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不曾留學、非本科系的你全方位出國工作攻略:《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除了學歷,更重要的是做出選擇,並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

你夢想出國工作嗎?

無論是追求更高的薪水、更好的職涯發展機會、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或者單純對一個城市的憧憬,出國工作一直是許多人(包括我)的夢想。

然而出國工作並不容易,有許多問題待克服,而《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正這是一本夢想出國工作的人相見恨晚的書。

作者謝宗廷(Aaron Hsieh)雖然謙稱自己是普通人,但我可以告訴你,他的作戰方式一點都不普通,不只思慮縝密、還很有方法。

Aaron 現職矽谷資深軟體工程師,NEX Foundation 台灣未來基金會(NEX Foundation, TW)前理事長、台灣工程師在英國(TEiUK)社群共同創辦人。並非本科系畢業,也沒有在海外留學經驗。

在閱讀訪間許多海外求職的書或部落格後,他發現這些分享以雞湯文居多,而且經驗較侷限在單一國家,因此將經驗整理成這本書。不只為你加油打氣,更指出現實、幫助你系統性的一步一步邁進,完成夢想。

woman in white t shirt holding smartphone in front of laptop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這本書在說什麼?

本書囊括許多海外求職的好用工具,例如LIST 框外,我也喜歡當中對於跨文化溝通深刻的剖析,說出我們應該要如何開始改變。另外,如果你對於挑選國家還沒有定見,從他的分享中也能夠快速掌握大方向。

你也是「普通人」嗎?

作者雖然是台大畢業,但因為不是相對較容易海外求職的電資學院、也不是碩博士,加上沒有海外學歷,因此自認並不符合傳統定義上的菁英,求職時也並沒有因此比較吃香。

為什麼沒有走學術路線?他分享:我不喜歡讀論文也不喜歡做實驗。讀到這,你是否感覺很有共鳴?既然出國讀博士、做研究,不在選項內,那 Aaron 的經歷對你更有參考價值。

他相信,留學不是出國唯一的路,也不是只有超級菁英大神才能出國工作。相反的,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也有直接挑戰世界的可能。只要懂得做出選擇,並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就行了。

LIST 原則

作者將這份指南整理成 LIST 原則,分別是 Localize、Internationalize、Stengthen 和 Test。你可以盤點自己過去的失敗原因,並依照弱項分析和加強。

  • Localize(融入當地):該如何挑選目標工作地點簽證問題怎麼解?
  • Internationalize(跨出國界):除了為自己打造一份世界級的履歷、如何讓獵頭找的到你?
  • Strengthen(強化專業):如何找到和自己技能與市場相符的關鍵字、培養正確的面試心態
  • Test(不斷測試):如何讓自己留在跨國求職市場上,以戰養戰,不斷優化

找海外工作失敗的幾大原因

作者歸納多數人海外求職失敗的原因,包括:

1.沒有合法簽證。

2.缺乏外語溝通能力。

3.不知道海外求職管道。

4.職業要求在地經驗。

以下分別就不同失敗原因,給你解決方案。

想出國工作一定要留學嗎?

《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指出,不管出國留學還是出國工作,最重要的是確立自己一生的國際移動力,它代表的不只是實質上的跨文化工作經驗,更重要的是一個心態

而要培養國際移動力,並不一定要透過留學才能取得,Aaron 分享不少案例,包括留學法國、西班牙,最後因為非母語與非技術職,只能黯然回國;或是像作者本身,沒有海外學歷,卻多次成功取得職位。

留學是一條路,但不是唯一一條路。我身邊有不少同事在出國工作前是沒有國外生活經驗和國外學歷的。就連我自己,雖然留學過,但能出國工作也不是因為國外學位。

💡延伸閱讀:業務想出國工作,一定要留學嗎?我該選擇哪個國家當作目標?

我相當認同 Aaron 下的註解:真正要培養的,是相信自己是一個國際專業人士,只要給機會,就能在世界任何角落工作。

focus photo of super mario luigi and yoshi figurines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

