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改的最大獲利者是有錢人?經濟學家這麼說 閱讀筆記最高境界《牧羊人讀書筆記》

上次更新:8 4 月, 2024
為什麼亞馬遜吃不下紅酒市場?還在比月薪、年薪?那表示你不夠有錢;經濟學家是為了「解決」貧窮還是「研究」貧窮?

會點近來閱讀這篇,我想你應該也很喜歡閱讀吧?

你曾讀過幾種不同的閱讀筆記或書評呢?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是我認為境界最高的一種。

不摘要、不整理,直接切入評論,需要搭配龐大的知識宇宙和個人見解才能辦到。

不知不覺也寫了超過 70 篇閱讀筆記,一開始紀錄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要救救金魚腦,解決讀完了以後又全部忘光光,彷彿船過水無痕般,作白工的辛酸。

偶爾也抬起頭來看看其他人是怎麼做的,較常見的做法是,將書中精華的部分摘要,整理成文章。不過最近我發現,除了上述書摘式的閱讀筆記,其實還有別的做法。

牧羊人讀書筆記》就是一本示範,不太談這本書說了什麼,而是直接切入評論。如果說書本身是一堂,而常見的書摘式閱讀筆記是共筆,能幫助沒有上到課的同學迅速完整吸收到課程內容,那麼朱敬一博士的書評則更像是補充教材、延伸閱讀,幫助學生以不同角度切入該本書的主題,拓展知識邊界。

作者朱敬一博士是一位經濟學家,曾任中研院副院長以及 WTO 代表。駐 WTO 三年期間,閱讀超過三百本書,並且寫書評,與同事們分享,這本書精選其中 25 篇書評。

而這樣等級的書評,不只要博學多聞,同時還必須具有批判性思考、邏輯清晰且化繁為簡的寫作能力才能辦到。

以下以美食、經濟學與零售市場等主題舉例說明。

當烹調牛排不再是門藝術,更像是生產線

近年來低溫熟成烹調法很流行,把烤好的牛排沾鹽或是芥末吃,聽起來很合理,不只餐廳這麼做,攤開 Youtube 影片或食譜,也多是這種做法,講求吃到牛排的原汁原味。

作者卻有不同見解,認為這樣缺少醬汁的吃法太原始了。牛排醬汁需要經過長時間熬煮,搭配大骨、老母雞、骨髓汁,熬上三、四天的時間才能煮成一小碗,非常珍貴。

現在流行的低溫熟成法講求肉質、作者喜歡的傳統烹調法講究醬汁,比較起來,作者更在意醬汁。對他而言,只重視肉質的吃法,簡直像是舊石器時代的品味。

讀到這,我腦中第一個浮出的畫面是《中華一番》的「所以我說那個醬汁呢?」,覺得非常有趣。也開始思考起關於肉質重要還是醬汁重要的問題。

我認為是吃的目的改變了,幾十年前,在台灣吃牛排還是很高檔的事情,很少人在家中能自己做,因此只能上餐廳,西餐廳也不是人人消費得起,大概只有比較講究的商業聚會,或是久久一次的紀念日才能得,因此牛排的意義代表珍貴,吃牛排不只是為了吃飽,而是為了享受、品味

近幾年不同了,大型連鎖店(如 Costco)進軍台灣,家庭要在家裡煎牛排變得比以往更容易、更平價,加上健身風氣興起,許多人吃牛肉的目的是為了攝取高量蛋白質,長肌肉,因此考量的面向變了。

以前上餐廳,可以期待廚師端出精心熬煮的醬汁,但如果是在家自己做,現代人生活忙碌,要空出一個爐子好幾天專門熬醬汁,實在不容易。如果只是為了長肌肉,那藝術風味什麼的更是先擺在一邊,只要新鮮好入口,快吃下去就是,不如拿時間趕快再上健身房做幾下深蹲吧!

說了那麼多,醬汁怎麼還沒端上來?

steak food
Photo by Malidate Van on Pexels.com

關於貧窮研究與創業

經濟學家是為了「解決」貧窮還是「研究」貧窮?

