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人生疑惑《史上最強哲學入門:從柏拉圖、尼采到沙特,解答你人生疑惑的 31 位西方哲人》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輕鬆的學習西方哲人思想

作者:飲茶

譯者:江裕真

出版社:大牌出版

出版日期:2020/05/06

語言:繁體中文

連結:博客來

說來很不好意思,在歐洲念書的時候,每當身邊同學聊起哪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什麼,我總是只能傻笑,然後趕快轉過頭去問 Google,查查剛才說的那個名字究竟是誰?那句話又是什麼意思?

其實也不能全怪自己,畢竟古今中外有名的哲學家這麼多,光是自己所來自的東方,就已經有孔子、莊子、釋迦摩尼等著名哲學家要認識,更何況是西方的哲人們?

為了不要再這麼搭不上話,因此讀了這本書,以及另一本專講東方哲學的上集,共兩冊。這本書將 31 位哲學家們分類,由真理、國家、神、存在四個角度切入,以非常精簡的篇幅詮釋思想。讓我們可以用有系統的方式,從零基礎開始看哲學家們如何解答人生疑惑。

這本書在說什麼?

書中總共討論了 31 位哲學家,在此舉出其中三位分享。

woman praying beside tree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上帝已死-尼采

尼采在一百多年前,向來崇尚"上帝萬歲"的西方,說出了這樣令人震驚的話,不過是在小說裡。他認為神,不過是弱者的憤慨所創造出來的東西而已,而且扼殺了人們的生存之道


為了證明自己沒有亂說話,尼采還做了考察,對於古代的善惡價值做了研究。那時對於善的定義是"強大、有力量",而惡的定義是"弱小、無力量"。換句話來說,強就是美好


但這樣的價值觀卻在猶太人經歷了悲慘歷史後改變了。古代的猶太人,經歷了一連串的戰爭、民族差點被消滅、顛沛流離,好不容易建立了自己的家園,卻又被趕走的悲慘經歷。在逃亡過程中,建立起了"一定會有個唯一的神來拯救我們!"的想法,並逐漸發展成猶太教信仰,支撐著猶太人們度過難關。


然而,當神出現的時候,猶太人們並沒有被拯救。當長槍穿過耶穌身體的那一刻,價值觀出現了逆轉,本來的善變成了惡,本來的惡變成了善。一個被別人中傷,也笑著不生氣的人,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善人"。這種價值觀隨著基督教信仰逐漸成為多個國家的主流,幾乎支配西方世界後,影響深遠。所以老鷹等猛禽常在寓言故事中被認為是惡、而弱小的羊則是善良的那方


這種"弱小的東西雖然缺乏力量,卻溫和、美好"的想法,在尼采眼裡,正是讓人類開始過得不坦率的根源。換句話說,就是酸葡萄心理。書中舉例,就好像是狐狸吃不到樹上的葡萄,就開始對自己說:「人生又不是只有葡萄,我才不想吃呢!


因為得不到,變得害怕失敗、沒有自信,接著就開始催眠自己:「沒有欲望很了不起。」當個無害無欲的謙虛者,其實只是因為不想覺得身為弱者很悲慘,而衍伸出來的價值幻想而以,簡單來說就是自我安慰

grayscale photo of eagle
Photo by Cristofer Maximilian on Unsplash


與其在這不甘心的流淚,不如變得更強給我看啊!

尼采的生存之道是成為"超人",這讓我想到海賊王中的這句台詞。真正的生存之道,應該是狐狸們都奮力跳躍,努力吃到葡萄阿!他認為,人們必須自我覺察到自己"對於力量的意志",也就是想要變強、想知道真理,並坦率的活著。


當然,尼采這種在當年可以說是離經叛道的想法,大家都不接受,因此最後就發了瘋、結束了自己的人生。

自由之刑-沙特

存在先於本質"是法國哲學家沙特著名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世界上的萬物都是本質先於存在,所有的行為都是可以被預期的,譬如獅子會追捕獵物、書本被拿來閱讀。但只有人類,出現在世界上的時候並沒有被設定要來做什麼,做任何決定也是自由的。正因為如此,凡事都要選擇、並且要為錯誤的選擇負起全責。沙特以"人類遭處自由之刑"來形容。


至於要如何面對這個世界?作者飲茶對沙特想法的詮釋是積極的。認為正因如此,與其無所事事的過下去,不如背負著可能會犯錯的風險,選擇某種方式過活、積極地做出決定


這種想法讓我聯想到在新創、軟體界很流行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甚至"敏捷式開發"。與其煩惱半天應該要選擇哪些功能上市、做出什麼樣的產品,不如盡快跨出第一步,開發出最小可行性產品、做 AB 測試、從使用者訪談中得到回饋,進而修正產品走向。