留在場上,就有機會贏

還記得《翻滾吧!男孩》嗎?電影主角是體操國手李智凱,2020 年東京奧運上奪下體操男子鞍馬銀牌,成為台灣史上首位奧運體操項目的獎牌得主。

我想引用《遠見雜誌》副總編輯林讓均專訪《翻滾吧!男孩》的導演林育賢後下的註解:人生如同體操,只要留在場上繼續翻滾,就有贏的機會。

對大部分人來說,出國工作是一場長期抗戰。我們通常沒有燒不完的存款和一面試就拿到 offer 的好運,最終能夠成功的關鍵,在於留在求職市場上。

書中分享的案例祥,在成功拿到荷蘭的工作機會前,已經嘗試了三年。關鍵是能夠在不離職的情況下,不斷獲得面試,累積實戰經驗,直到機會來臨。

不像多數留學生,有生活費和簽證的壓力,他選擇在台灣不離職,持續投履歷,又懂得分析各種面試數據,修正自己,進行調整。

以上所說的,正式精實創業的核心精神:用低成本的方式快速推出產品,直接用市場的回饋來即時調整產品,持續迭代、優化。

有相同概念的還有《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書中引用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概念,強調新創產品在量產或者投入生產(Production)前,都會經歷「打造原型」(Prototyping)的階段,作法可能是先產出一個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讓設計者可以根據使用者的回饋,進一步調整產品。

💡延伸閱讀:如何用「設計思考」,追求理想職涯、規劃幸福人生《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一兩次失敗不要緊,重要的是能持續留在求職市場中,讓自己能夠持續進化,一試再試,直到成功。

比較容易出國工作的職缺

Aaron 觀察,有些職缺比較核心,公司不太會直接外包出去,如果你的目標是出國工作,不妨參考:

1.軟體工程師(Software Developers)

2.產品設計師(UX/UI Design)

4.商務開發(Business Development Managers)

5.增長駭客(Growth Hackers)

6.客戶經理(Customer Success Managers)

你的工作在哪裡?

鎖定職缺後,你知道這些工作在哪裡嗎?除了對國家的個人喜好,你知道所屬產業都在哪裡發展嗎?換句話說,有沒有一個聚落,是該產業高密度分布的?鎖定聚落,相當於一次鎖定大量目標公司和職缺,事半功倍。

書中分享一個觀察的技巧:到目標公司的職缺頁面查看,分析該公司在這個國家是哪種辦公室?

  1. 基地型辦公室:組織完整,以吸收人才為目標。職缺包含研發策略等。
  2. 市場型辦公室:組織精簡,以攻略市場為目標。職缺限於業務客服法遵等。

以我曾服務的台灣微軟為例,數年前是以業務和客服為導向的市場型辦公室。但近年隨著資料中心和 AI Center 落成,已經成長成研發人員人數為業務人數數倍的基地型辦公室,由此可以觀察到一間公司想要在地深耕發展的決心。

如果你想要找的是研發相關工作,就應該鎖定基地型辦公室多的城市為目標,多做嘗試。相反的,許多外商看似全球有數十個辦公室,但多以市場型辦公室為主,就不該被技能樹都點在研發的你列為首選。當然,如果該職缺本來就是遠端、不用考慮簽證問題除外。

你領的薪水夠用嗎?查薪資和物價好用網站

你的薪水夠用嗎?低跟高都是相對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跟資料庫比對。

以下分享全球知名的幾個比薪水網站。

  1. Payscale – Salary Comparison, Salary Survey, Search Wages:能查詢各種產業和職業的薪資水準
  2. Company Salaries | Glassdoor
  3. Levels.fyi | Salaries & Tools to Level Up Your Career:可能是科技業目前最具權威的薪資網站
  4. numbeo.com/cost-of-living/:查詢不同城市物價指數的權威網站,列出城市的零售物價、房租、平均薪資等資訊
crop man working on laptop on open terrace
Photo by Ketut Subiyanto on Pexels.com

這些求職方法你都試過了嗎?

除了到各大求職網站投遞履歷,以下幾種方法也非常實用。

台灣人社群

在社群媒體上以「台灣人+地名」做為關鍵字去搜尋,就可以找到許多這類的在地社群。裡面經常會有尚未公告在求職網站上的第一手職缺訊息。

留學限定的徵才管道

國外的校園徵才很多是學校專屬,也就是企業只會到特定學校徵才,而且有獨立的篩選流程和名額。如果你打算透過出國留學,留在當地工作,別忘了打聽歷年的校園徵才公司名單。

傑出人才簽證

世界各國都在搶人才,這類證通常鎖定該國渴望的人才而設,譬如科技、醫療等,講求快速審核和大方,不僅不需要投資大筆費用,或是辛苦累積分數,經常是一人拿永居、全家都能移民,相比起一般的工作簽證,可說是非常有吸引力。

譬如英國的Global Talent Visa、澳洲的Global Talent Independent Program,日本的Highly Skilled Professional Visa都可參考。

