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不應該追求熱情!專家告訴你如何找到美好職涯《深度職場力》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追求熱情是糟糕的建議!

你是否也跟我一樣,從小就深信著有個叫做"熱情"的東西在等著自己挖掘?每當考試考不好、跑步跑得比人慢,就在想: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件事情是我天生就熱愛,而且做得比人好的!只要找到它,就可以只要專注做這件事,然後自然賺到很多錢,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很遺憾的,幾十年下來,即使做過各種心理測驗、讀過幾本書,我到今天都還是沒找到。大概除了熱愛玩"聽前奏猜歌名"這種不知道要怎麼拿來當飯吃的技能,而且練得還不錯以外,我跟大多數人一樣平凡。

有沒有可能,我們一開始就搞錯了什麼?這本書的作者 Cal Newport 為此提供了完整論述。

man in gray polo shirt holding brown wooden basketball
Photo by Laura Esposito on Unsplash

這本書在說什麼?

"推翻熱情假設"這個立場, Cal Newport 也許不是第一位提出的。其實在一人公司》中, Paul Jarvis 也有談到自身經驗,支持這個立場。但身為教授的 Cal Newport ,善用做學問的長才,嚴謹的將這個立場發展出一套論述。


《深度職場力》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不要追隨熱情"、"技能的重要"、"自主性的重要"與"使命的重要"。換個角度來看,就是先提出"不要追隨熱情"的論點,接著提出解決方案(培養超強技能、取得工作自主性、找到使命),並解釋為什麼這些解決方案很重要、以及如何實作。

不要追隨熱情

我們先來看看廣為流傳的"熱情假設",雖然說法不同,但大抵上的概念是:一個人能否從工作中得到快樂,關鍵在於先找出自己的熱情所在,接著去找符合那個熱情的工作。


提倡這個假設的名人之一正是 Steve Jobs ,他在史丹佛大學給畢業生的演講中說:你一定要找到熱情所在,這是把事情做得有聲有色的唯一方法。如果你還沒找到,就繼續找,不要勉強、將就。但如果去研究賈伯斯的故事,會發現其實他真正熱情的東西是禪修,只是後來誤打誤撞創辦蘋果、成為傳奇。我們當然相信,後來的賈伯斯的確對工作產生熱情,但關鍵的問題是:究竟該怎麼找到熱愛的工作?

man in black crew neck shirt holding white printer paper
Photo by Md Mahdi on Unsplash

強到讓人無法忽視你

Cal Newport 將美好工作拆解成以下三個特質:創意、影響力、自主性而為了得到美好工作,我們必須用職涯資本來換取,其實也就是競爭力。以賈伯斯為例,以珍貴稀有的 Apple I 電路板,換取可以由自己的決定的職涯發展、也為世界創造了影響力。


當然,即使已經認同了這個想法,要變的強到沒人可忽視也不容易,因此書中也提出了刻意練習的概念,幫助讀者們前進。作者訪談了幾位擁有職涯資本的人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值得參考。

自主性-夢幻工作的萬靈丹

數十年的研究顯示,自主性是一個人追尋快樂、成功、有意義的生活時,最重要的特質之一。除此之外,也能為企業帶來成長性和生產力。現今已開始有公司採取一種全新理念來營運,叫做"只看成果的工作環境"(ROWE,Result-Only Work Environment)。意思公司只看你的成果,至於何時上下班、休假、查看電子郵件的頻率,都沒有人在乎。成果顯示參與員工的幸福感和績效都提升了。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性要在準備充足的職涯資本後才能實現,否則可能會帶來風險。譬如貿然決定要辭職環遊世界、成為部落客,希望能夠由流量帶來收入,卻因為沒有準備充足而陷入捉襟見肘的窘境。另一方面,傳統雇主可能會希望將人才留在傳統的職涯路徑上,藉此讓人才繼續為其工作。但這樣一來,就失去自主性了。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作者建議以"財務可行性法則"作為依據。

