一樣樣。

我們來看看焦慮的習慣迴圈,譬如擔心自己跟不上別人。

觸發:覺得自己好像都沒有做出一些很厲害的事。 行為:開始擔憂。 獎勵:忙東忙西、想東想西,結果更焦慮。

即使實際上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只是持續擔憂,但這種擔憂會給我們一種「好像有在做什麼」或是「好像能掌控些什麼」的感覺,反而成為一種獎勵。有了獎勵,迴圈就被強化,持續下去。

children lying on sofa and using gadgets
Photo by Jessica Lewis Creative on Pexels.com

「一刻都不能等」的壞習慣

除了焦慮習慣,現代人還多了一項一刻都等不得的壞習慣。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講求現在、立刻、馬上

科技進步雖然帶來方便,卻也讓人們期待迅速得到回應,譬如以前鞋子都是手工訂製,從下訂到取貨要兩個月。現在只要網路下單,隔天送到家門口。

覺得無聊的時候,打開社群媒體,就能瞬間被各種有趣事物吸引;覺得焦慮的時候,唾手可得的甜點和香菸馬上能讓我們覺得被安撫了。

你的看法決定了你的真實,過度焦慮使人生病

可別以為焦慮和擔心只是一個壞習慣,它會進一步成為自我認同

當焦慮成為一種精神疾病,就會成為患者的一部份,彷彿已經寫在他的骨頭裡了,無法改變。

就像旅行到新的地方的時候,我們總是需尋找熟悉的食物,餵飽自己。這是為什麼有憂鬱症的人,通常也會焦慮,而且無法改變這個焦慮習慣。憂鬱的人執著於過去,焦慮的人則執著於未來

💡延伸閱讀:透過與內在小孩對話,成功克服搭機恐懼。臨床心理師教你改寫人生劇本《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

multiracial couple surfing mobile phones lying in bed with dog after awakening
Photo by Ketut Subiyanto on Pexels.com

千年不變的習慣迴圈

無論世界如何進步,身為動物,我們的大腦有些部分從來沒有變過,譬如習慣迴圈,由觸發、行為、獎賞三個步驟組成。也稱為酬賞制度

就像肚子餓的感受,會讓我們找東西吃,進食完覺得舒服多了。這種機制保護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基因得以保存和繁衍,幾千年來都是如此。

習慣機制很公平,無論好習慣或是壞習慣,觸發機制都一樣。

譬如抽菸讓人覺得很酷,就跟著抽菸,感覺自己一樣酷;心情不好去喝酒,能暫時麻痺自己的大腦,好像問題不存在;沒錢的時候就去賭博,小賭一把居然贏了,於是再試一次。

商業世界當然也摸透這個套路,盡其所能地獲取我們的注意力。於是社群媒體運用演算法以及按讚功能,為的就是讓我們越滑越久;食品科學家努力研發調味配方,希望消費者越吃越多。

馬厄脫口秀(Real Time)主持人 Bill Maher 直接挑明:「查看你獲得幾個讚跟抽菸沒什麼兩樣。

💡延伸閱讀:手機滑不停?加入注意力抵抗運動,4 個社群排毒的建議,幫你奪回注意力《深度數位大掃除》

deer fighting with their antlers
Photo by Raj Nada on Pexels.com

戰、逃、凍結,你的行為模式是哪一種?

要打破焦慮習慣前,得先知道自己的行為模式

人類大腦的杏仁核就好像是煙霧偵測器,用來辨識哪些訊號輸入和生存相關,譬如煙霧。而額葉就好像是瞭望台,能夠看到事情的全貌,明白現在看到的煙霧究竟是房子失火,還是食物燒焦而已。這兩樣東西在大腦裡面運作,讓我們可以判斷現在的情況應該是要

如果無法抵抗也逃避不了,就會凍結,進入另一個境界,又稱為解離,就好像是以第三人稱視角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彷彿這樣就感覺不到痛苦了,因為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

每個人身上都有戰、逃、僵硬的習慣傾向:

  • 接觸(Approach)(戰): 樂觀、受歡迎,有信念、有自信,適合做試業務或行銷工作
  • 避免(Avoid)(逃):注意細節,善於思考,邏輯、理解力強,辦事能力好,但容易批判,有點完美主義
  • 順流(Go with the flow)(凍結):容易懷疑、焦慮,較易被說服,沒自己想法。適合從事創造力、哲學相關的工作或者管理專案

你身上也許不只一種傾向,譬如我比較偏向凍結。觀察自己是哪種習慣傾向,能夠幫助我們更容易看出行為模式,進而打破壞習慣迴圈。

💡延伸閱讀:情緒困擾是創傷症候群影響還是怪罪基因?《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shallow focus photography of gray cat in box
Photo by eberhard grossgasteiger on Pexels.com

用好奇心打破壞習慣迴圈

想要打破壞習慣迴圈,光靠意志力是沒有用的,唯有讓大腦自己發現「執行某個壞習慣所得到的獎賞並不划算」才行。

好奇心則是一切的驅動力,它能幫助我們發現新資訊並行動。要培養好奇心,要從自我覺察開始。

作者曾有一個想要戒菸的個案。他描述即使理智上不斷告訴自己抽菸不好,卻仍重蹈覆轍。如果換個方式,請他在抽菸的時候,仔細品嘗菸的味道,就會發現菸的味道很像壞掉的乳酪,而且聞起來很化學。接著又發現其實抽菸時身體感覺並不舒服,例如容易咳嗽或是覺得喘。