你可以研究各國簽證需求的職業清單,也許你的特殊專長正是該國所需,解決簽證問題後,對雇主而言便大幅下降了聘用你的風險和門檻,成功機率大幅提升。

內部轉調

如果你待的是外商公司、或是海外有分公司的台灣公司,就有機會透過轉調海外,達成出國工作的目標。不過這種方法較容易因為行業景氣以及公司政策而生變,比較不推薦將全部心力放在這上面。

打工簽證

由打工度假先到當地,從短期約聘再轉正職的案例,在英國和澳洲的成功故事族繁不及備載,只要你符合工作期望,雇主大都會很樂意替你申請工作簽證的。

person holding clear plastic bottle
Photo by Marta Ortigosa on Pexels.com

關於履歷,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以下列舉幾個我在其他海外求職文章或書籍較少看到的經驗分享,希望對你有幫助。

志工經驗不要忽略

除了工作外,你還參與過哪些無償活動?譬如淨灘、照顧流浪貓狗,或是幫助過比你更需要的人?這些經歷看似和專業無關,卻可能會讓用人主管留下好印象。如果有,別忘了為自己記上一筆。

我不在該國,履歷上留什麼電話?

準備一個國際門號吧!讓自己看起來像在該國,雇主比較願意拿起電話,和你接上線。很多旅行社都有提供其他國家的旅行電話卡,或透過Google Fi這種跨國通訊服務來取得國際電話門號。

別浪費時間寫求職信了

關於要不要寫求職信,一直是個大哉問。不寫好像沒誠意,寫又很花時間。要知道求職者一天投遞的履歷數量可能以數十封計算,就算一封求職信只要客製 10 分鐘,投遞 20 個職缺就多出了三個鐘頭,時間成本驚人。

過去在海外留學的求職季,我也曾對目標公司客製化求職信,想要展現對那個職缺的熱誠和了解。但現實很殘酷,那些有寫求職信的職缺,我連一個面試都沒拿到。

Aaron 分享,如果一份履歷平均只會被閱讀 7.4 秒,你又怎麼可以期待雇主會花額外時間讀你的求職信呢?在大部分情況下,客製化求職信其實是一件沒有太大效益的事。

不只要去找工作,要讓工作找得到你:好好整理你的 LinkedIn

雖然公司平常都會經營人才庫,但總是會有不夠用的時候。假設這次要招募 5 個工程師,人才庫裡符合條件的有 20 個人,通過面試關卡的只剩下 2 人,而最後滿意 offer、到職上班的也許只剩下 1 人,那另外 4 位要去哪找呢?

如果問問我身邊的同事,在 LinkedIn 被獵頭相中而投遞履歷,進而成功入職的比例,一定比自己投履歷的高。這是因為 HR 普遍相信,大多數符合職缺需求的人,是還沒出現在人力市場上的被動求職者。

將你的 LinkedIn 整理好,不只工作和求學歷程,也放上該行業的關鍵字,如果有一些作品或者報導,那就更棒了。

也附上我的 LinkedIn,歡迎互相交流:(33) Wanchung Huang | LinkedIn

你的目標職缺,不只一組關鍵字:反向搜尋

現在的職缺五花八門,不只同一個職稱在不同公司,可能性質天差地遠;看似完全不同的職稱在不同公司,卻可能做著差不多的工作。

以我的職稱 Solution Architect 為例,在許多公司屬於研發部門,在雲公司,譬如微軟(Microsoft)、亞馬遜(Amazon)、Google Cloud Platform,卻是不折不扣的售前,屬於業務部門。而過去 Google 的 Customer Engineer,其實也是在業務部門裡的售前工作,而非傳統認為的工程師。

如果已經有一組目標關鍵字了,不妨也觀察一下類似職稱,很可能會意外找到其他職稱,是你也可以勝任的。

譬如你可能本來只是要找業務職(Sales),卻發現商務開發(Busniess Development)、客戶成功經理(Customer Success, Customer Champion)的核心技能你也都有;本來想找的是資料科學家(Data Scientist)的工作,結果發現資料分析師(Data Analyst)、商務分析師(Business Analyst)、產品分析師(Product Analyst)需要的能力也差不多;或者本來的身分是行銷專員(Marketing Specialist),結果發現成長駭客(Growth Hacker)或點擊成效經理(PPC Manager)的市場需求很大。

如果你本來不知道這些名詞,試著用這些關鍵字反向搜尋,接著修改你的履歷,甚至再進修,對於貼近市場和了解自身定位特別有幫助。

person holding pen pointing at graph
Photo by Lukas on Pexels.com

面試種類:案例分析、行為面試、文化面試

無論哪種職能,面試類型大致上可分為三種,分別是:案例分析行為面試文化面試。不同職能著重的會不太一樣,也可能在不同面試階段出現。

案例分析

通常會給你一個背景,譬如某某公司的執行長碰到了什麼問題,你該如何解決?

