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公司公布了白金獎的得主,是我的同事大翰。這個獎一年頒發一次,名額稀少,得獎者可以獲得高額獎金以及帶著家人去度假勝地出國旅行的獎勵。得過這個獎的同事即使已經過了數年,都還津津樂道當年旅行中和執行長共進晚餐的回憶。
就我的觀察,大翰不只是位內向者,還非常有個性。即使難得出來應酬聚會,也總是低頭划手機;碰到團康活動,需要跟著比劃動作,甚至會說「I’m too old for this!」(我太老了),接著就低頭做自己的事,不管周圍的人多麼手舞足蹈。
他多年經驗磨練出的技術專業,一出場就能夠讓客戶信服,讓許多同事都尊重他。
身為一名內向者,我向來很不擅長下班後的喝酒吃飯活動,勉強去了,也像顆植物一樣,種在那裏,不太發言。
這樣的特質應該在職場很吃虧,因為少了許多機會增進感情、蒐集情報。想不到拜疫情之賜,遠距工作反而減少了這樣困擾。
快速連結
善用遠距工作創造的空間
我的團隊在澳洲,而客戶來自新加坡、日本、歐洲,平常都仰賴視訊會議溝通。視訊會議很神奇的讓人們自動省略閒聊的時間。
由於省卻通勤時間,許多人都是行事曆的會議是一個接著一個,中間沒有空檔,也因此會專注在要討論的事情本身。
少了茶水間的社交,把平常喝咖啡、抽菸的零碎時間拿來做下一件事。有時沒有開鏡頭,當然也不會對著黑螢幕聊太久八卦。無形中,內向者多了很多獨處的時間,得以準備、消化和思考工作內容。
比起開口,動筆可能更容易被看見
說到如何被看見,外向者的優勢很顯而易見,他們充滿舞台魅力,一上台就能掌握全場。就像一開口就緊張焦慮?運用 4 個技巧克服面試,邁向國際職涯開頭提到的那位同事一樣。
凡事總有好不好,像《安靜是種超能力》中說的,外向者也有不擅長的事情。譬如在取得注意後,要如何靜下來想策略、看報表,做規劃。
這時內向者善於思考,能深入分析的特質就能派上用場。不喜歡站在台上,成為鎂光燈的焦點?嘗試書寫吧,將想法或點子公開發表,讓大家甚至不用認識你,就能知道你擅長什麼、對什麼話題感興趣。
自從開始經營部落格,《中途筆記》目前為止流量最高的一篇文章是:你應該導入 No code/Low code 程式開發平台嗎?
其實兩年前寫這篇文章時的想法很單純,認為國內對這項技術的認知還不多,但市場上大家都躍躍欲試,而我的工作,就是負責這項技術的推廣與解決各種疑難雜症,因此有許多在市場上觀察到的第一手資訊。如果可以將這些見聞分享出來,也許可以幫助許多企業少走彎路?
