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這 3 類框架,無論開會、簡報、發言,人氣專欄作家教你講重點《高產出的本事》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如何做到穩定且大量的產出?

突然被叫上台說話,你該怎麼辦?

「年度工作報告」要怎麼準備,才不會像流水帳?

當你需要第一時間對陌生人解說一件事或一項商品時,你該怎麼做?

man in beige blazer holding tablet computer
Photo by fauxels on Pexels.com

以上這些情境,無論你是自雇者、創作者、業務,或者上班族,一定都會碰到。「輸出」(在這裡也包含「表達」),在這個時代,已經成為一項必備技能。

無論是于維暢在《從 0 開始的獲利模式》中強調要「讓輸出大於輸入」,或是梅塔在《自媒體百萬獲利法則》呼籲「從現在開始累積數位資產,連結自己的族人」,都在強調輸出的重要性。

但儘管明白輸出很重要,但過程就是需要時間,該如何做到穩定且大量的產出?《高產出的本事》就是為了解決這類需求而生的書。

作者劉奕酉在科技業擔任行銷和幕僚超過十年,經常需要在短時間消化大量資訊。他將自己多年來的經驗整理成一套理論,希望幫助讀者更有效率、高品質的輸出。

marketing exit technology business
Photo by RODNAE Productions on Pexels.com

《高產出的本事》之所以精彩,在於將表達方法模組化標準化,讓人們有個參考依據。就好像管理學常見到的各種框架一樣,即使是新手管院學生想要做分析,也可以先依樣畫葫蘆,挑選其中一個套用。隨著時間久了,漸漸能抓住精隨,走出自己的分析模式。

我認為,書中提到的八個框架,其實可以再簡化為三個。碰上各種情境時只要記住這種類型框架,不只可以幫助記憶,還能夠更靈活運用。分別是數字型框架角度型框架解決方案型框架

by 中途筆記

以下分別舉例說明。

開會、報告都超好用的數字型框架

數字型框架最萬用,舉凡開會被點到要發言,或是對話中需要表達觀點,甚至文章寫作都能信手捻來,只要抓住三個想要表達的重點,逐一說明即可。

如果想說的點多於三個,則可以善用分類,將這些論點做出大分類,再一一說明。這麼做的目的是方便聽眾明白我們的思考模式以及脈絡。


表達觀點、想法,推薦使用角度型框架

角度型框架則適用於表達觀點和想法。每個人都帶著各自的生活經歷看待周遭的一切,若能將自己的知識及見聞融入表達中,不僅充滿個人風格,也能幫助聽眾做連結和記憶。例如從時間角度切入,分析過去、現在、未來;由距離角度接入,由遠談到近,或是分階段說明,由第一階段說明到最後。

分析一件事情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例如談溝通方式,可以從時間維度下手,分享以前人都飛鴿傳書、接著打電報,現在傳訊息;而談交通違規可以從距離下手,譬如澳洲的駕照有積分制,扣到零分要數年才能開車、日本違規會被拘留,再談台灣該怎麼做。


提供價值、解決疑難雜症就用解決方案型框架

解決方案型框架在大部分的提案文案都適用,也就是商業創作。不管是販賣有型或無型的商品,總有個痛點(問題)需要解決(例如總是熬夜)、或想達成的目的(例如減肥)。

萬變不離其宗,這時可以透過點出問題,提供方法(對策、做法、論點),並分享採取這種方法所達成的效果(案例、實績),最後再重申這麼做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並得出結論

運用「解決方案型框架」創作的文章:

black psychologist with african american client
Photo by Alex Green on Pexels.com

後記

雖然《高產出的本事》精華是套用框架、善用模組讓產出效率加倍,我認為更深一層的含意,在於「主動思考」。與其彷彿流水帳一般,向主管報告事件發生經過,不如精準定位問題,以及摘要解決方案

套用到閱讀上,也就是「主動閱讀」或是「帶著目的閱讀」。與其一字不漏的將一本書紀錄下來,不如帶著問題閱讀;如果我們能在一開始,就站在用戶角度,思考「換做我是聽眾、讀者,最想知道什麼?」,就能夠迅速抓到重點,將答案融入作品中。

常聽人說「學以致用」,如果輸入僅有用到大腦,那麼將大腦內的知識整理、說給別人聽的過程就是輸出,這幫助我們記得更久、表達得更清楚。

劉奕酉用行動告訴我們:找對方向、用對方法,你也能成為高產出達人。

幫助內向的你找到熱愛工作,走出逆境、享受生活

電子報每周五寄送 | 提供實用指南,用你的方式,去想去的地方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訂閱電子報,我會持續與你分享。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