藉由好奇心啟動的這些覺察,讓大腦的習慣迴圈重新評估,改寫新習慣。

用正念去除焦慮習慣

作者進一步提出 RAIN 架構,幫助我們自我覺察。減少焦慮、專注當下:

  1. 認知和放鬆(Recognize and Relax):接受自己有焦慮和壓力等感受。
  2. 接受和允許(Accept and Allow):允許自己有焦慮、壓力等負面情緒的感受。
  3. 調查(Investigate):抱著好奇心,問問在情緒的當下,身體怎麼了?有沒有特別覺得不舒服?譬如腸胃、肩頸或是喉嚨。
  4. 注意(Note):盡量不啟動「思索腦」,也就是不急著啟動分析、解釋、接著是一連串行動方案等慣性反應,而是繼續讓「覺察腦」觀照自己。理解想法就是想法,而不是事實,接著用幾個深呼吸幫助自己回到當下。

我們慣性地從舊經驗找答案,慣性地把過去套在未來,慣性地編故事而沒驗證。

如果能認清我們所擁有的只有當下,就能從慣性思維中解脫。

💡延伸閱讀:如何突破人生困境?專家教你清除心靈垃圾、打破慣性思維,變得更幸福《正念減壓自學全書》

young tabby cat standing on a bare tree branch and looking curiously
Photo by Plamy on Pexels.com

鍛鍊你的心智肌肉,從覺察開始

如果鍛鍊身體的肌肉要靠重量訓練,那心智肌肉就靠自我覺察。自我覺察能確保我們時刻注意自己當下的想法,而不是自動駕駛,任由思緒帶著我們到處走,誤入焦慮叢林。

譬如你正走在路上,聽到鳥叫聲覺得開心,思緒一轉,想到真是越來越難聽到這種美妙的歌聲了,都怪人類破壞大自然。接著就想到隔壁鄰居從不做垃圾分類,真是爛透了。跟你的心情一樣。

以上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其實只有鳥叫聲是事實,後面都是假設,焦慮也是。

鍛鍊心智肌肉不能靠意志力,而要重新設定你的大腦迴圈,建立新習慣。除了五感(觸覺、聽覺、味覺、嗅覺、視覺),作者建議加上感受思考,時刻覺察自己的狀態。

譬如上述的例子,一開始你到了鳥叫聲,接著就開始到破壞大自然、鄰居不做垃圾分類,最後產生生氣的感受

能夠幫自己的狀態貼上標籤,就能重新建立新的習慣迴圈和習慣,漸漸地會發現,整個世界都是你的心智健身房,到哪裡都能鍛鍊。

💡延伸閱讀:如何突破人生困境?專家教你清除心靈垃圾、打破慣性思維,變得更幸福《正念減壓自學全書》

white and brown ceramic vase
Photo by Sohel Patel on Pexels.com

下一步:養成進入心流新習慣

擺脫焦慮成癮的壞習慣後,下一步呢?我們應該建立什麼新習慣?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他是如何建立新的好習慣-進入心流。

你有沒有曾經很專注在什麼事情上的經驗?有時候一投入就是幾個小時,一回神才發現已經過了好久了?這就是心流(Flow)時刻。如果能夠觀察自己在執行哪些任務時會進入心流,再關注自己的精力消耗,就能慢慢打造出自己的完美工作。

熱愛寫作的作者,一直想出書,他知道心流時刻對他的寫作計畫非常有幫助,於是總結出進入心流的方法,幫助自己在短時間內完成創作。同樣的概念也在《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和《內在原力》中見到。

多年心願終於實現也讓他變得更平衡、快樂,於是能夠不斷重複這個習慣迴圈,持續寫作。

💡延伸閱讀:如何用「設計思考」,追求理想職涯、規劃幸福人生《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延伸閱讀:《內在原力》9 個心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14 本延伸閱讀書單分享

我的實踐

最近每個禮拜一的晨會總是讓我焦慮。因為沒有固定形式、不能預期與會者反應。簡單來說,不確定性和對受責罵的恐懼讓我感到焦慮。

遵循作者的建議,我帶著好奇心,觀察自己因為焦慮情緒所產生的身體反應,譬如腸胃不適,已經形成一個習慣迴圈,每周上演。

我決定改寫這個習慣迴圈的獎勵,不再追求不被罵、場面不尷尬,而是能夠回答會議中的所有問題,讓與會者能有收穫。前者無法掌控,但後者可以努力。也連帶改變了行為,從晨會前的焦慮情緒,轉變成為會議提前做準備。

close up of man using mobile phone
Photo by mali maeder on Pexels.com

後記

回到開頭想問你的問題「你吸毒嗎?」,我會回答「正在戒」,戒焦慮的毒。

讓我們隨時提醒自己活在當下,因為焦慮不會帶走明天的麻煩,卻會奪走今日的平靜。(Worrying does not take away tomorrow’s troubles. It takes away today’s peace.)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