這篇文章的英文版,讓我收到人生第一筆美金的稿費;也因為這篇文章,我獲得人生第一次媒體轉載、第一個業配邀約,也有客戶及廠商詢問有沒有商業合作機會?都讓身為平凡上班族的我感到受寵若驚。
????延伸閱讀:內向在職涯發展很吃虧?善用社群媒體發揮影響力《2030 轉職地圖》
提早兩分鐘進入會議室
比起面對一群人,內向者往往比較善於和一個人對話,過程中會顯得比較放鬆、自在,甚至更能展現自己活潑熱情的那一面。
遠距工作盛行後,大家的行事曆上往往排滿了一堆會,中間沒有空檔。這時可以嘗試早兩分鐘結束上個會,然後進入下一個。通常有大於一半的機率,下個虛擬會議中已經有同事在等待了,這時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和對方閒聊。
這種閒聊很像平常進辦公室時在同一班電梯、或是走廊上遇到,不需要準備什麼深入嚴肅的話題,又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以下分享一些我的萬用話題:
「周末過得如何?」、「你什麼時候要休假?」、「新加坡天氣怎樣?」、「搬家都還好嗎?」、「你上次參加那個黑客松覺得如何?」(可自動代換成任何活動)、「德國辦公室如何?」(可自動代換成任何國家)
對,對,我知道,聽請來都很無聊,尤其是新加坡天氣,不就都很熱嗎?但越是無聊的話題,對方越能夠放鬆看待,反而可以真誠回應,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例如有次虛擬會議中,國外同事問起我台灣辦公室,我隨口分享起因為天氣很熱,大家都很愛吃冰。辦公室放了一個冰櫃裡面放著各式冰棒跟冰淇淋,想不到他竟然很有興趣,之後出差拜訪時還興奮的拿起手機拍照,說他的同事一定不會相信有這麼好的事情,要拍照給同事看。
交一個朋友
剛接手新工作的時候,我馬上察覺到其中一位同事似乎不太好合作。訊息愛回不回、明明很趕的案子卻會拖上好幾天才回覆。後來和之前合作過的同事閒聊,才知道原來不是只有我碰上這個問題,其他人也有,並分享解決之道。
嘗試在團隊裡找一位朋友吧!你們並不需要有多深的私交,而是需要時可以幫點忙、提醒該注意的地方。不要想得太複雜,就像爬山時山友們會互相照應一樣,但你們甚至還不知道彼此的名字呢。
有時候對對方來說只是舉手之勞,卻能夠省掉我們大半天自行摸索的時間。你說沒有朋友怎麼辦?老話一句:廣結善緣,像上述例子中和我閒聊的同事也是之前互相幫助才認識的。
善用訊息,完整提問
我的許多同事都鼓勵在聊天軟體上執行「no-hello」原則(不要只是打招呼),意思是當有事情需要找人幫忙時,請不要只是打「你在嗎?」、「借我問個問題」,或甚至是只有「哈囉」,因為當對方抽出時間,停下來回應「我在」後,又需要等你也有空,回覆訊息,才能往下進行。
更棒的作法是:直接把問題問完,這樣對方看到了,可以一次回應。
這是尊重對方時間的做法,剛好也很符合內向者大腦的運作方式。
疫情爆發前,一位內向者到了陌生的辦公環境,如果有事情要問,內心勢必又要小劇場一番才能走去對方座位。覺得麻煩,還要擔心對方是不是在忙、或者不在座位上,一來一往耗費時間。
自從遠距工作後就沒有這種困擾了,不需要對方在座位上、也不需要跟人面對面,只要留下完整訊息,(理論上)就能夠得到答案。
加入一個尊重內向的團隊
雖然近年來關於內向者的討論明顯增加,但組織文化仍是重要的一環。當盡了一切努力融入後,不妨也四處張望,看看身處的團隊是不是能夠尊重內向?
最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在不妨礙工作的前提下,團隊能不能夠尊重你的意願。譬如不想要應酬、不想上台表演,可以直說,沒有人會勉強你。
我目前的團隊成員來自四面八方,小小不到 10 人就有超過 5 種國籍。幸運的是,大家都能夠尊重不同文化,鼓勵勇敢說出需求。小至不想參加下班聚餐,想回家睡覺,大至如何分工。我聽過各種保有自己空間的理由,都被接受 。
後記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在《杜拉克談高效能的 5 個習慣》說:「用人不在於如何減少人的短處,而在於如何發揮人的長處」。
內向者之中也有許多高敏感人,凡事容易反省自己,覺得自己是不是哪裡做的不夠好、如果能那樣就好了吧?也許我們應該換個角度思考,理解自己不是不夠好,而是運作方式和別人不同。別在意自己一定要能夠融入對方。
職場上並不需要讓每個人都喜歡自己,而是完成彼此的任務。學會尊重自己原本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