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疾病,除了治療外,預防與善後你知道多少?《真原醫》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一窺楊定一博士的健康知識宇宙

如果問你「想要長壽嗎?」可能不一定,但如果改成「你想要長生不老嗎?」,更具體地說,是活到 100 歲,但擁有 30 歲時的體態和活力,是不是吸引人多了?

其實我們渴望的不是活得久,而是能健康的活得久。

而《真原醫》就是一本想教你關於健康所有事的書。

apricot fruits on bowl
Photo by Lum3n on Pexels.com

書中探討了許多主題,包含飲食、運動、呼吸,和情緒管理。目的都是希望我們能善用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提早在需要醫學介入前,做好準備,延緩老化,讓自己能夠快樂並健康的生活,完成更多理想、享受珍貴時刻。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真原醫》,我會說這是一本得以一窺楊定一博士的知識宇宙的導讀。

作者楊定一博士是一位科學家、醫學博士和作家。從小隨家人移民巴西,13 歲進入巴西大學、18 歲畢業後前往美國深造,前後只花了一年半的時間,便在 21 歲時取得紐約洛克斐勒大學生化博士及醫學雙博士。

之前曾讀過他的另一本著作《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 》,就對以科學人的角度出發,淺顯易懂的向大眾解釋冥想,印象深刻。

楊博士也期望希望幫助更多朋友從現代飲食的癮和代償脫身,重新進入一個放鬆而健康的內分泌與神經迴路,離開中年發胖、代謝症候群、慢性病的惡性循環,進而創作《療癒的飲食與斷食》。

楊定一是個受過正統西醫訓練的醫生,但在埋首研究的日子裡,他逐漸發現這些研究和整個人是否健康無關。經過多方研究和嘗試,認為想要擁有全面且完整的健康生活,必須從預防醫學著手。他稱這種身、心、靈的全面醫學叫做真原醫(Primordia Medicine)。他花費大量時間整理出一套方法論,並用影片、書本、聲音等各種方式傳達給大眾。

他相信,只有徹底轉變心念,才能恢復健康與福祉。唯有全心全意,身體力行追求平衡的生活模式,才能真正恢復健康。

所以如果要了解楊博士的理念,可以從這本《真原醫》入手。

想要更了解他的知識宇宙,請參考全部生命

purple petaled flowers in mortar and pestle
Photo by PhotoMIX Company on Pexels.com

我很喜歡近期閱讀到越來越多關於預防醫學安寧照護的書籍,不同於過去只知道把專注力放在抵抗疾病本身,卻忽略了如果生老病死是萬物都必須經歷的循環,那麼在生病之前的預防和難以痊癒之後的處置,應該同樣值得關注。

????關於預防醫學,推薦閱讀:你的童年逆境經驗,提高了生病機率《深井效應》

????關於安寧照護,推薦閱讀:不做臨終懇談,當心抱憾終生《凝視死亡》

以下著重在我感興趣的飲食跟你分享,至於運動冥想身心靈等,就留給你直接閱讀《真原醫》吧。

如何得到健康?

健康不能只靠吃藥或某種營養素來維持,病人本身必須主動積極,才能維持並促進自己的健康,包括力行追求平衡的生活方式、適度運動、攝取正確的營養、徹底改變心念等,從生活中每一件事情做起,用勇氣與決心進行改變,才會越來越健康。

楊博士認為健康指的是身、心、靈,而不只是單一器官。需要從飲食、運動、情緒管理、呼吸、思想等方面著手。

中醫、西醫整合是趨勢

你每次看病時會考慮要看中醫或者西醫嗎?在楊博士看來,中醫和西醫各有其優點,整合後能夠帶給病患更好的照顧。

中醫、西醫的差異來自於觀念的不同。西醫是對症醫療,將複雜的問題簡約至最小,由多元變數改變到單一變數。而中醫則講求身心靈,結合許多實務經驗而成的智慧結晶,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中醫認為身體的各部分都存在著相依性,所以為什麼去看中醫時,醫生常說要「調身體」。

多曬太陽

我曾觀察自己在晴天的時候心情比較好,也曾經疑惑為什麼見到陽光就會心情好?原來見到陽光心情就好是有科學根據的。楊博士寫道:

當光線進入視網膜,神經傳導影響大腦裡松果體的賀爾蒙分泌。當光線充足時,大腦會分泌血清素,讓人活力充沛,心情開朗;到了夜晚,進入眼睛的光線減弱後,血清素就會變成褪黑激素,讓人沉靜,容易進入睡眠。

想要維持健康,就應適當的接受自然光的照射,保持晝夜的規律和正常睡眠。研究結果證明,自然光會增加人體對氧氣的吸收、降低心跳的速度、加速皮膚的新陳代謝、調節人體免疫功能,甚至改善肌肉的能量。

讓你更健康的飲食觀念

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曾說:疾病的療癒要透過自癒力,醫師只是在旁協助而已。(The physician treats, but nature heals.)

只有身體才能夠治癒自己,唯有透過健康和諧的生活方式、飲食、運動和思考,才能幫助我們啟發自我療癒的過程。以下分享書中提到的飲食方法。

????《真原醫》中對於飲食的部分談比較多吃什麼,如果對於為什麼要這麼吃以及更多細節感到好奇,請參考《療癒的飲食與斷食》。

a pickled cucumbers on a glass jar
Photo by Polina Tankilevitch on Pexels.com

活的食物是最健康、最有療癒力的工具

多吃活的食物 (充滿活酵素的食物),例如生鮮蔬果、泡菜、醃蘿蔔、乳酪、納豆、味噌。當我們食用不含酵素的熟食,則所有的消化都要由人體負擔,尤其是胰臟和肝臟負責分泌酵素。

彩虹般的蔬果是最佳醫藥

蔬果中的植化素,是天然的抗氧化劑,每日攝取可以讓身體遠離疾病與衰老。

人體需要纖維

纖維在直腸中就像掃帚,能將廢物排出體外。如果廢物不能排出,就會在腸道內腐敗,並汙染體內環境。

最佳蛋白質來源是植物,而非動物

過去認為多吃肉營養才夠是錯誤的觀念,就像陸地上最強壯的大猩猩其實也只吃水果跟竹葉。而且人類一餐 10-20%的蛋白質就足夠了。

人類的牙齒跟消化系統其實是跟草食動物一樣,跟狗狗、貓貓這種肉食動物不同,所以要少吃肉多吃菜,每餐要有 50%以上的蔬菜水果。

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擁有這些胺基酸的蔬果包括:胡蘿蔔、甘藍菜、甘藍、芽菜、白花椰、玉米、馬鈴薯、地瓜、節瓜、小黃瓜、茄子、秋葵、豆類、番茄以及香蕉。

chimpanzee sitting on gray stone in closeup photography during daytime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

迷思:吃肉長力氣

看看大猩猩吧,體重是男人的三倍,卻有三十倍的力氣,但他們只吃水果和竹葉。此外,許多健美冠軍跟偉大運動員都是素食者。

後記

已經不是第一次閱讀楊博士的書了,雖然還無法理解比較靈性的主題,但很佩服他淵博的知識,以及身為科學人,卻願意放下先入為主的意見,親身實驗各種「非正規」想法的成長型心態

我也喜歡這本書引導我認識傳統西醫以外的治療方法,包括預防醫學自然療法。也啟發我反思看醫生這件事情。在我看來,動不動就看醫生,似乎已經變成全民運動。

台灣看醫生實在太方便了,在全民健保加持下,稍有個病痛,下樓走幾步路、花不到兩百塊就能夠得到醫生看診,還帶著滿滿的藥回家,實在太划算。

來到澳洲後,撇開高昂的診療費以及藥品自費額不談,醫生的治療觀念也傾向讓身體自然痊癒,而不做太多干預。例如一般感冒會開消炎藥,減緩不適。不直接給抗生素,而是讓身體自然去抵抗疾病。

兩種觀念雖然各有利弊,但無論你喜歡哪一種,能夠將目光從生病要怎麼治療,轉移到如何活得更健康,我相信都是好的。

幫助內向的你找到熱愛工作,走出逆境、享受生活

電子報每周五寄送 | 提供實用指南,用你的方式,去想去的地方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訂閱電子報,我會持續與你分享。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