2019 年諾貝爾經濟獎的得主 Abhijit Banerjee 與 Esther Duflo(以下簡稱 B&D)在著作《窮人的經濟學》中討論幾項發展研究,包含「鐵質對工作的邊際貢獻」、「教育的菁英偏見」、「微型貸款創業的成效」以及「土地重新分配」。

這些研究乍看之下都沒什麼問題,讓世界得以窺探發展中國家的現狀。然而從同樣身為經濟學者的作者眼中,卻是觸犯了「實驗倫理」。「實驗特權」也使的研究結果難以被複製和挑戰。

醫學研究都有實驗倫理,關心動物的感受,因此大多以小鼠、果蠅等做研究,極少使用到大鼠,更不用說貓貓狗狗了,對比到該書中的經濟實驗,卻忽略了人民健康。

依據實驗要求給予部分人民真鐵質與假鐵質,沒有人關心假鐵質吃下去會不會對身體有負面影響?也沒有人告訴學生自己正在被優秀的老師教到或是隨機分配的老師教到,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這幾年受到不同教育而對一輩子造成的影響,誰又能扛起責任?

在醫學院讀過研究所的人都知道蒐集樣本的挑戰,光是一個疾病研究,就需要和每位受試者逐一訪談,由於受試者不容易被說服,甚至要到診間一一拜訪,很花時間。

相比起 B&D 兩位可以在全球十幾個國家執行如此大規模的研究,並不是人人做的到。既然無法重製,自然也就無法被驗證或挑戰。

說到底,這些學者做這了這麼多研究的真正目的,究竟是為了文章發表還是經濟發展?

怪不得《經濟學人》曾批評:「經濟學家根本解決不了貧窮問題;也正因為他們不了解貧窮問題,才有這麼多「貧窮研究」可以做!」

homeless man sleeping at a veranda
Photo by Mehmet Turgut Kirkgoz on Pexels.com

利潤最大化才是創業成功標準嗎?

朱博士也不認同 R&D 單將「利潤」作為判斷微型貸款創業是否成功的依據。

「為什麼創業只看利潤?這當中有自我實踐的喜悅、有時間調配的自由、有不用看上司臉色的解脫。如果再將眼光放遠點,微型創業的未來,一定要往大型企業擴張、賺大錢,才算成功嗎?」,「照這樣的邏輯推論,日本壽司達人一天堅持只招待十組客人,規模超級小,算是失敗還是成功?」

這使我想到《夠了》與《一人公司》,John Bogle 形容企業彷彿「餓鬼」般,應該停下腳步思考為何永無止盡的追求成長,而運行一人公司多年的 Paul Jarvis 專注於讓客戶得到價值。

兩本書的作者無論從金融或者創業的角度切入,皆認為除了獲利目標,也應該把時間、精力花在人生的其他面向。譬如家庭、嗜好、或者任何你認為值得的事物。

其實朱博士的女兒也頂著高學歷光環,自行創業,成立《大象盪鞦韆》甜點工作室。「雖不符合經濟學強調的投資效益,但我還是支持她,因為這樣的決定符合她的熱情」。

最後,R&D 將問題解方指向政策改善,我卻想到 R&D 或是許多學者是否也是制度下的受害者?也許為了學術聲望或研究經費,費盡心力做了這麼多事情,卻忘了問自己 so what?

我對這個世界有什麼幫助?擅用自己的專長對他人產生影響了嗎?

man and woman at bar counter
Photo by RODNAE Productions on Pexels.com

遺產贈與稅

遺產贈與稅的初衷並非只有增加政府稅收這麼單薄

讀完《世界不平等報告》,作者也談台灣的「減稅」。

遺產贈與稅的理論基礎

官員以降低遺產贈與稅率可以增加稅收為由調降稅率,但作者認為設立遺產贈與稅的本意是為了讓財富重新分配、讓子女有保險機制以及動態公平

  • 保險機制:因為子女不知自己將生於何種家庭,因此藉由遺產贈與稅,避免財富不斷集中
  • 矯正資源配置:藉由遺產贈與稅,協助能力強,但資本不足的小孩成功
  • 合乎動態公平:由於父母的遺產與子女的努力無關,純粹機運,因此抑制贈與,符合動態公平。多鼓勵努力,少獎勵機運

「增加稅收」不應是調降財產贈與稅率的理由

再者,調降稅率也無法增加稅收,如果真是如此,那當兵一期改為一秒,是不是就沒有逃兵了?兵役制度的目的遠不只是減少逃兵這麼淺,而是還具有增加公民意識、戰技培訓、國防機動性等目的。降低稅率只是幫有錢人錦上添花。

調降稅率的目的應該是引導有錢人父母多做公益、投資。既然留下來給子女也要課稅,不如花掉,促進社會經濟流動

「吸引資金回台」不應是調降財產贈與稅率的理由

至於「將遺產贈與稅率調降至跟海外一樣,才能吸引有錢人把錢從海外匯回來」的論述,更是忽略了問題的核心。如果命題是:如何促進台灣經濟發展?

