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面走來的好像是同事,該打招呼嗎?可是不確定我們有那麼熟」
「再不出門就要遲到了,可是鄰居還在走廊上...」
「大家怎麼都有源源不絕的點子跟話要說呢?可是我腦袋一片空白,千萬別點到我」
「今天聊得很開心,下一次一起出來玩吧!」
「好啊!下週四晚上如何?」
「...」
你偶爾也有以上各種害怕與人接觸、臨場反應不佳、對閒聊太認真的「症頭」嗎?
你不孤單,芬蘭畫家 Karoliina Korhonen 創作一系列的插畫,名為Finnish Nightmare,畫出許多內向者的心聲。
我們活在一個認為外向才能夠成功的社會好久好久了。哈佛商學院努力將學生變成愛說話的人,例如教導他們如何在資訊不足;或心中只有百分之五十五確定時,如何帶著百分百的自信發言。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關注內向者,我們才發現生活周遭其實好多內向者,其中不乏舉世聞名的成功人士,譬如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不同於炫目耀眼的領導風格,內向者也擁有無法取代的特質,就算你是一隻綿羊,也可領導群獅。
快速連結
原來我不是不如人,而是本來就不是那樣的人
在《公主向前走》中,有一棵不好意思結果實的蘋果樹,因為他看到隔壁的橘子樹結橘子,而覺得自己長錯果實了。這樣的故事在旁人聽起來覺得不可思議,因為蘋果樹只選擇看到自己相信的東西,而忘了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的。只能吃橘子、不能吃蘋果會有多乏味?
????給失戀者的童話故事《公主向前走》
原來我不是不如別人,而是因為本來就不是那樣子的人。社會上的主流價值通常傾向單一標準,而我們都在追求成為那種「標準的人」,忘了自己原本的樣子。
外向者也有不擅長的事情
別羨慕外向者了,外向者也有自己的功課。世界上同樣沒有完全適合外向者的工作,他們需努力靜下來想策略、看無聊的報表,與注意自己是否對人太熱情。
內向只是一種傾向,不要把它當作一種條件或限制。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與目標,並搭配練習,才有機會接近夢幻工作。如果理想中的夢幻工作不存在,那就調整自己適應工作吧!
即使內向,也要有「成長心態」
近年網路上很流行一張「我就爛」的搞笑貼圖,形容自暴自棄、放棄治療。既然內向和外向各自有不同的功課,我們要做的是「正視自己的狀態」。
具備「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的人,能夠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在合理的範圍內成長和進步,漸漸地就會更有自信,適應生活中不同情境。
如何自賣自誇
如果連自己都不會行銷,要如何幫企業行銷產品或理念?以下幾個技巧,讓聽者愉悅地接受自己的成就:
- 拉近距離:如暢銷作家分享自己趕稿的過程簡直像地獄一般,讓大家覺得他跟自己沒什麼不同
- 對成就心存感激
- 懂得自我調侃
- 找個隊友:找個可以跟你互相稱讚的朋友一起出席活動
- 展現幽默:如介紹自己的名字跟某位名人同名同姓,只是自己比較年輕(或老)
- 準備簡短的自我廣告詞:練習在 30 秒內說明自己的理念,如「我開美式餐廳,去年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開了四家店,明年希望再多開一點,因為看到客人的笑容讓我真的很開心」
如何向上管理
如果把向上管理比喻成一個蛋糕,懂得包裝自己的員工就像是蛋糕表面的鮮奶油或翻糖裝飾,而好的主管當然會看整體,除了表面的裝飾外,別忘了蛋糕好不好吃也很重要,即使裝飾功力不強,內向者還是可以做出符合主管口味、讓人驚豔的蛋糕。
