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翻這本書時感覺真是「老生常談」,覺得管理時間、做重要的事情、發揮長處這些觀念不都看到爛了嗎?心裡對這本被譽為經典的書籍感到無味。
後來仔細研究,發現這本書第一版是 1966 年發行,迄今已經將近 60 年。推算一下,我想反了,可能我讀過的這些概念是源自於彼得杜拉克。
彼得杜拉克說我們都是管理者,這裡的管理指的不單是管理他人,更是自我管理,也是《杜拉克談高效能的五個習慣》的核心概念。
作者彼得·斐迪南·杜拉克(德語:Peter Ferdinand Drucker)是一位奧地利的作家、管理顧問、以及大學教授。我們常說的「知識工作者」一詞,就是最早就是由他提出。他同時預測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被某些人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
五個習慣
- 了解自己的時間
- 問自己能有什麼貢獻
- 善用人之所長
- 先做最重要的事
- 做有效的決策
有了以上的理論基礎,分享幾個我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上的經驗和體會。
了解自己的時間
「該管理的不是任務,而是時間,因為任務無限,而時間有限。」
運用時間日誌做紀錄,看看自己把時間都花去哪裡。問自己幾個問題:
「如果我根本不做這些事情,會有什麼後果?」
「我的行事曆上有哪些事情可以請別人代勞?」
也問同事:
「我做的那些事情不但沒有提升你的效能,反而浪費你的時間?」
彼得杜拉克認為「管理者的層級越高,無法掌控的時間就越多,因此要高效能,就要整合自己可支配的時間」
曾經深感於「時間都不是自己的」,我費了好一番功夫才努力做回「行事曆的主人」。在這篇文章中和你分享我的體會:在家上班會議總是一個接著一個,讓人喘不過氣?做好時間管理,4 個行事曆安排技巧
善用人之所長
高效能管理者不問「他跟我合不合得來?」而會問「他能有什麼貢獻?」
高效能管理者不問「他有哪些事情辦不到?」而是問「他能把什麼事情做得最好?」
碰到跟人有關的決策時,能問「對公司來說,怎麼做最好」?而不是「我喜不喜歡這個人」、「他好相處嗎」?
人都是有感情的,職場上作決策容易受到情緒和好惡等影響。換個立場,如果自己哪天變成「被針對」的那方,又該怎麼因應?
除了覺得生氣、委屈,可以試著分析這些不愉快的來源,嘗試溝通和換位思考。如果以上都不管用,也可以在組織中尋找別的出路,或走向一人公司。
在職場上被同事嫉妒了嗎?可能是因為你做對事情了中分享了我的看法。
先做最重要的事
每天要做的事太多了,無論管理的是一間公司、一個團隊,或是你自己本身,「專注」是幫助我們變的高效能的關鍵。
古時候的旅人要遠行時,沒有網路,甚至連地圖都還沒被發明,靠的就是觀星來辨別方位。也因此會尋找北極星,為迷途的人們指引方向。
培養高效能習慣就像朝著北極星前進。如果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完,那至少要能決定哪些是「最重要」的,並優先處理。這樣一來,即使不能做完,也能知道正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
問問自己的身體,什麼時候最能專注處理事情?是清晨還是深夜,無論是什麼時間,優先留下,為最重要的事付諸行動吧。
????延伸閱讀:
後記
書中「你貢獻了什麼?」真是當頭棒喝,讓我開始思考自己過去也曾犯下努力「把事情做對」卻沒有留時間思考是否在「做對的事情」。
像個勞力工作者一樣,只在乎自己這個禮拜又講了幾場工作坊、審了幾份專案計畫、解決多少問題,而沒有像個知識工作者一樣判斷哪些事情才是對的事情,例如是否應該委任合作夥伴處理工作坊和 demo,或者應該如何讓客戶聚焦在價值,而不是價格。
進入知識工作世代的我們顯然並沒有工作的比較輕鬆,伴隨而來的是更多樣且複雜的任務,甚至有許多人也不甘於只做上班一份工作,經營起協槓事業,面對更多挑戰。
無論你是上班族或是協槓工作者,藉由本書所談的五個習慣,讓自己成為高效能工作者,滿足需要機會、成就感和自我實現等個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