既然不知道、或者沒有被設定要生來做什麼,不如盡快踏上尋找的道路吧!想不到這些與傳產相比,看似時尚、新潮的觀念,其實早在還沒有網路的時代,就已經被哲學家沙特所提出。回歸到我們的人生,就是獨立思考、自己決定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進而成為自己。

person running
Photo by Jenny Hill on Unsplash

我就是想要賺錢!亞當-史密斯

在提倡"主權在民"的盧梭催生法國大革命後,今日國家多數已進入民主主義,於是人們開始討論,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讓人民過著經濟不虞匱乏、生活自由的生活?


在亞當-史密斯提出利己心理之前,多數人對於利己心理的看法是負面的。聖經裡寫著:有錢人想要上天堂,比駱駝穿過針孔還要難。而在東方,也有士農工商的儒家思想,言下之意,商人的地位比做工的人還要低。


大眾所以會有這些想法,是由於商人如果累積了太多財富,不僅可能威脅到掌權者,也沒有人想要務農了,最後讓大家挨餓、國家完蛋。


但亞當-史密斯卻認為:正是人類這種想要賺更多的錢的慾望,會帶領國家走向富強。認為個人利益會為社會帶來幸福,因為市場上有隻看不見的手會維持平衡。例如如果一家麵包店生意很好、賺了很多的錢,那麼一定會有人開始效仿。而只要有多家麵包店存在、民眾就可以選擇,最後在價格、服務、品質上得到平衡,皆大歡喜。


亞當-史密斯的論述在工業革命的初期得到大眾認同,於是人們開始積極追求自己的利益,今日資本主義的樣貌,就是這樣成型的。

brown wooden hand mannequin
Photo by Joanna Kosinska on Unsplash

我們為什麼工作?

上述論點,在那個大家都努力追求經濟無虞的時代,確實為社會注入一股成長動能。但時至今日,當許多人都已經能夠過的足夠富足,照理說不用再過著這樣的生活。


不過資本主義背後隱藏的消費經濟,擁有"一定要持續成長"的殘酷宿命。因為沒有成長,公司賣不出產品,老闆就發不出薪水,造成失業、家庭破碎等各種社會問題。


因此我們會感覺,明明生產力一年比一年好,工廠的良率一直在優化、報廢率不斷降低,為什麼班越加越多。並且隨著通膨,賺的錢卻變得更薄了?飲茶認為,在資本主義氣氛壟罩的社會中,主從關係顛倒,如果不這樣過活大家反而不知道怎麼辦了。這也是為什麼大眾會認為如果一個人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是負面的。


因此尼特族、隱居山林的人就出現了,開始有一群人只願意打工,認為錢只要足夠活下去就好。飲茶認為,這不是這些人的問題,而是在這個資本主義成長達到飽和狀態後,已經找不到工作的價值,也是這個時代應該重新審視工作意義的機會。


擁有這樣疑問的人顯然不只飲茶,在我很喜歡的另一本書《夠了》中,指數型基金之父 John Bogle 也指出現今的金融業已經為了賺錢而提供服務,而這些服務並沒有為社會帶來相等價值。


《一人公司》中,Paul Jarvis 更進一步的質疑成長,認為我們擁有的已經夠多,與其像個餓鬼一般無止盡的追求成長,不如專注在利潤,而非規模,並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人生的其他面向,譬如家庭、嗜好、或者任何你認為值得的事物。

smiling boy holding on rope
Photo by Muhammadtaha Ibrahim Ma’aji on Unsplash

後記

研究了這麼多位哲學家的生平以及思想後,飲茶對哲學史作了一個譬喻:格鬥家一輩子都在追求比人強,而哲學家也是花上自己所有的人生,在鑽研"比人強的論點"。因此哲學史,就是一部在知識領域中,強者與強者彼此比較、相互研究,直到今天的歷史。


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呢?我認為就像學習歷史一樣,是為了知古鑑今,培養思辨的能力。當人生中碰到選擇障礙或者挑戰時,能夠以不同的觀點來切入,轉換不同的視角。瑞士語言學之父,索敘爾,認為"語言是區別的系統",就好像一樣是姊妹,在中文中有姐姐和妹妹,而英文中,sister 卻泛指姐與妹。或者狼和狗,在法文中都是 chien,但在中文卻是兩個不同的單字。能夠理解在不同文化環境中生長,會建立起不同的價值觀基礎,也就是"要區辨什麼東西"後,能夠幫助我們更能理解他人,進而更知道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