把自己的頻率調整到與主管的一致,溝通才會在同一條線上,記住,要調整的是自己,不要妄想去改變主管。《安靜是種超能力》分享了美國心理學家 Dr. William Marston 創建的 DISC 個性分類,將主管分為四種類型。
・面對支配型主管
這類型老闆是目標導向,注重成果,喜歡掌控全局,不輕易妥協也沒什麼耐心。
先做好摘要、準備好選項,並加上自己的評估與建議,例如「對方這個提案的重點有三個,我不建議單獨跟他們合作,因為(什麼樣的原因)。我想我們有兩個選項,找第三方一起合作,或是乾脆不要合作。基於什麼樣的理由,我評估後,傾向(是否要合作)。」
・面對表現型主管
他們喜歡成為鎂光燈的焦點,話多,善於激勵、說服人,我們要多認同他。
做好準備說:「老闆你說的沒錯」,同時提出佐證。他們能夠接受創新想法,但持久力比較不強,對於需要長期追蹤的事情,要多提醒他。
- 面對分析型主管
他們實事求是,注重細節,思慮周全,不會貿然投入。
將資料準備越周全、越詳盡越好,例如:「這個活動是根據這些資料,以及過去經驗與客戶反應,如果我們再增加這樣的預算和那樣的流程,成效預計會增加百分之二十」。
・面對親切型主管
這類型主管比較尊重團隊與傳統,要他們力排眾議做某些事情時,難度比較高。
多準備過去的案例、經驗,如「這個活動企業目前的進度是這樣,去年我們也有辦過類似的活動,那時,大主管給的預算比現在多百分之十,他也很滿意成果,今年要不要也如法炮製?」
企劃案應該隨著主管類型不同做調整
如果已經寫好企劃案,應該如何讓主管更容易點頭呢?劉恭甫在他的著作《不懂這些,別想加薪》中提供建議——支配型主管,一頁就好;表現型主管,漂亮就好;親切型主管,實用就好;分析型主管,越厚越好。
不為了社交而社交
內向者不太習慣參加陌生的社交場合,如果碰上了不太想去的活動,先問問自己以下問題,釐清參加目的是為了交差、開眼界,還是在工作上或人生中更好的發展?
- 非去不可的理由?
- 主辦單位是誰?誰會去?多少人?
- 活動與我的關聯性?
- 與會者中有認識的人嗎?
- 除了社交外還可以做什麼?
如果真的要去了,又心不甘情不願,不妨給自己設定一個最小目標,譬如要「認識一個陌生人」,從小目標開始,就會越來越好。
如果連動機都沒有,還是別去了吧!記住上面說的,擁有「成長心態」,擴大舒適圈的同時,也不需要凡事為難自己。
如果必須出席社交場合
- 準備口袋話題,例如:你怎麼知道今天這活動?
- 幫忙主人張羅、佈置
- 和新朋友聊一個段落後,最後說:「謝謝分享,今天很開心認識您,讓我們保持聯絡。」畫下優雅的句點。
如何面對衝突
1.先離開衝突現場,但記得回來面對並解決,譬如提議隔天再開會討論
2.運用同理心傾聽,但不等於要同意對方的看法
3.雖然會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情緒或想法,但必須把握溝通機會
4.當衝突已經解決之後,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要懂得放下
5.盡量面對面溝通
給外向者:與內向者合作的小祕訣
- 分配任務前,盡量提供充分資訊,讓他們了解前因後果。
- 留出思考與作業時間。
- 內向者不會在動腦會議上坦白提出想法,但可以邀請他們分享。
- 三不五時詢問進度會讓他們大腦 CPU 超載,訂立時程與目標,讓他們主動回報。
- 大會議室中突然請他們發表想法,效果可能不太好。
後記
《安靜是種超能力》分享了關於內向者的各種心理狀態、應有思維與具體做法,但讓我最有感覺的,卻是整本書想傳達的訊息,那就是內向者如何「找到自己的使用說明,並閃耀發光」。
記得《灌籃高手》裡有一句經典台詞「現在放棄的話,比賽就結束了」,在過往的主流的價值觀中,內向者在職場上相對比較吃虧,但如果因為這樣就「躺平」,那未免也太對不起自己,人就只活一次,怎麼可以不盡力精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