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有人學識豐富,而你只是一本接一本,迷失在書海?暢銷作家教你快速篩選、主動閱讀,少走冤枉路《如何閱讀一本書》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快速判斷一本書值不值得讀

作者:Mortimer J. Adler, Charles Van Doren
譯者:郝明義、朱衣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16/12/07
語言:繁體中文
連結:博客來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 1940 年由 Mortimer J. Adler 與 Charles Van Doren 所著,不愧是關於閱讀的經典,儘管已經是上個世紀出版的書籍,網路上仍然可以找到許多近期上傳的書摘。為了讓你能接收到新資訊,我打算著重分享本書的後半段,較少人整理的「如何閱讀不同種類的書」。

Photo by Blaz Photo
Photo by Blaz Photo on Unsplash

這本書在說什麼?

問自己四個問題來確認是否在「主動閱讀」

作者提出「閱讀就是跟缺席的老師學習」,學生必須要自己帶著問題,不停在書中找答案。以下是四個問題:

  • 整體來說,這本書的使命是什麼?
  • 作者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 這本書說的全部有道理?還是部份有道理?
  • 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書中提到主動閱讀的概念,其實在準備考試時也是同理,我將經驗分享在《讀懂一本書》的閱讀筆記中。

閱讀的四個層次

閱讀分成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以下是重點摘要。

基礎閱讀

大部分的成年人皆具備的能力,可以分為以下四步:

  • 閱讀者沒有學習障礙:視力、聽力、智力正常、口齒清晰、能團體生活
  • 懂得符號的意義
  • 能擴增認識的字,舉一反三
  • 能讀懂一整本書,包含從一個觀點轉化到另一個觀點、能比較不同作者在同一主題上的觀點

檢視閱讀

一個好的閱讀者不應該什麼文章、書都讀,而要能判斷這本書值不值得讀,這時候就要運用「粗讀」和「略讀」的技巧做篩選。


在第一次閱讀一本困難的書時,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方法是在進入內文前,先閱讀書名、序、目錄、索引、結論,接著一口氣讀完書,即使中間有不理解的部分,也可以先跳過,不用把自己困住。

Photo by Andres Siimon
Photo by Andres Siimon on Unsplash

分析閱讀

下一步就是「精讀」,共分三階段:

  • 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能夠說書這本書的種類,知道作者試圖解答的問題,並以幾句話總結全書。
  • 詮釋一本書的內容:找到作者的主要想法和論點、找到哪些是作者已解決和未解決的問題
  • 評論一本書:能夠回答這本書和我有什麼關係?若想批評,也要能夠做出相關佐證,譬如問題出在作者的知識、邏輯、分析不足錯誤

主題閱讀

能夠針對你想要研究的主題,列出一份書目,在這些書中提取與這個主題相關的部分相互參照。

  • 找到相關章節:在這個階段,重點應放在「主題」本身,而非書,因此找出書中與主題相關的內容
  • 找到中立詞彙:同樣的概念在不同的書中可能用不同詞彙描述,因此讀者要有統一詞彙做描述整合
  • 建立中立的主旨:嘗試列出與主題相關的問題
  • 界定主要和次要議題:不同作者可能對同個議題有不同論述,我們要找出相同與相異處。
  • 分析和討論: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及討論

說明了四種層次的閱讀方法後,作者也進一步以更細的維度指出不同種類的書應該如何閱讀,以下是摘要:

Photo by v2osk
Photo by v2osk on Unsplash

書的種類

以下將《如何閱讀一本書》所提出的七種書類型與我近期閱讀清單做對照。

毫不意外,我的閱讀心得以「實用型」占大宗,其次是「社會科學」、「想像文學」、「故事」,最近開始涉略「哲學」和「科學與數學」,至於「歷史」則是一本都沒有。


會有這一偏好的主因,是我向來是帶著目的閱讀的,可能是生活當中碰到什麼困難、或者是正朝著某種方向前進,因此想要借助書的力量,幫助達成目的。

許多人也喜愛小說,是因為小說能滿足我們潛意識或意識中許多的需要,若要閱讀「想像文學」以及「故事」類書籍,有不同的方法。書中心法整理如下:

如何閱讀想像文學與故事

讀想像文學、故事的「要」與「不要」:

  • 要分類:例如小說是以個人經驗、情緒為出發,或是描述各個角色的互動與內心世界。
  • 要抓住全書的大意:用一兩句話說明全書的內容,簡要的說明劇情。
  • 要知道整本書各個部分是如何架構起來的。
  • 不要去找共識、主旨或論述。
  • 不需要問自己這本書和我有什麼關係:閱讀文學類作品,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去感受與體驗。


慢慢的,我學會享受書本本身,書中說「美的本身就是存在的唯一理由」,就像我非常喜愛的《公主向前走》中,智者在迷失旅人營地,對動植物的描述:「存在本身就是美好的」

如何閱讀哲學

最重要的是找到哲學書中想要回答的問題。作者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完全受他中心思想和原則的控制,所以要試著找出作者的中心思想原則


書中將哲學類書籍就「主題」和「呈現方式」做出歸納:

主題

  • 形上學:探討存在問題
  • 自然哲學:探討變化
  • 探討知識、認知:認識論
  • 探討善與惡的標準:倫理學
  • 研究社會、個人、文化:政治哲學

呈現方式

  • 哲學對話:譬如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具有啟發性的對話,引導讀者自己去發現
  • 哲學論文或散文:譬如亞里斯多德與康德。先談到主要問題,然後有條不紊的從各方面完整討論主題,作品中可見哲學論述的開頭、發展與結尾
  • 面對異議:會先提出問題及錯誤解答,再做出反駁
  • 哲學系統化:代表哲學家是笛卡兒。用類似數學組織的方式,整理出來
  • 格言:代表哲學家是尼采。書中形容就像「撞了就跑的司機」一樣,格言具有啟發性,但沒有論述,讀者需要自己理解
Photo by Riccardo Annandale
Photo by Riccardo Annandale on Unsplash

後記

提升對於書的鑑賞力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幫助我跳脫出從前「被動接受」的思維,提升對於書的鑑賞力。彷彿對美術一竅不通的門外漢,也能針對一幅畫作出評論。

過往讀到一些書,覺得整本書讀完還是抓不到重點,心中充滿疑惑,懷疑自己閱讀能力有問題,直到讀到書中一段形容「爛書」的話:「任何一本值得讀的書,都會有一個整體性與組織架構」、「一個好的作者,會經常想要幫助你整理出他書中的重點」。

成長型思維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卡羅‧杜維克(Carol Dweck)認為,人們可以擁有兩種思維: 固定型思維 和 成長型思維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人的潛能是未知的(they believe a person’s true potential is unknown)。


作者的生活哲學與幾十年後才出現的「成長型思維」不謀而合,認為主動閱讀能夠幫助心智充滿活力。我們的心智不會因為到了某個年紀就停止成長,只有當大腦失去活力、僵化了,才會失去了增加技巧與理解力的力量。如果我們不經常動腦,心智就會萎縮。當智力、品德與心靈停止成長,也就邁向了死亡。

心智就像肌肉一樣,如果不鍛鍊就會萎縮

我將這句話送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心智就像肌肉一樣,如果不鍛鍊就會萎縮」相信唯有透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夠維持在良好狀態。主動閱讀,主動思考吧!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