則真正重要的是台灣有沒有吸引人的投資?若有,即使沒有遺產,全世界的熱錢也會湧進來,反之,只是稅率降低,則只是吸引有錢人把錢搬回來,接著拿去炒作房地產和股票,使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看看這幾年台灣都會區的房價就知道。

事實上,有錢人把錢藏在海外,如果人在台灣要用錢並不方便,還需要加上資金處理成本,譬如手續費、匯差等,因此如果真要站在幫有錢人節稅的角度思考,也應該把贈與稅率從目前的 10%調到至少 25%。

「重複課稅」不應是調降財產贈與稅率的理由

最後,關於「遺產贈與稅是重複課稅,所以應該調降」的理論,作者也覺得不可思議。如果說遺產在當年被父母賺進時就已經被課過所得稅,所以如今的財產贈與稅叫做重複課稅,那麼我們平常用稅後所得購買含有營業稅的日用品不也是重複課稅?買車要付燃料稅及牌照稅、買土地要付地價稅、簽契約要付契稅、買賣股票要付證交稅,不也都是重複課稅?

還在比月薪、年薪?那表示你不夠有錢

根據財政部的「家戶所得分配」數據顯示,有錢人家的收入來源是土地與股票,前 1%的有錢人有 40%的所得是房地產和股票, 30%才是薪水;如果再比較前 0.01%的頂尖有錢人的話,更是高達 70%來自於土地和股票。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說他薪水很高,表示他還不夠有錢。

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2003 年時,社會上前 1/10 的有錢人,持有整體社會 80%的股票,這個數字在 2014 年上升到 88%。表示越有錢的人,其持股佔整體社會比例的增加速度越快,換句話來說,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有錢人並不靠工作變有錢,而是買賣土地和股票

富人或成稅改最大贏家

從《富稅時代》談 2017 年稅改。行政院推出「股利分離課稅」方案,使的股利所得稅率從 40%降至 28%,相比起其他所得的 40%邊際稅率,顯然投資股票獲利要課的稅比較少。

搭配上述數據上就能夠明顯看出,稅改的最大獲利者其實是有錢人。

white product label
Photo by Miguel Á. Padriñán on Pexels.com

網路產業真的無所不能嗎?

為什麼亞馬遜吃不下紅酒市場?

近年來,亞馬遜盤據了全球許多零售通路,現在許多消費者要購物,甚至已經跳過搜尋引擎,直接上 Amazon 搜尋。舉凡消費性電子商品、書籍、生活用品,Amazon 幾乎無所不在。然而,還是有些市場是 Amazon 無法征服的,譬如紅白酒。

紅、白酒市場相比起消費性電子商品有三個獨特性。產量少,酒莊只賣給固定客戶或經銷商;品項複雜,從葡萄酒、產地、年份、酒師、釀酒廠都有學問;以及存貨管理複雜,除了要恆溫保存,價值與年份並沒有絕對關係,有時價值隨著年份增加而上漲,但過了一定年份則下滑,這些都增加了庫存難度。

數位轉型其實並不適用於所有行業。這使我想起一位在精品手錶品牌工作的朋友,曾跟我抱怨他們公司使用的系統多麼老舊、行銷手法非常傳統,跟不上時代,讓他空有一身數位行銷經驗,卻無用武之地。

仔細問起,就會發現精品手錶的銷售方式和其他產業有極大的不同。譬如講究個性化、親身體驗,當客戶到了店裡,店員會觀察客戶的穿著以及過往喜好推薦手錶,甚至連錶帶顏色都會講究,這些線下才能呈現的細緻都是線上做不到的。

傳統銷售通路碰上亞馬遜,運用網路效應取得優勢,只能節節敗退,但仍有許多高單價商品不受影響,走出自己的路。

shopping cart next to a laptop
Photo by Karolina Grabowska on Pexels.com

比起閱讀筆記,更像是補充教材、延伸閱讀

朱博士的書評不太說這本書說了什麼,而是直接發表自己的看法,並以許多實例佐證。例如認為《貧窮人的經濟學》是為了研究而研究、《四騎士主宰的未來》中沒有談到網路產業的侷限性。

有的則是個人的經驗抒發,譬如《皇上吃什麼》就根本沒提到清廷飲食,而是談自己對於美食的見解。

這樣的閱讀體驗很新奇,因為已經不是為了理解某本書在說什麼而讀這篇閱讀筆記,比較像是理解作者在同樣主題上的人生經歷和想法。即使在談硬梆梆的經濟學,也能夠融合公平與保險考量,將學者富有社會關懷的特質一覽無遺。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告訴我你的想法: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