通常答案不是重點,而是從中觀察你能不能夠使用自己的架構,對問題提出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出現場合包括顧問業的案例解析、工程師的系統面試、產品經理的產品設計測驗、設計師的白板測驗等。

你可以參考有管理顧問案例面試聖經之稱的Case In Point,裡面有許多案例以及參考解答。

行為面試

這類型的面試想要了解過去的你會怎麼解決問題、如何分析問題,以及表達能力

準備這類型的面試,從挖掘並記錄自己職涯的小故事開始。Aaron 舉例自己在一份工作離職前,老闆對他的評價是:「You are not shy.」(你不會怯場)。並分享自己曾對老闆提案過一份組織改造計畫,希望凝聚團隊士氣的經歷。

雖然該計畫在他任內沒有實踐,卻讓 Aaron 看見自己的領導潛能,也成為面對往後挑戰的強心針。每當他因為期望薪資被獵頭嘲笑的時候、當需要為自己發聲的時候,都會想起這句話,鼓勵自己勇敢前進。

在你回答完後,面試官通常會跟進問題(follow-ups),接著追問更多細節,譬如「重來一次你會怎麼做?」,目的是要觀察求職者是否有成長心態,能從過去經驗,一路進化成更好的版本。

文化面試

文化面試(Cultural Fit)看似跟核心職能沒關,容易在準備面試時忽略,卻和一位應徵者能不能長期在這間公司發展息息相關。

企業文化是指一家企業的價值觀、信念、行為態度、工作習慣等共同的文化特質。例如有的公司是研發講話最大聲,有的則講究業績,數字是一切。

這類面試根據公司不同,有時候會和行為面試混合,有時候則獨立出來。面試前可以上該公司網站,仔細思考,在過去的經歷中,是否有哪些例子能呼應這些原則或承諾?筆記下來,在文化面試時更能侃侃而談。

例如 Amazon 的 16 項Leadership Principle、Microsoft 的Growth Mindset,以及 Google 的五項承諾。除了企業考核你,你也可以依此判斷這家企業跟你合不合拍。

讓公司找上門的求職網站

以下這些網站反其道而行,由雇主自己找尋感興趣的人選,並由你決定要跟哪間公司面試。

  1. Hired – Job Search Marketplace. Tech Job Hunting Simplified!:以美國市場為主
  2. talent.io | Get the tech job you deserve:歐洲市場
  3. Meet.jobs|Global Talent, Global Job:台灣新創

怎麼知道是否在進步?從記錄搜尋次數開始

你照著 LIST 方法鎖定目標地點、做過關鍵字搜尋、改了履歷、開始累積面試經驗,要怎麼知道自己是否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LinkedIn 上的搜尋結果顯示次數是檢視自己履歷健康程度的指標,代表你的頁面每周被搜尋到的次數有多少。你可以紀錄每周的搜尋結果顯示次數,並隨著面試來到,紀錄收到幾封獵頭或人資來信通過幾關面試等,一步步建立起建立起專屬你的求職儀表板(Jobs Dashboard)和求職漏斗(Jobs Pipeline)。

找到工作了,然後呢?

好不容易過關斬將,終於踏上海外工作這條路。迎接你的除了各種機會和新鮮事,也有跨文化溝通的挑戰,以及與伴侶的人生規劃。

你是謙虛還是避重就輕?

Aaron 分享在國際職場對於台灣人的觀察,認為我們自認是謙虛的美德,換種角度看,其實是自我矮化避重就輕,反而成了國際發展上最大的劣勢。

以上觀察讓我很有共鳴。記得多年前,在一場夢想工作的最後一輪面試,來自美國的面試官要我談談在上份工作取得的成就。我竊喜:耶!考古題有猜中,這題有準備。

我開始侃侃而談預先演練好的過往豐功偉業。回答完畢後,我準備迎接關於更多成就細節的問答,沒想到面試官只問了一個問題:我聽見你一直說「我們」,這些成果究竟是,還是一群人完成的?

我當下愣在那邊,也忘記了自己是怎麼回答的,面試草草結束。最後不意外的,我落選了。

後來我明白了當時美國面試官對於我的貢獻度感到質疑,可能源自於他的個人主義文化背景,而我總是用「我們」取代「我」則來自於講究群體意識的文化背景。

💡延伸閱讀:嚮往海外職場的你可能不知道的 7 個秘密,搞懂跨文化溝通,成為國際化人才

four women chatting while sitting on bench
Photo by ELEVATE on Pexels.com

不表達想法是體貼還是害怕衝突?

