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2年,發表了超過一百篇閱讀筆記,其中七本讓我特別有感覺,有的影響我看世界和人生的角度、有的讓我對衰老和死亡有更深層的思考。
以下介紹的書,大都不是2022當年出版,嚴格說來是「舊書」,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價值,以及對我產生的影響。我想這就是書之所以迷人吧,好書從不隨著時間而凋零。
宇宙必修課
這不僅是一本天文物理入門書,也教我們人生觀。
作者Neil Degrasse Tyson是一位樂於和大眾溝通科學知識的天文物理學家,除了主持節目,也在天文館擔任館長。這本書談了很多天文物理學的知識,但我最喜歡在最後一章他自問自答:為什麼要有宇宙觀?「擁有宇宙觀,才能知道人類的渺小」。作者引用了許多譬喻來讓我們理解他的想法。
讀完這本書後,你會發現只要拿出望遠鏡,將自己不斷的zoom out,最小化,從遠方的星球看來,許多事情就變得微不足道了呢!天文學家孫維新說, 「 認識宇宙,就是一個學習謙卑的過程 」 。不管你是天文學麻瓜、或是碰上了煩心的事情,都很推薦這本書。
完整閱讀筆記:宇宙其實也活在我們的身體裡《宇宙必修課》
凝視死亡
這是一本家中有長輩都應該讀的書,談安寧療護。
作者是位外科醫生,多年的醫學訓練讓他以往總是想著如何讓病人活的健康、活得長壽,但在陪伴自己的祖父、父親,以及許多病人走過臨終過程中,他對死亡有了全新的領悟。比起健康長壽,他相信醫學更重要的是角色是:使人身心安適、幸福快樂。
書中談及怎樣才是理想的晚年、身邊的照顧者應該如何挖掘病人的底線、認為重要的是什麼?目前為止,沒有人可以逃避死亡,但可以決定如何接受和面對。有句諺語說:「恐懼源於無知」(fear always springs from ignorance),讀這本書,幫助我們理解臨終是怎麼回事,讓所愛的人活得更真切。
完整閱讀筆記:不做臨終懇談,當心抱憾終身《凝視死亡》
銀光經濟
這是一本關於「高齡化」趨勢與商機的書。
「這跟我有什麼關係?」可能是現在正年輕的你的疑問。此刻閱讀這篇文章的你,身旁應該也有不少長輩,而且會越來越多。你知道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嗎?三年後的台灣,平均每五個人就有一個超過六十五歲。2020年每4.5個青壯年要扶養一個老人,到2050年每1.5名青壯年即需扶養一位老人。(出處:經濟日報)。
假設我們現在30歲,到了2050年已經55歲了,我們每1.5個人都需要負擔一位老人。還沒算上可能正在扶養的小孩。如此可見的銀髮未來,我們卻鮮少討論。讀完《銀光經濟》後,給了我全新的角度來看待年長者,其實也是預先重新理解「將來的自己」。
完整閱讀筆記: 不想將來只能拿著老人食品結帳,他帶領實驗室創意思考,迎接高齡化社會《銀光經濟》
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
這是一本關於深陷人生困境,如何自救的書。
如果你發覺自己經常陷入相似的困境,譬如被人離棄、無法信任、傷害受虐、被剝奪感、疏離孤立、過度依賴,首先我要發自內心的和你說:有自我覺察,很棒!因為發現是改變的起點。再來想和你推薦這本書,談心理學的書已經很多了,但要找到一本兼具實用性與閱讀樂趣的不容易。
作者之一Jeffrey E. Young是一位臨床心理師,希望能為「長期性的重複行為模式 」提供完整的解決方式。回想起自己「剛出道」的時候懷著滿腔熱情,想要幫助個案。隨著經驗越來越豐富,體認到過去使用「個人主義療法」與「認知行為療法」的不足,因此開始思考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更好的幫助個案?既不會像「個人主義療法」,要花上很長的時間才能讓個案找到解決方案 、也不會像「認知行為療法」,忽略了個案豐富的內心世界?
答案就在這本書裡。
完整閱讀筆記:透過與內在小孩對話,成功克服搭機恐懼。臨床心理師教你改寫人生劇本《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這本書在談創傷症候群。
讀這本書以前,我總認為講自己有創傷症候群有無病呻吟的感覺,認為應該要上過戰場、受到侵犯或者待過難民營才算得上創傷。但書中的創傷來源遠比我想像的多,包含被毆打、目睹家暴、被搶劫、甚至經歷過911和颶風也都可能造成創傷。
作者Bessel van der Kolk是一位精神科醫生,1943年出生在荷蘭的猶太家庭,家族及鄰居等許多親近的人都是猶太人大屠殺的倖存者。他在醫院實習時,接觸了許多當年參與越戰的退伍軍人。雖然順利退伍了,但在戰爭中所聽聞、見識到的種種經歷卻造成這些軍人們無法好好和身邊的人相處、擁有愉快的人生。Bessel決心要找到方法,幫助人們處理創傷,這也成為他一生的使命。
如果你身邊的人或是自己正深陷創傷中,這本書帶領你了解不同的治療方法,理解創傷在這個世界上其實以各種不同形式發生在許許多多的人身上,自己並不孤單,最後,相信人的潛力無限,一切會慢慢變好的。
完整閱讀筆記:別怪罪於基因了《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社會性動物
這是一本以小說包裝的人生指南。
作者以兩位男女主角的人生故事為主軸,從他們的父母相遇說起,直到求學、長大、工作、相遇,甚至終老。從中帶入認知科學、行為科學、心理學、文學、經濟學、社會學,探討如何才能擁有幸福快樂的一生。
這本書啟發了我以全新的角度來看世界。過往無論是在工程學院或是商學院的教育,都被訓練成用理性來做決策,於是我會公式推導出答案、碰到決策時就想著是不是應該套用個「賽局理論」做出最佳解答,然而,真實世界似乎並不完全是這樣運作的。我在自己和身邊的人身上也經常看見不理性的決策。
譬如為了拋開傷心回憶,而將與前任共築的愛巢以賤價賣出、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就大肆採買,結果房間裡堆滿了一堆標籤都沒剪的衣服和包包,反而連走路的空間都沒有。
上述例子,都是以理性的角度來說不該存在的,因為我們做任何決策都應該考量到如何在最小的風險下取得最多的利益。在作者觀察中,「情緒才是我們的思考中心」,我們並不是理性動物,而是群體動物,深深受著身邊的人影響。因此要變得更有智慧、活得更加幸福,必須懂得訓練和控制情緒與專注力。
完整閱讀筆記:學霸為什麼不快樂?《社會性動物》
真確
這是一本以數據探討世界趨勢,破除我們各種迷思和偏誤的書。
作者分別是Hans Rosling以及他的兒子Ola Rosling與媳婦Anna Rosling Ronnlund。Hans是一位公衛教授及醫師。Hans為自己這一生的使命下了註解:「我窮盡畢生之力抵抗全球的無知,傳播基於事實的世界觀。這本書是我的最後一役,是我設法影響世界的最後努力。」
在日常的教學與臨床經驗中,他深刻認知到世人對於這個世界有各種錯誤認知,而且這種認知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領域的專家都有,甚至連自認為"已開發"、"很文明"的歐美國家也無處不在。因此開始做出各種行動方案想要抵抗這種現象。
書中也以公衛的角度提出對於「少子化」和「貧富差距」的見解也非常有意思,值得一讀。
完整閱讀筆記:發現事情比你想像的美好《真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