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應該讀書?因為你找的答案都在書裡。超過 5000 萬會員說書人的4個讀書方法《讀懂一本書》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你苦思冥想的問題,大部分人也都經歷過

作者:樊登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20/04/01
語言:繁體中文

我們經常可以在武俠小說或者古裝劇裡看到說書人,在客棧裡、天橋下,靠著和聽眾說故事維生。這樣的文化之所以可以流傳,應該跟古時候的識字率不高、資訊流通有限有關,因此知識的傳遞,就仰賴這些說書人,將一則則鄉野奇談、軼聞流傳下來。


把時間拉回現代,在識字率普及、資訊取得非常容易的情況下,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聽說過有說書人這個職業了。的確,當手機、平板點一點就可以有看不完的漫畫、讀不完的小說,誰還需要聽一個人專門講故事給你聽呢?


有趣的是,正因為資訊量一下子變得太多、各種理論又進化的太快,隨著生活步調加快,我們開始缺乏時間和精力去細細品嘗一本書,更不用說吸收了。


於是知識付費平台出現了,我把這樣的平台和創作者解讀為現代說書人。網路上開始出現講書、說書、或者書摘平台,只要訂閱,就可以用音檔或者文字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吸收一本書的精華。

《讀懂一本書》,正是"現代說書人"樊登現身說法,教我們讀書、進而說書的方法,也就是進一步把一本書說給身邊的人知道,並產生興趣。無論你想成為一位有趣的說書人、或者想要把自己的認知邊界變得更深、更廣,應該讀這本書。

person discussing while standing in front of a large screen in front of people inside dim-lighted room
Photo by Teemu Paananen on Unsplash

這本書在說什麼?

帶著目的閱讀

如果曾經參加過留學考試或者語言檢定,就一定對閱讀測驗不陌生。當題目看多、模擬題作久以後,我們開始覺得有些文章"似曾相識",別誤會,這裡說的不是猜中考古題或者機經。而是怎麼明明這篇的主題是地球科學、那篇在講天文史,但都有一個脈絡在?

仔細對敲後,比較擅長總結的考生開始懂得"預期"文章走向,譬如這邊講了一個科學名詞,那往後會先對名詞作解釋,接著作出舉例。當文章走向可以預期,有時候也不難先想到待會題目要問什麼了


閱讀其實也很像,我們當然可以放鬆的閱讀一本書,自由地讓作者決定帶我們往哪去。但如果要拓展認知邊界,請在讀完後問自己幾個問題:

  • 架構是什麼?
  • 開頭先說什麼?
  • 最動人的故事是哪個?
  • 最有價值的點在哪?

說書人如何將一本書介紹給別人?站在用戶角度

作者認為,說書人的使命在於將一本書重新詮釋,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將知識傳遞給更多人。因此,首先要知道讀者動機,也就是讀者為什麼會想要閱讀這本書。樊登在書中作了以下建議,作為思考方向:

  • 這本書要解決什麼問題?
  • 他的使命是什麼?
  • 書中提供了哪些解決方案?
  • 價值昇華:這個結論對我們每個人有什麼意義?

以《讀懂一本書》為例,這本書能夠幫助讀者提升閱讀能力。在閱讀了大量內容後,內化成為自己的。因此這本書的讀者,可能是喜歡閱讀、或是在閱讀上碰到問題,正在尋求解決方案的人。而書中提到的解決方案,就是讓讀者換位思考,以說書人的角度來讀書

當讀者時時都想著要將閱讀進來的資訊輸入,轉為輸出,分享給他人時,就能夠更好的摘要重點、鑑別重要內容,並清楚的表達給他人知道。這樣的過程,可以鼓勵社會中更多人開始閱讀、讓知識更廣泛的傳遞


同樣建議以用戶(在此泛指說書者的聽眾或者閱讀心得的讀者)角度出發的不只是《讀懂一本書》,在《大人的十一堂寫作課》中,粥佐羅以經營個人品牌的角度出發,鼓勵讀者要有服務邏輯,認為身為內容創作者,應站在用戶的立場安排自己的文章風格、編排、設計內容,才能夠督促自己改進表達方式、寫得越寫越好,並得到更多人的矚目,使個人品牌經營的更成功。


《讀懂一本書》從拓展認知邊界、成為一個更多向度的人切入,《大人的十一堂寫作課》則從經營個人品牌、獲利切入,都鼓勵我們應該以用戶觀點創作內容。

說書人的秘密武器:心智圖

心智圖是書中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個字眼,這是一種能夠將整本書的概念和想法整理成一頁的工具。除了書本外,也能夠應用在演講、電影、創業想法上。我以《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為例,嘗試使用心智圖。

在書寫的過程中,就好像在繪製一張屬於這本書的地圖一樣,可以清楚的知道現在在哪、要往哪裡去。寫完以後,要再回頭抓出重點也變得容易許多。

唯一讓我還不太確定的是究竟使要使用手繪的方式,或是數位。隨意在網路上搜尋了一下,發現已經有非常多繪製心智圖的工具。雖然手繪最直覺,但有不易保存、日後修改的缺點,而數位沒有上述缺點,在執行上卻又少了一點樂趣。

說書人如何開口說話?正確的發聲方法

作者提到自己在大學時,曾經歷了一段發聲練習,雖然是書中前期的一段小故事,卻讓我感受深刻。


當時作者為了準備辯論比賽,每天清晨都會在操場做發聲練習,後來經高人指點才掌握到訣竅。原來說話不累的要訣在於要使用腹部發聲:每次吸氣的時候肚子要鼓起來,然後呼氣的時候用腹部的氣慢慢地把聲音頂出來。用這種方式說話,比較不傷喉嚨,聲音也能夠傳遞得更遠、更清晰。


由於工作中常需要說話,有時才講了一個上午,就感覺喉嚨不舒服,有氣無力。看到這裡才明白,原來是發聲方法不對,這樣的說話方式會讓氣都在胸部。


要如何判斷自己的說話的時候氣是在胸部還是腹部?其實只要觀察吸氣時鼓起來的是胸部還是腹部便可得知。

Photo by Emmanuel Ikwuegbu on Unsplash

後記

讀書是最平等的教育機會,不同於文憑,讀書並不需要靠關係、靠學區、靠獎學金才能開始。
更棒的是,讀書這家學校,可以比上學更有效。在學校裡的學位和學程是基於各種體系建構而成的,而每位學習者應該將各種知識內化,和自己融為一體。

綜觀古今中外,許多名人都不是靠著外在體系訓練出來的。例如孔子、老子、釋迦摩尼的修養和牛頓、愛因斯坦對於科學的貢獻。相反,這些大神都創造出自己的體系。

樊登的這段話很有意思:「許多讓你苦思冥想的問題,關於愛情、職涯、創業,大部分人都經歷過。而這些問題中的大部分都已經被人解決,寫成了書。可以說,書是絕大部分問題的出口。

所以,如果你正感到迷茫或焦慮,不妨開始讀書。 無論我們是不是真的能在從書中找到自己人生難題的解答,僅只是發現原來其他人也有這樣的問題,就足夠讓我們降低不安和害怕,因為原來自己並不孤單。


近年來,我們已經看到越來越多現代說書人出現,這些人挑選書籍、傳播知識,想像一下,如果我們之中有更多人可以一起討論各種知識和價值,這種求知的渴望可以讓我們一起進步。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