作者也分享當碰到相反意見,東亞的文化讓我們習慣迴避衝突,不表達想法。以為不把事情點破是種體貼,結果只是被當成空氣。

開始海外職涯後,我解鎖了人生第一次跟同事正面衝突。對方比我資深,善於爭取資源、談判,讓自己被看見。他曾不只一次直接跟我老闆反應對我的工作表現感到不滿。一開始我抱著虛心接受的想法,除了修正自己,沒有辯駁。

直到後來我受不了,直接和他直球對決,約了會議詳談。經過一個小時的討論,一一講出觀點及訴求,最後我們取得共識,會議愉快的結束了。事發後,跟同事的溝通頻率明顯增加了,也更懂得彼此尊重。

💡延伸閱讀:第一次吵架就上手-跨國職場衝突全紀錄

這些經歷都讓我對跨文化溝通有更深刻的體會。在東亞文化長大下的我們,比較容易害怕衝突尷尬,甚至有如 Aaron 說的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於是漸漸習慣不表示自己的想法。

但溝通最核心的關鍵,就是表達。重點不是說服,而是讓彼此知道想法。因為你不表達意見,就不會被看見。

嚮往國際職場、海外工作的我們費了一番功夫學習當地語言(譬如英文),也都認同語言能力,是能否勝任的重要指標。但許多溝通是非語言的,這時跨文化理解力就是關鍵。

文化之間並沒有對錯,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善用各種線索,找到合適的方式,成為有效的跨文化溝通者。

你的伴侶時間軸跟你對齊了嗎?

出國工作不只對你的人生是巨大的轉變,別忘了對你身邊的人也是。除了照顧家人,還有和你一樣正展翅高飛的伴侶。

如果彼此都有心長久發展,在不考慮遠距的情況下,旅外的伴侶,大致能發展出三種模式:

1.主從模式:一個人追求職涯發展,另一個人配合,犧牲部分發展。
2.輪流模式:兩個人商量好各自的時間軸,這次我先配合你,下次換你配合我。
3.雙主模式:先列出兩個人都能接受的限制條件,一起到符合標準的城市工作。

無論你們要選擇哪一種,重要的是透過溝通,摸清彼此的期待限制

我的實踐

回頭翻閱日記,我的海外求職之旅應該要從 2020 年說起,那時也做過類似 LIST 模型的功課。

除了定期和幾位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同學、同事聯絡、了解市場情況,也認真蒐集資料,把每個國家適用的簽證列出,然後一一比較可行性。記得當時覺得最有希望的是荷蘭,還花了台幣兩萬多塊申請簽證。當然也不忘定期投遞工作。

只是眼看著簽證期限到來,面試仍是有一搭沒一搭。相反的,在台灣的一切都讓我感到舒適,無論是工作、生活。要不是 2021 年內轉機會降臨,我很可能就這樣放棄了。

回頭看來,因為那段時間的努力,意外累積了一些東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拾寫作。為了展現專業,曾投稿了幾篇文章Towards Data Science。過程中,竟意外想起小時候有多喜歡寫東西,之後默默地一路寫文章到現在,甚至建立了《中途筆記》部落格。

還記得我很喜歡的矽谷阿雅,曾在《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裡說過一句話,大意是:如果有一百件事情可以讓你達成夢想,最後是哪件事有用,其實不重要。因為你不知道哪件事會有用,但如果一件都不做,就不會成功。

時間快轉到兩年後,當我轉調至新的職位時,幾位同事馬上向我打聽訊息,希望能轉職至我的上一份工作。我樂意幫忙,可惜正逢景氣不佳、預算緊縮,老闆兩手一攤,說沒錢辦 relocation(職位轉換)。只能說時機不對,這些優秀人才無法用跟我當時一樣的方法出國工作。

高勝算決策》和《高勝算決策 2》都不斷強調要將決策跟結果獨立看待,避免由結果論英雄。如果說因為我最後是透過內轉,而達成出國工作的目標,所以那些投的履歷、面試都沒有用,未免太武斷。只是剛好在那個時間點,內轉的門是開的。

diligent small girl drawing on paper in light living room at home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後記

我相信和夢想同樣重要的是實踐,《普通人的海外求職指南》不只給你勵志的成功案例,更強調經過實際驗證的方法。如果你夢想出國工作,強力推薦閱讀這本書,相信可以讓你在築夢的路上少走彎路。

有了方法案例,和持續留在戰場上的底氣,你還有什麼好猶豫的?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