財務可行性

判斷你該不該去追尋誘人的目標,以爭取更多自主性時,你應該先證明有人願意為那件事買單。找得到證據,就繼續去追求;找不到證據,就別再多想了。

pink pig coin bank on brown wooden table
Photo by Andre Taissin on Unsplash

使命的力量

擁有職涯資本、自主性之後,我們就可以快樂的工作了嗎?如果範疇只局限於工作,也許是的。但當談到職涯的時候,牽涉的範圍就更廣了,舉例來說:我們的人生應該要怎麼度過?是否有一個目標,是即使換過多個工作後都持續追求的?換句話來說,該如何把職涯變的精采、或者有主題性?這就是使命。

如同熱情不會忽然從天上掉下來,使命也是經過多方嘗試後尋找而來。以莎拉為例,起初,她並不知道自己應該從事理論研究或者往應用發展。總覺得自己的興趣太廣泛了,甚至覺得其他人都是天才,不知道自己的立足點在哪裡。

在探索的過程中,莎拉累積了職涯資本、到達頂尖,並且擁有足夠的耐心,才找到自己的使命:用基因演算來消滅古老疾病

小賭注

總結來說, 莎拉 之所以能夠找出使命,絕對不是一開始就確定的,而是依賴許多試探性的行動。為了提高實現使命的機率,需要運用許多具體的小實驗,以便獲得具體的意見回饋。這些小賭注讓你試探性地探索某個使命周邊的具體選擇,尋找出有可能促成出色結果的選項

這就好像現在大學裡有許多不分系,並不強迫學生在大一的年紀就立定志向、知道以後要以什麼維生,而是透過廣泛的修課和探索,接著到二年級才確立方向。這樣一來,即使修到一門不喜歡的課,代價也不過是時間、或者重修所花的經歷,比起花費四年研讀一門不喜歡的知識、或者花大把的時間轉系,這個賭注實在划算。

Photo by milos tomasevic on Unsplash

引人注目法則

當然,使命也不能只有自己玩得很開心。即使在藉由不同的小賭注,確認正確的發展路徑後,為什麼有的點子獲得關注、其他的卻乏人問津? Cal Newport 建議,使命還必須引人注目。

舉例來說,如果《深度職場力》的介紹是給畢業生的職涯建議,也許大眾會覺得很實用,但不見得會馬上掏出手機、發到社群媒體跟朋友分享。相對的,直接提出犀利的見解:追求熱情是糟糕的建議!反而會讓人想要推薦給身邊的人。


不只如此,我們還必須把這個使命在適合的場合宣傳、積極的傳播自己的作品。這也是為什麼作者是先在部落格累積起廣大的讀者和口碑,甚至許多文章早就被引用、轉發了上萬次,在這樣深厚的基礎下,進而出書。相對的,如果作者只是在演講中提出一樣的論點,很有可能不會有同樣的結果,因為演講無法吸引到足夠的關注。


讀到這裡,馬上讓我想起《大人的十一堂寫作課》中也有相似論述。作者粥佐羅直言"只有公開寫作才是真正完整的寫作"。關鍵就在於,如果是私密寫作,無論寫得好不好都不會有人回應,久了自然容易懈怠,而經由公開寫作的眾人留言,久而久之就容易養成習慣,不停的寫。在過程中取得回饋打磨技巧、接著強到讓人無法忽視,同時也累積了足夠的聲量

後記

回頭看來,我並不會認為以往所做的適性測驗、心理測驗都該被推翻。相反的,這些測驗讓我們明白"自己在擁有哪些特色的工作場域比較容易發揮"。舉例而言,一個擁有目標導向特質的人就很適合被放在一個提供績效獎金的位置上,像是業務。又或者分析能力強的人可以選擇顧問業或者資料科學領域。

flour with egg
Photo by Elle Hughes on Unsplash

就好像烘焙麵包時要先篩選麵粉,比較講究的烘焙師,會先用一個孔隙比較大的篩子,將結塊的麵粉先去除,接著,再用較小的篩子,篩出夠細的麵粉。

同樣的,我們可以由這些測驗給的方向去縮小範圍,選出要嘗試的路線,接著在過程中拿到意見回饋,最後選定道路琢磨技巧,讓自己強到無法被忽視,進而產生熱情,也可能找到了使命


幫助內向的你找到熱愛工作,走出逆境、享受生活

電子報每周五寄送 | 提供實用指南,用你的方式,去想去的地方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訂閱電子報,我會持續與你分享。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